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洛阳之汉化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时之代北六镇保守胡化亦愈固,即反抗洛阳之汉化腐化力因随之而益强。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材料三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孝文帝改革带来的问题。材料三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与材料一、二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贵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改革就是新与旧的斗争,新的代替不了旧的,则必然是旧的扼杀掉新的。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除旧比布新还要难,因为除旧就意味着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夺掉和旧体制相联系的那部分人的饭碗,必然引起大的社会动荡。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

材料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是一条行不通的道路,是条失败的道路。……改良主义的产生,总是对抗革命,企图缓和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反动的。

——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

材料四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7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戊戌变法不能取得成功的原因。
(2)怎样理解材料三的观点?
(3)结合材料四中提到的两部文献的不足谈谈我们应怎样运用史料?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认为“农乏谷种,田事殆废,粒食绝望……实可怜悯。”尤其是相对贫困的农村下户、客户,一旦遇灾,极易“流离饿死”,“最可怜悯”。南宋董煟强调,政府在救灾扶贫中责任至重,必须严明对相关官员的赏罚。除了赈济,宋朝也以其他形式扶贫救灾,如曾巩在越州向农民放贷种粮,平江知府蒋璨兴修水利,“于三县见赈济人内,募强壮人充。”对于参与其事的富豪,宋代实行赐爵等奖励政策。一些儒家学者也积极投身乡村扶贫事业,如范仲淹捐田设立了范氏义庄,朱熹则大力推广社仓。

——据毕学进《论精准扶贫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   1978年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超过2.5亿人。对此,邓小平提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从1979年夏收起,政府开始对粮食实行减购提价政策,当季即减征50亿斤,提价20%,超购部分在此基础上加价50%,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1978~1985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增长了14%,棉花增长78.9%,肉类增长87.8%。到1984年,乡镇企业总数增至606万个,产值达1709亿元。1985年,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了1.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3%降至17%。

——据王俊文《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救灾扶贫活动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1985年中国有助于农村反贫困的措施,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1-07-19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自筹资金命人修复白鹿洞书院,亲自担任书院的“洞主”,制订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对书院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行为准则做了规定。他还划拨了学田(地方官田或公田的一种)作为祭祀、教师薪俸及补助读书人士等的开支。每逢官员节假日,他都要到书院去授课讲经,并邀请陆九渊等著名学者来书院讲学,使白鹿洞书院成为各派理学后人共同瞩目的“圣地。”“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其办学模式影响后世几百年,白鹿洞书院亦誉享海内外。

——摘编自樊利华《白鹿洞书院概况》

材料二   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大量新知识涌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坐落在巴黎市内第五区的索邦神学院,1261年正式使用“巴黎大学”一词。国王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教皇也认可大学日常教学和管理中的自主权。巴黎大学没有上、下课铃,没有训导制度。迟到、早退、旁听……一切悉听尊便。但学生必须完成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法学、医学、神学的学习。后来物理学、化学、生物解剖等学科也被增加到大学的学习科目中。巴黎大学不仅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其办学理念也影响了牛津、剑桥等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巴黎大学因此有了“欧洲大学之母”的美誉。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白鹿洞书院办学特点及其发展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巴黎大学办学特点及其勃兴带来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教育发展的认识。
2021-01-17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七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79月初,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军虽曾占领醴陵、浏阳县城和一些集镇,但遭到远比自己强大的反革命军队的抵抗,加上兵力分散,对敌情估计不足,缺乏作战经验,因而先后遭受很大损失。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会议经过激烈争论,通过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10月,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工农革命军前委决定,全农革命军主力就在罗霄山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中国共产党于194935日到13日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出席这次中央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全会批准毛泽东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领导的起义部队进军山区的原因及结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文家市决议相比,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工作重心的决策上有何不同,并简析其原因。
(3)综上所述,谈谈你从两次中共会议决策得到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子复(孔子的弟子)谈及自然研究时说:“虽小道,必有可现者焉,致远泥(泥:妨碍之意),是以君子不也。《荀子天论》也说“万物只怪书不说,无用之辨,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到日切磋而不舍也”

材料二 从公元一年至公元15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流中所占的比例约达57%--71%,但至16世起以后,欧洲诞生了现代科学,中国却没有产生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

——《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材料三 德国的工业革命滞后于英法两国。到19世纪40年代家,德国工业开始较快发展。1871年统一后,德国非常重视科学成就的利用。科学进学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1832年,德国化学料产量占世界2/3以上,化肥工业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精密仪器制遗也是国工业的突出长项。在19世记70年代反端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比英国投入了更多的科研资金。到19世纪8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在化学、电机和电力等工业领域,德国取得了显著的优势。到1900年,德国化学工业尤其是染料二业领先全球。

——摘编自金碚《世界工业革命的缘起、历程和发展趋势》


(1)根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宋元时期我国对世界文明和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成就,并分析16世纪以后中欧科技出现差异的原因。
(2)根材料,概括19世纪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统一对德国工业革命的促进作用。
(3)综上所述,谈谈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1-03-1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字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巴西——美国棉花补贴贸易争端】

