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15年,英国贵族迫使国王约翰签署了著名的《大宪章》,这一文件保障了贵族利益,并特别规定,国王除非得到王国的一致同意,否则不得增加税收。如欲增加,必须发起由主教和贵族组成的会议进行讨论。

——选自钱乘旦 《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说明英国当时国王与贵族之间矛盾的焦点是什么?这一文件直接影响后来英国的什么制度的产生?

材料二: 1649年1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判中被控诉为“对本届议会及其所代表的人民发动了叛逆和邪恶的战争”。查理一世拒绝答复这指控,并在法庭上辩护道: “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 ..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我绝不会背叛我的出身,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断权威的提问!相对于这里担任我的所谓的审判者的人来说,我才真正地更能代表我的子民的自由。”

——摘编自[英]布伦达•拉尔夫•刘易斯《君主制的历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审判国王的主要理由和查理一世所宣扬的观点,指出当时英国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材料三:英国光荣革命前后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大改变:之前国王拥有行政、司法权,议会掌握立法与财政权,但国王经常侵犯议会的权力,国王任命的大臣只对国王个人负责,议会无权干涉国家的行政事务;之后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君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个变化的情况和特点。

材料四:“我们不应夸大仁慈的君主贯彻启蒙运动的种种学说所取得的实效,因为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启蒙运动才大大地影响了欧洲的大众。但是在1789年以前,在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已经爆发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提供了新学说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示范。”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使美国建立起了怎样的政治体制?这种政体有何影响?

材料五: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为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唯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经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一一摘自 《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


(5)根据材料五概括“民主”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0-04-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在关中地区的蓝田县,"蓝田四吕"制订和实施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即《吕氏乡约》。乡约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德业相劝",对"德"进行了解释性的列举,认为"德"有二十三种表现。将"业"分为两种,即"居家"表现和"在外"表现,并延伸至"读书治田"等其他领域。二是"过失相规",规定"过失,谓犯义之过六,犯约之过四,不修之过五"。三是"礼俗相交",规定"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四是"患难相恤",规定"患难之事七",列举了七种可以请求乡人帮扶的患难类型。

——摘编自何旺旺《乡规民约的历史嬗变及其在当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1)根据材料一,归纳《吕氏乡约》的特点。

材料二   卢作孚认为,传统农民过着以家庭为核心的"两重集团生活",其中家庭是第一集团,由家庭延伸出的家族、姻亲、邻里及村社等是第二集团。这两种集团生活使得农民知熟人不知国人、知家庭不知社会、知村社不知国家、知私不知公,阻碍社会进步。因此,卢作孚主张建设"现代集团生活"。所谓现代集团生活、就是学习西方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个人超越家庭和亲朋关系,转而以依赖社会、国家为核心。"目前我们要想中国有办法,我们一方面要打破原来集团生活的依赖关系(即个人对家庭的依赖关系),创造新集团生活的依赖关系(即个人对国家的依赖关系);打破原来不合理的比赛标准,悬起新集团的比赛标准。这样就可以创造伟大的社会动力,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王翠《卢作孚乡村建设实验的主要内容、总体评价与当代启示》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卢作孚主张建设"现代集团生活"的背景和目的。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乡村治理观念的认识。
3 .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民族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人类的政治文明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公元前221 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它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的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材料二   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 … 近代的英国两院国会制、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议会制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及法国三级会议,乃至古代希腊民主传统有着历史渊源的关系。

摘自《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会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哪些运作方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民主传统?

材料三:用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 … 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          

     余秋雨《行者无疆》


(3)材料三评价的是近代哪国的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国的这一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材料四:①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 … 可决定其免职。②皇帝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③帝国的全部陆军组成一支统一的军队,在战时,平时均由皇帝统率       皇帝在国际法上代表帝国,以帝国名义宣战媾和。       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结束

德意志帝国宪法》


(4)根据材料四归纳德意志皇帝掌握了哪些权力?德意志帝国实际上是什么样的政体?
2020-08-1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铨选制度是我国古代的官僚选任制度。宋代一方面通过科举等方式广求人材,吸收“新鲜血液”;一方面通过铨选使这支队伍分门别类、上下有序。照宁年间,作为王安石吏治思想的实践,铨试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四年十月,重定铨试之制。据马端临说:“旧制荫补初赴选,皆试律暨诗;已仕而无劳绩、举荐及无免试恩,皆试判;(熙宁)更制以后,概试律义、断案、议,后又增试经义。中选者皆得随铨拟注,其入优等者,往往特旨擢,赐进士出身。”于是,荫补人及天下官吏争相诵习法令。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材料二   虽然北洋政府制定颁布了大量有关考试的法规法令和施行细则,也口口声声说“无论何项文职,均以考试或甄用合格者为进身之正轨”,并下令要求对考试各法规应“切实遵行,不得臆为出入,致滋徇滥”。然终其灭亡,北洋政府也没有制定公布出一个完全以考试为文官任用标准的正式文官任用法。事实上,通过文官考试获得为官资格的人微乎其微,充斥于政府的仍是大量的旧式官吏。现任的前清官僚得以留任或升任自然不在话下,甚至那些早已不在任的前清遗老们竟也被重新任用,“都中各部犹存清代之风光”。因此,民国的官吏是“旧官僚奴根未去,新官僚又大种奴根”,在民主共和制华美的外表下包含着的是封建主义的内核。

