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

—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思想的淡漠是中国社会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中,传统的“天下”观念与现代“国家”观念发生冲突的必然表现,也是梁启超和20世纪初期的先进分子们在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中所遇到的共同问题。究其原因,梁启超认为“我国幅员寥廓,交通不便,国家统一之观念,本已未能深入人心”,加上几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摧残,以致在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出现“人民与国家休戚漠不相关”的悲哀。

——摘编自石培玲《梁启超视野中的民族国家与公民意识》

材料二   从最初的1314世纪近百年的积淀,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如意大利,法国,德国内部的工商业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从封建地主阶级中分离出来……于是一场以文化思想,艺术领域的改革——文艺复兴,便催生了最初的民族主义。1718世纪的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是西方民族主义的第一次高涨时期。可以说,资产阶级革命催生出民族主义思潮第一次高潮的到来,极大的推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革命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空前发展,也促进了民族国家形成。

——摘编自网络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国家思想的淡漠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欧洲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并概括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国家观念的认识。
2022-07-05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结束后,国际军事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渐渐退居次要地位,而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轻重正开始走。上前台,进入主战场。在本国的技术、人力、资源、资金都有限的条件下,加入区域集团无疑可以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可以借助其他经济实力强大和资源、资金雄厚者发展本国经济,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落后局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多数国家陷入滞胀或负增长阶段,导致各国、各经济主体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从生产、贸易、金融三个角度看,区域集团化都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益,刺激经济增长并加快全球化的进程。由于加盟国之间缔结自由贸易协定,从制度上确立自由贸易体制的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迅速增加。同时,区域集团内部的平等协商与互利合作,这在总体上有利于本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国际舞台上不仅扮演着经济角色,也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

——摘编自谢晓平王淑芳《区域集团化对当前世界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国际贸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呈现出若干新特点。据专家测算和世贸组织统计,二战前工业制成品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只有40%左右,199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70%,1995年后保持在80%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据世贸组织统计,从1980~2003年,国际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总体上快于货物贸易增长速度,同期服务贸易规模从3643亿美元增加到17626亿美元,增长了30.8倍,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已超过19%。由于实体部门间国际交换的价值实现离不开金融服务,而且其实现程度又日益受到金融产品交换本身的市场变化规律的支配,其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不仅成为国际垄断资本巧取豪夺的重要领域,而且成为各国政府防范经济风险的重点。

——摘编自裴长洪林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区域集团化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在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升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策略。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3年开始的克里米亚战争,成为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契机。在战争中,英国因政府机构混乱及工作效率低下而屡遭败绩的严重事实,激怒了民众,要求改革的呼声甚嚣尘上。为了平息众怒,帕麦斯顿进行了尝试性的文官制度改革。1868年,自由党在大选中获胜,格拉斯顿就任首相。通过第二道枢密院命令,所有文官选拔和录用基本都采取了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实行公开考试录用官员,也是现代文官制度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这样使得英国文官素质得到大大的提高,保证了优秀行政人员能够进入文官行列,使行政效率得到保障。依政绩作为文官晋升的标准,提高了各级文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文官工作效率的提高,对文官级别的明确划分使得各级文官的职能更加清晰,分工更加明确。

——摘编自贾丽丽《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现代化意义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2-07-06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革命实践中经过艰辛的探索,特别是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的教训,中共认识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强大势力压迫下,单靠工人阶级的孤军奋战取得斗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必须加强与各党派的合作,以形成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19231月召开的中共三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另一方面孙中山的历次革命运动大多遭到了失败,他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断无成就的。正当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给他以新的希望,俄国经验"殊可为我党师法"。而国民党成分复杂、组织松散,也没有明确的行动纲领,于是在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标志着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开始。1922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迎来了大革命的高潮。

——摘编自覃飞燕《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有过两次合作的经历,分别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双方在对待合作者的策略方针上存有种种不足,使合作中途夭折。与前者不同,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国共两党在政治上都已进入成熟阶段,在合作中策略运用得当,得以善始善终,完成了其伟大历史使命。

——摘编自李百齐吴炳芬《两次国共合作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及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冷战时期,苏联阵营的各个国家大都采取了严格的控制移民外流政策,而西欧国家则摆出一副欢迎投入“自由世界”怀抱的姿态。即使是在七十年代中期石油危机爆发后、对移民劳动力的需求明显减少的情况下,西欧国家仍然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申请政治庇护的人采取比较宽松的难民政策,接受了大量以难民身份试图进入西方的经济移民。这一政策对苏联阵营内部的持不同政见者起到了强烈的鼓动作用,它使苏联阵营内部的政治反对派相信,他们的反政府活动能够得到西方的支持和庇护。同时也使许多希望移民到西欧或美国的普通民众,为了获得难民身份,而参与或支持反政府的活动,从而成为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重要工具。

