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写道,“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巴黎公社的特点有
①无产阶级建立政权   ②立法权与行政权合一
③有成熟的政党领导   ④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粮食储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粮食储备体系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清代统治者高度重视仓储制度的建设,将粮食仓储视为“生民之大命”。属于国家专项粮食储备的有京仓、通州仓、水次仓、旗仓、营仓等,保证官俸、京城军粮供应。以积贮备荒为宗旨的常平仓、社仓、义仓是清代仓储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平仓作为官仓,是清代储备粮食救灾的主体,设于各直省府、厅、州、县,每年“春夏出粜,秋冬籴还,平价生息,凶岁则按数给散贫户”。国家对常平仓的管理非常严格,从修建仓服、储粮数额到仓库的日常管理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并严定常平仓盘查追赔之制,严防仓粮亏空。义仓则为民仓,设于市镇,另外还有同属民办的社仓,设在乡村。

——摘编自赵晓华《清代粮食安全政策及其实践》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备战备荒,于1933年10月,制定了“兴办仓储计划”,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和县仓、区仓。同时,明确划分国家、省级、地方不同粮食储备主体的责任。1935年,实业部制定了《农仓业法》及其实施细则,大力推动新型农仓的建设,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当时的农民银行、中国银行等均在各地设立了仓库。《农仓业法》规定:“除堆藏及保管农产品外,可以兼营受寄物调制改装及包装,或介绍借款业务,并规定农仓于收受寄托物后,应发给仓单。”但由于政府财力匮乏,导致仓储设施简陋,储粮损失较大,加之可收购粮源有限,使得粮仓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功能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摘编自金梅等《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粮食仓储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原因。
2021-11-09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时期政府实行贸易的双轨制度,将贸易分为官方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明初政府颁布禁令:“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原因是政府考虑到沿海居民的胡作非为,“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者居十七”。但官方的“朝贡贸易”却十分兴盛,“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前来朝贡的国家有十多个,如暹罗、占城、扶桑、琉球、朝鲜等。每次使团前来带来的都是该国的贵重礼物,但因生产力落后,“进贡之物,大都草率不堪,甚者尤极不堪,而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明朝采取“厚往薄来”的原则,回赠的物品价值往往超过对方数倍。

——摘编自李凤琼、秦超超《明朝与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情况比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了迅速恢复和扩大对外贸易,中央贸易部召开了一系列有关出口的全国性专业会议,如丝绸会议、茶叶会议、钨锡会议等,研究大宗出口产品的产销情况,通报国际行情,制订1950年出口计划和具体的保证措施。促进了1950年度出口的恢复和发展,基本达到了或超过了历史上的最好水平。同时,贸易部还召开了全国进口会议,专门讨论民用品的进口问题。根据会议制定的方针政策,既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的局面,又根据国内的需要掌握进口。为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发展外贸,政府在大力发展国营对外贸易的同时,还注意发挥当时占较大比重的私营外贸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的作用,实现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摘编自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对外贸易的特点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举措并说明其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