—摘编自秦昊扬《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1912~1949》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进入到一个恢复、发展和改革的新阶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决议,明确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1982年开始,国家机关进行了机构改革,在实行干部退休制度的同时,大批地选拔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另一重要措施是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对领导职务规定一定的任期和届数,任期满时,根据考核的结果决定升降或连任。针对长期以来干部管理权限过分集中,国家适当下放干部管理权限,把过去管理下两级改为原则上只管下一级,企业和一些文教科卫等事业单位管理权限的下放也逐步跟进。

—摘编自陈振明《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铨试相较于科举考试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时期文官选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我国新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城开辟了中西交通之路。汉代政府在河西设驿站,保护丝路上的使者、商贾。汉朝派赴中亚的各国使节、追逐厚利的冒险商人以及西行者相望于道。中国的丝绸、漆器和铁器运往中亚。大宛的葡萄、乌孙的黄瓜、奄蔡的貂皮,以及异城的杂技、胭脂、音乐绘画艺术和风土人情也传入中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汉灵帝时兴起“胡化”浪潮,“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筷、胡笛、胡舞,京都贵威皆竟为之。”总之,汉代形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摘编自韩养民《汉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近代中国对西方的认知,并非出于自觉,而是在西方的武力入侵下迫不得已做出的自保之举。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碎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成为近代中国发展的一个“榜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个大事件无一不带有西方的色彩。然而,中国认识西方和学习西方的过程,同样是中国挽救颤势、徐图自强的过程,是中国人抵抗外侮、重塑民族自尊的历史进程。总之,近代中国各种西方观的演变,具有强烈的中国特征和时代特征。

——摘编自徐启瑞《近代以来中国西方观的嬗变》

材料三   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偶议10周年。目前已有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全新合作模式。   

时间提出
20139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
201310习近平出访东南亚期间发表《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讲话,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授资银行,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6习近平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首次正式使用“一带一路”的提法,并对丝绸之路精神和"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坚持的原则作出系统阐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中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汉代出现中外文化交流高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国人对西方认知历程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背景,并就“一带一路”建设进行简要评述。
6 . 人口流动折射出许多历史的信息,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批的军人就地复员。大规模的建设开始后,很多农民就到城市做了工人。当时北方建了很多大规模的棉纺厂,很多农民、女工就进了城做了工人。还有很多人支援东北重工业,所以也有大批的流动。……京成为首都以后,文化名人、服务业都到北京去了。

材料二 从1958年开始中国人口逐步就基本没有自由迁移了。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四川、贵州、云南,现在汶川地震我们知道好多大的厂都是那个时候陆续迁过去的,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各地有小三线,小三线在皖南。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简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

材料三 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的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出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从1949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什么?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1958年开始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线建设中的人口迁移有何影响。
(3)改革开放以后,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如果以三十年为分界线,前三十年人口迁移和后三十年的人口迁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7 . 材料 1945年夏,苏联红军和苏联专家奉朱可夫将军命令,直扑德国佩内明德地区导弹试验场,取走了那里的全部设备、图纸,俘虏了导弹工程技术人员。但也有一些德国专家携带V——2导弹的关键图纸向美军投降。同时,美国也在进行绝密的“回纹针”行动,目的是抢夺德国导弹专家和导弹技术设备。美军率先开进诺德豪森的德国导弹地下工厂。根据同盟国分区占领的协定,该地区属苏联红军占领区,美军很不情愿地撤离,但在临走时拉走了绝大多数有价值的设备。尽管美国人抢走了大批的导弹专家和资料,但苏联人也有出人意料的收获。纳粹德国投降以后,库默尔多夫、佩内明德和诺德豪森导弹试验中心均被划归苏军占领,一些科学家出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或得到许诺,或不愿离开家人,而决定留在德国。后来,这些专家都成了苏联导弹和火箭研制队伍的骨干