——摘编自田源《移民与国家安全—威胁的衍生及其条件研究》

材料二   全球生产的重组造成了从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流动:同时,全球权力的重新配置导致大量劳动力从东欧、原苏联向西欧、北美、澳大利亚等地区的流动。全球化和区域化削弱了国家控制边界的能力,促进了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到1996年底,除英国和爱尔兰外,其他13个欧盟成员国签署了“申根协定”,宣布取消边界检查,实行人员自由流动,人员自由流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非法移民的增加。……20003月,联合国公布的《人口替代》报告认为,一个新的移民潮有可能解决欧洲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化带来的“人口赤字”问题。从现在起到2005年,欧洲需要7700万移民,才能缓解人口老化现象。

——摘编自金喜在、孔德威《全球化时代的劳动力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冷战时期西方对苏联阵营采取宽松移民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化时代促进劳动力跨国流动的因素。
2023-10-28更新 | 13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书院的创办是应教育需要才产生的,由于北宋重视科举和官学,同时,书院本身教学内容和办学目的不出官学应举的范围,所以到了南宋,形成了教育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书院。从管理和兴办来源来看,宋代书院并不完全是私人教育体制,而是官私结合的新的教育体制。书院在教育宗旨上侧重于修德成才,主要教材是儒家经典。但书院的教育目的不是为了科举考试,而是为了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书院招收的学生大多是慕名而来的,因此大部分学生读书都很用功。书院基本上都建在环境优雅的地方,吸收了道教和佛教尤其是禅宗以山林中的清幽来促进怡神养性、清心正气的特点,并和它注重修身养性的教育目的相配合。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8世纪的许多思想文化活动都是在国家机构的影响下进行的。雍正资助书院使学者们有了职业,1736年至1795年在位实际执政61年的乾隆,曾倡议由一大批有学问的文人编了大约57部大部头著作,如《四库全书》等。清代的学术从属于官方,即使这种从属是间接的。皇帝对中国知识界的统治还表现在对文化的镇压上。这一镇压持续了大约15年,与编纂《四库全书》同时进行。

——摘编自(美)费正清、赖肖尔著《中国:传统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教育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官学的显著特点及简要评价。
2023-07-0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运河运输在英国运输史上兴旺发达近一个世纪后,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终于走到了尽头。运河业的衰落固然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但是,铁路在法、德、美等大多数国家的兴起并未造成河运的衰落。正是英国运河经营者的"短视"加速了运河业自身的衰落。初期铁路运行速度每小时达20英里左右,当时大多数运河船航速每小时还不足10英里。当堤岸坚固度不足以成为19世纪引进迅捷的蒸汽船的障碍时,运河公司仍极少采取措施加固堤岸。其次,运河由各地独自兴建经营,运河之间缺乏协调,不但限制其自身的发展,也制约一体化的发展后动。

——摘编自邵会莲《英国工业革命中运河运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材料二   1871年德国统一后,德国的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家为了大力推行铁路国有化建设采取了很多措施。在资金方面,德国的铁路建设有政府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在19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直接投资铁路建设达155万塔勒,并向银行借款达2000多万塔勒用于铁路建设。在技术方面,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德国抓住了发展的机遇,电器、钢铁和化工等许多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给铁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摘编自刘娜《工业革命时期德国政府在铁路建设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运河运输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19世纪70年代德国铁路建设快速发展的原因。
2023-07-07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仅有132个城市,城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0.6%,而且城市的功能残缺,结构不合理。1949年至1958年,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及工业化的发展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的时期。这一时期,为改变西部城市发展的落后状况,中国工业建设的布局开始向内地倾斜。从1959年我国开始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村的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受到限制,历史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被进一步强化。城市户口、农业户口、市民、农民的界限更加分明,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到限制。另外从1961年到1962年,精简、下放2600万城市人口到农村,以及1966年至 1976年的十年文革,进一步阻滞了城市化的进程。

材料二     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改革开放给城市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逐渐走上了健康的轨道。新兴的小城镇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江浙地区,由乡镇企业带动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使深圳、珠海等原来偏僻的小渔村和小县城迅速崛起并发展为大都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关于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的建议。1994年,中国的“民工大潮”汹涌澎湃,大批农民工加入到城市的建设中。2001年正式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中国西部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军、狄江华《新中国城市发展历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3-07-29更新 | 14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杨根思(1922-1950),江苏泰兴人。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对旧社会充满仇恨,得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队伍,就下定决心跟党走。他随部队转战南北,不畏艰难困苦,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炮火洗礼,屡立战功。曾创造了用炸药包俘虏国民党军一个排的惊人战绩,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1950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小高岭战斗中,他率部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最后只剩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级国旗勋章。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命名其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摘编自《志愿军英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根思成为战斗英雄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杨根思体现的优秀品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