材料一   巴西棉花种植业发展历程

时间发展状况
1500~1822年葡萄牙殖民者就发现了巴西当地大量的野生棉,王室利用这些野生棉在当地建立纺织厂,巴西手工棉纺织加工业逐步兴起
1820年第一台锯齿轧花机在巴西投入使用。
1860年巴西棉花种植达到高潮,成为世界主要产棉国和原棉出口国。
美国的南北战争期间英国被迫转移棉花市场,棉花种植业发展为巴西经济的支柱。
20世纪40年代至六七十年代巴西棉花产量居于美国、苏联、中国和印度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大产棉国

材料二   美国农业补贴始于1933年罗斯福新政。2002-2007年间,美国政府平均每年给予棉花产业的补贴高达30亿美元。高额的棉花补贴提高了棉农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和出口,使得美国棉花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劲的竞争力。2002年9月27日,巴西向WTO争端解决机构提交了申请,希算对美国棉花补贴事宜给巴西带来的损害问题进行磋商,并希望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案。巴西谈判团队充分掌握了美国的棉花补贴政策及其相关数据,并且熟悉和适当运用WTO贸易规则。卢拉效府邀请中国、印度、巴拉圭、阿根廷、默盟、意大利等WTO成员作为此次棉花补贴贸易争端的第三方参与讨论,这些国家先后表示支持巴西。2014年WTO裁定巴西胜诉,双方签署《巴美关于棉花补贴问题的谅解备忘录》,美国同意一次性向巴西棉花产业支付3亿美元以及各种技术的支持,自此两国棉花补贴争端才算真正的结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巴西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的棉花产业补贴对巴西造成的影响,谈谈巴美贸易争端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农村出现了一种新动态:在本乡德高望重的贤达人士带领下,制定乡约,实行乡里自治。最早的成文乡约是由陕西蓝田的儒生吕大均制定的《吕氏乡约》,主要内容有四项:一是德业相劝,相互勉励修身齐家;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赌、斗;三是礼俗相交,乡年之间遵守长序率,拜揖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如防盗、防灾、防疫,恤孤、恤贫等。以此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行为,进而实行乡村自治。

——摘编自牛铭实《中国历代乡约》

材料二 到了明清,朝廷大力提倡和推广乡约。明洪式年间,解缁建议,“仿蓝田吕氏乡约及浦江郑氏家范,率先于世族以端轨”,以正风俗,至成祖时期,又表章家礼及《蓝田吕氏乡约》,列于性理成书,“须降天下,使诵行焉”,除了朝廷提倡,也有很多地方官推行乡约。王阳明在1518年颁布的《南乡约》影响最大.嘉请时期朝廷推广王旧明的办法,“嘉谢间,部天下,举行乡约,大抵增损王文成公之教,”

——摘编自牛铭实《从封建、郡县到自治:中国地方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吕氏乡约》内容的主要特点及其宗旨。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由宋至明乡约制度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主要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谈谈古代乡约制度对今天乡村基层治理的启示。
2021-02-20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实行考试与推荐相结合,既有“以德取人”因素,也有“以能取人”“以文取人”因素,汉代吏治颇为后人称道,许多循吏良守、名公巨卿皆出察举一途,这并不是偶然 。

一一阁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服,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党争考试录用制,将考试科目分为四类。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代察举制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重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创建对吏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相比于中世纪,19世纪中期后英国官员选任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前我国人才选拔的启示。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狄更斯的许多作品再现了19世纪后半期伦敦恶劣的环境面貌。在《老古玩店》中伦敦的郊区到处都是煤灰、烟尘和泥泞。烟尘和煤灰使得萎缩了的叶子和粗糙的花朵都染。上了黑色。高耸的烟囱一个挨着一个,喷射出含有瘟疫性的浓烟,遮蔽了日光,使阴沉的空气变得更污浊了,毁坏了一切有生命无生命的东西。泰晤士河在《奥利弗.退斯特》《我们共同的朋友》等小说中就变成了一条排放废水、倾倒垃圾之河,恶臭的河水让人窒息。

——摘编自李兰、夏多多《狄更斯笔下的伦敦环境》

材料二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二战之后,年轻一代作家对现实问题更为敏感,其反叛行为更带情绪性,他们对沉闷乏味的现实生活和虚伪势利的世风进行怒气冲冲地抨击。在对社会的批判和对存在问题的思考中,这部分作家对个人的作用越来越持怀疑态度,他们便以戏谑的态度对待荒诞的社会人生。表现了战后一代无以解脱的精神苦闷和当代社会个人生存问题的尖锐性。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世界当代文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狄更斯笔下的伦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资产阶级扩张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年轻一代作家”作品的特点。
(4)综上,请就社会发展带来社会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2021-01-0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7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