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50年到1955年底,中国与资本主义市场贸易的比重由6.52%下降为0.005%;国营外贸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68.4%上升到99.2%。政府大力组织成套设备和其他重要物资进口,千方百计发展生产扩大出口,1956年实现了贸易盈余0.82亿美元,初步扭转了长期入超的局面。

——摘编自彭波、韩亚品《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历程、成就、贡献与经验》

材料二   1986年,工业制成品取代初级产品成为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一次根本性转变。……2002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6208亿美元,位居全球贸易实体第四位。规模扩大的同时,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主要增长点。 “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未来我国对外贸易优化升级的目标是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十三五”期间服务贸易是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从而使我国在推进多变、双边以及区域性、全球性的自由贸易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谢孟军《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化的国际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大多数历史学家来说,希腊政治生活中最为典型、最独特的成分就是城邦。很难用一个精确的定义表述城邦这种体制在规模、形态或社会和政治组织方面的多样性。粗略地说,城邦是一种由公民(成年男性)、没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妇女和儿童)以及非公民(客籍外邦人和奴隶)组成的共同体。这是一种确定的团体,占据着特定的区域,人们在特定或确定的政治体制下生活,不受外部威权的摆布,足以使其成员感到他们是独立自主的。城邦的大部分土地有可能无人居住,间或有农舍、村庄甚至小镇。但它必须有一个中心地点——宗教、政治、行政管理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点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斯巴达是个显著例外)。一般城邦通常筑有防御工事,总有一个市场,一处召开公民大会的场所,一处司法与政府机关、行政和协商之地;早期政府的类型是君主制或贵族制,后期通常是寡头制或民主制。

——摘编自(英)约翰·博德曼等《牛津古希腊史》

材料二:从公元前334年到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埃及以及波斯的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伊朗。公元前331年到前330年的冬天,薛西斯位于波斯波利斯的宫殿被亚历山大付之一炬,波斯领导下的世界秩序正式终结。在攻占了波斯之后,亚历山大解散了他军队中的希腊分遣队,但是亚历山大穿过伊朗北部,继续向东推进,追击逃亡的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25年晚些时候,马其顿人终于成功横跨杰德罗西亚沙漠,为了庆祝对印度的再次成功征服,他们举行了长达一周的畅饮,以表达对酒神的敬意,亚历山大本人则在其中扮演狄俄尼索斯(希腊众神之一)的角色。亚历山大对印度的征服是古代将领所能进行的最大胆、最遥远的远征,印度也被牢牢植入了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所熟悉的神话地理体系之中。

——摘编自西蒙·普莱斯等《企鹅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政治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东征的历史意义。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丰华高级中学丰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世界各地,城市都起源于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并在经济上依赖农村。进入中世纪后,欧洲城市走上了独立于封建政权和领主经济之外的道路。为着便于对农奴的剥削和控制,封建领主的政治军事中心由城市转入农村,他们在自己的采邑、庄园筑起坚固的城堡,以就近获取而赋徭役,并防卫受其榨取的农奴反抗和异邦入侵。而城市逐渐转变为经济上独立的工商业中心,行会制度也发达起来,日益成为游离于僧俗领主的、由市民(行会成员)控制的自治—自由城市。

然而,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国城市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作为帝王、官僚的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基本属性。无论是天子驻跸的都城,还是地方大吏主持的郡邑、州治、县城,都是按照国家政权的政治军事需要修筑起来的。城市的结构模式也严格遵循礼制,如国都一律“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宫殿置于全城中轴线上,市场受官府控制,置于宫殿宗庙背后。各地方性城市的格局也仿效都城。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国家政权(中央一级或地方各级)所在地,其主要职能是实施对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统治和军事控制。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古代中国城市各自的发展道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西城市发展道路不同的主要原因。
4 . “共同富裕”是《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其相关文本中高频词的变化,可了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的“变”与“不变”。请阅读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   1949—1978年《人民日报》“共同富裕”报道高频词