——摘编自《冷战与美国人才吸引机制的形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对德国科技人才的争夺有何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对德国人才争夺带来的影响。
2019-12-01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年高三上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将“农工商”从业者与“士”并称。同时置官设吏,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薄税敛,通有无,重奖专业人员,力戒奢侈淫巧。他采用“官山海”政策,即“请君伐菹薪(枯柴),使国人者水为盐,征而积之”。在铁器生产上采用“故善者不如与民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同时通过会盟与诸侯各国达成关税协议:“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各国商人纷纷到齐国经商,以至“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

——摘编自夏梦《管仲富民强国的经济措施浅议》

材料二   万历元年,张居正提出“考成法”,加强对官员的考察,逐级考核官员。内阁稽查六科,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及六部稽查巡抚、巡按,抚、按考察地方官员。在军事上,张居正竭力整饬边防,派戚继光在蓟镇整顿防务,修筑边墙,派名将李成梁防守辽东。为解决财政危机,他裁减冗官冗费,租极清理历年拖欠的税赋。重新清丈全国土地,还推行“一条鞭法”的赋役改革。到张居正死时,户部仓储银超过600万两,京师储粮达700万石,是隆庆年间的三倍。同时,“海内肃清”,边疆稳定。万历十年六月,张居正病死,之前受张居正打击的官僚纷纷上疏,攻击张居正。万历十二年,神宗下令查抄张居正家。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也多被中止。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管仲工商业改革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改革的特点。
2023-11-1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含渝中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射”是古代“六艺”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礼记》中,有大量关于先秦时期“射艺”的记载: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礼记》

材料二   宋仁宗时期(1023~1063年),朝廷设立了培养能带兵打仗的教育教学场所,即武学。宋代武学的招生途径为每三年招一期,选拔文武官员中谙熟兵法的战略决策者;武学生的生源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入学者需是大臣命官的子弟或门生,或由京城官员做担保的中小地主子弟。武学的教学内容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理论部分以军事理论为主,并且为武学制定了专门的教材《武经七书》;实践部分包括身体训练技术和军事指挥,教学内容经过发展不断完善,朝廷将给学生一定数量的兵卒,让武学生进行实际训练操用,提高他们的军事实践能力即军事知识的运用水平。但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宋代成为中国古代体育衰退的开始。

——摘编自匡丽萍《我国古代学校体育教育的衍变特征及动因研究》

材料三1904年后,随着《癸卯学制》颁行,蒙养院(招收3至7岁儿童)开设游戏、乐歌、谈话、手技、算术、数方、自然等7门课程,与体育相关者2门,分别为游戏和乐歌,并把体育课列为必修课。蒙养院体育课教学比重较大。当时在社会各方力量的推动下幼儿体育广泛开展,每周一般是2~3个课时。由于开明人士和归国留学生对欧洲和日本近代教育理念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因此积极兴办私立学堂,倡导在蒙养院开设体操课,注重幼儿体、智、德全面发展;同时十分向往欧洲和日本的国盛民强,提倡尚武精神,因此非常看重体操课,有些蒙养院体操课每周6个课时,与国文、算术同。

蒙养院注意培育幼儿健壮的体格,促进幼儿体智德全面发展,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与成才,这在中国幼儿教育史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摘编自苏永骏、黄贵《清末幼儿体育教育的基本特征与近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实行“射艺”教育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设立武学的背景与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蒙养院体育教育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其对当今中国体育教育的启发。
2023-09-25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境内流通着各公司银行和各地商会发行的货重。这给交易和汇兑带来重重困难。造成现金外溢,影响根据地经济的独立自主。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以及筹集军需,19298月~19315月,各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自己的银行,铸造和发行银币和铜辅币,后来印刷和发行纸币,货币多种多样。

抗战初期,各个新开辟的抗日根据地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是法币。1941年初,因法币迅速贬值影响抗日根据地经济生活以及根据地财政困难,陕甘宁边区政府禁止法币流通,随即又授权边区银行发行在边区范围内流通的货币,群众称之为边币。边币发行之初,由于对货币作用认识不足和缺乏经验,发行过于谨慎,影响了市场开拓。以后逐渐走向有计划发行,使物价与币值保持了平稳。边币发行后,还面临着货币斗争的任务,斗争对象主要是伪币和法币,斗争内容包括阵地斗争、比价斗争和反假票斗争三个方面:赀币斗争的方法采取行政措施和经济手段相结合……最终,稳定币值的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共也从中取得货币战与反通货膨胀的经验。

——摘编自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和各抗日根据地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根据地的教育大体可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儿童教育三个部分。1937年中共洛川会议上提出“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19384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国防教育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进一步重申“用教育来支持抗战,……发展抗战教育”。因此提出如下文化教育政策:第一,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第二,创设并扩大增强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第三,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第四,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

——整理自常云平、罗玲著《调适、规划与重建: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共在英命根据地时期建立独立银行体系的原因,并分析抗日根据地发行边币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抗日根据地教育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根据地建设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