高频词生产农民困难户社会主义劳动社员差别合作社资本主义农业
频次111847457514841393330

1978—1987年《人民日报》“共同富裕”报道高频词

高频词生产收入经济农民大队农村干部致富社会主义党员
频次124120114114917245393836

1987—2012年《人民日报》“共同富裕”报道高频词

高频词经济地区社会主义农村企业扶贫分配农民群众先富
频次389318270187172166145143123113

——摘编自杨勇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话语的历史变迁: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有哪些“不变”?
(2)材料将《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分为三个阶段,以此表现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的“变”。请您指出任一阶段划分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及理由。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国家博物馆拥有藏品140余万件(套),涵盖了中国从远古时期到当代各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变化不同方面的内容。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公共文化产品,202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57个,充分发挥了国家文化客厅的作用。

下表 202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一览表(部分)

展览名称
古代中国一二部分(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
古代中国三四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
古代中国五六部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
古代中国七八部分(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
复兴之路
中国古代钱币展
中国古代书画展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华文明”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3-0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来宾市2024届高三3月份高考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以防御来犯之敌,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以密切关系、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国门洞开,从此陷入“三千年未有之变局”。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西北方向,英俄插手甚至侵入新疆、西藏;东南方向,美国、日本先后企图侵占台湾;西南方向,法国的侵略战火从越南蔓延到了中国本土。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中国陷入了严重的全方位的边疆危机,面临被瓜分的威胁。

——摘编自但兴悟《“大一统”中国的重新塑造:近代边疆危机与建省改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略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边疆碰到的新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学理论始终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实现农业丰收必须把顺天时、量地利、用人力三要素加以有机结合,并进行统筹规划。在医学上,传统的中医理论强调把人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中去剖析病症,严格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的、有明确针对性的疗法,始终把患者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整体观察、辩证论治。也正因如此,传统中医理论令推崇技术实验、病理分析的西方医学家颇感费解。

——摘编自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材料二   17世纪以来,科学的权威已为近世多数哲学家所承认。此一权威,殊不同于教会的权威。科学权威,理智的力量也。人之于科学权威,可以拒绝,可以接受。拒绝,无须受惩罚。接受,无须出于保身家、保名誉之考虑。……再者,科学的权威,明一理有一理之权威,明二理有二理之权威。科学的权威,止于已明之理:不若天主教义,乃包罗万象之体系,道德准则,人生理想,甚至世界之过去与未来,无一不在此体系之内。科学如有所见,仅以此时此物已有科学实证者为限。……科学的权威,尚有一点不同于教会的权威,……即科学作出的判断,曰此是暂时的结论,此有盖然性,科学的结论可加以修正,此是科学家共有的见解。

——摘编自罗素《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特征,并分析这一特征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多数哲学家承认科学的原因。
2024-03-06更新 | 152次组卷 | 9卷引用:广西来宾市2024届高三3月份高考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秦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到戊戌变法发生的1898年,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资产阶级萌芽从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再加之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仍旧占据统治地位,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更加困难。到戊戌变法时,掌握政局的大多是封建官僚。梁启超曾将当时的官僚分为三类:第一种是“懵然不知所谓五洲者。告以外国之名,犹不相信;语以外患之危,则曰此汉奸之危言耸听”;第二种是知道外患可忧,“然自顾七八十之老翁矣,风烛残年,但求此一二年之无事,此后虽天翻地覆,而非吾身之所及见矣”;第三种是即使我在位时亡了国,“而小朝廷一日尚在,则吾富贵一日尚在,今若改革之论一倡,则吾目前已失舞弊之凭藉,且自顾老朽不能任新政,必见退黜,故出力死争之”。

——摘编自刘子恒《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所分的三类官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023-07-0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来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提高了3倍左右。黄河套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发展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千百年来,来自不同自然环境、拥有不同历史记忆的族群,在独特的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属性。拥有相似文化信仰的群落,以文化认同的方式建构起对文明的归属,塑造了文明下的鲜明身份。不同的语言思维、文化信仰、传统习俗汇聚交织,塑造了多彩缤纷、熠熠生辉的文明篇章。而随着新商路的开辟,来自不同文明的个体愈发频繁地踏上彼此的版图,文明的交流与合作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注入了动力。区域文明间的互联互通,全球文明间的包容并蓄为新思维、新观念的产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推动人类文明形态不断向前发展。

——摘编自李远《以深化交流互鉴开创全球文明发展新时代》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清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