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叶开始的对外部世界的开放,使中国第一次有了沿海与腹地的概念。从此,沿海地带尤其是长江沿岸城市从古老的传统经济中剥离出来,开始了自己孤立的现代化发展,并且形成了与腹地相对立的沿海地区特色。这些沿海城市在传统的汪洋大海中犹如一个兀立的孤岛,人们期望这些孤岛上的现代性因素能够向传统的腹地扩张传播,产生“扩散效应”,用现代化的“中心”带动传统的“边缘”,以期使现代化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整体进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地区与传统地区不仅没有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反而呈现出彼此封闭和排斥的格局。于是,一种两极化的现象出现了,当现代地区和部门变得越来越现代的同时,传统地区和部门却变得越来越“传统”和落后。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一卷)》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舟行乎水而不得不视风以为南北,治出乎人而不得不视世以为上下。故周而上持世者式道德,汉而下持世者式功力,皆其会也。逮于宋,则仁义礼乐之风既远,而机权诈力之用亦穷,艺祖、太宗睹其然,故举一世之治而绳之于格律,举一世之才而纳之于准绳规矩,循循焉守文应令,雍容顾盼,而世已治。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邦瞻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楚)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政治学者福山说:“历史,就哲学的意义而言,的确是一种发展,或曰进化,或曰现代化,即制度(institutions)的现代化。”视历史为进化非自福山始,黑格尔早就这样看,所以认为中国只有王朝的更迭,而无历史。

——摘自周振鹤《长治与久安》


从材料中提取任一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清晰,态度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完整)。
2023-10-2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闪现着该民族灵魂的搏动,以巨大的向心力吸引着该民族的 各类成员,因而,文化认同构成民族文化的核心。这种体现出民族精神的文化又绝非凝固 高化石、僵破的模式、而是常与变、因与革、内与外相统一的有生命的机体。

——当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先秦至隋唐时期史实,评析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可以是整体或任意部分 观点。(要求:态度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前中国人自以为居天下之中,是谓“中国”,中国与周边甚至更远的“四裔”,共同构建着“天下”的完整。在论述“天下”与“国”的关系时,梁启超在1896年的《<说群>序》中明言“天下之有列国也,已群与他群所由分也"。近代中国仍"以独术治群",泰西近百年则是"以群术治群"。他在1899年又说道:“中国自古一统、环列皆小蛮夷,无有文物,无有政体,不成其为国,吾民亦不以平等国视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梁启超提倡建设“世界主义的国家”。认为“不能知有国家不知有世界”,希望建立一个作为“世界的国家”之中国。

近代国人从“世界”视角看自己“国家”的取向,为中国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想要“进入”世界,成为一个"世界的中国",其实就是要为中国在世界确立一个更好的位置。这是好几代中国读书人向往和努力的目标,也是一个充满了彷徨的探索进程。

——摘编自罗志田《近代国人世界观的思想谱系》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历史知识,评析材料中梁启超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3-04-12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月考(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洋务运动的部分观点


——摘编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何干之《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范文澜《中国近代史》、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热透视》等


(1)上述材料反映出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存在多种观点,分析其原因。
(2)从材料中选择一种观点并加以评析(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2021-12-06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城,自天子不能具钩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夏四月,(汉景帝)诏曰:“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柒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徭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镶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九月,诏曰:“法令度量,所以禁暴止邪也。狱,人之大命,死者不可复生。吏或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令亡罪者失职,朕甚怜之。”

——摘编自《汉书》

材料三   始元六年,汉昭帝发出诏书,让丞相、御史大夫和各地推选的贤良、文学讨论,询问民间的疾苦。文学回答说:我们听说治理人民的方法,应该防止产生放纵享乐的根源,发扬人们固有的道德因素,抑制工商之利而宣扬仁义,不要引导他们追求财利,这样,古代帝王的教化才能复兴,当今的风俗才能改变。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推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与民争利。破坏了忠厚的本质,形成了贪婪卑劣的风气。因此,老百姓务农的少了,热衷于工商业的多了。外表太华丽,就使本质衰败;工商业兴盛,就会使农业衰落。工商业发展,老百姓就奢侈,农业发展,老百姓就诚朴。老百姓诚朴,财用就富足,老百姓奢侈,饥寒就产生。希望废除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以便促进农业,限制工商业,有利于发展农业,这才妥当。

大夫说:匈奴背叛不服,屡次侵扰边境。防备它,就会使中原士兵很劳苦;不防备,他们又进犯不止。先帝怜悯边境人民长期遭受祸害,苦于被匈奴虏掠,所以在边境建造城堡要塞,修整烽火台,屯田驻军来防御敌人。因为边防费用不足,所以才实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以补充边防经费。现在你们想要废除它,对内则使国库空虚,对外则使边防费用缺乏,让守卫在边疆的战士挨冻受饿,国家用什么去供给他们呢?废除这些政策是很不妥当的。

——翻译自《盐铁论本议第一》


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汉初的治国思想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结果。
(2)材料三中“先帝”最有可能是哪位皇帝?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汉朝的“盐铁官营”政策。
2022-02-23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重庆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不是平稳渐进式的发展,而是一种跳跃式发展。重庆工业130年来的成长路径,经历了四次跳跃式发展。

重庆四次跳跃式发展概况

阶段概况
第一次.全面抗战时期
19371945年)
金陵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广东兵工厂等迁渝,集聚了全国主要兵器生产能力。由汉阳铁工厂、上海钢厂迁渝联合组建的大渡口钢铁厂,是大后方唯一的钢铁联合企业。内迁工厂成为战时重庆的化工基础和支柱。抗战时期,中国工业的血脉在重庆得以延续。
第二次三线建设时期
19064~1980年)
19641967年,重庆市实行国家计划单列体制。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基地是国家三线建设投资建设的重点。在重庆沿江布置了17个工厂,形成了完整的船舶工业基地。配套建设6个工厂,形成了完整的重型汽车制造基地。除了军工企业外,还有一系列民用工厂迁建到重庆。
第三次计划单列时期
19831996年)
19832月,中央决定在重庆开展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实行计划单列体制,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从1983年到1988年,重庆引进了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对一批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
第四次持续快速增长期
1997年至今)
1997年建立重庆直辖市以后,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创造了体制条件和发展机遇,到2011年,重庆工业产值和全市生产总值均突破万亿元大关;从2016年起,重庆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突出位置,推动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据马述林《重庆工业发展-历史与愿景》整理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次重庆市工业的快速发展时期,进行简要评析。
2022-01-10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现代化进程早在此前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技术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国家建设和海外扩张中就已经开始。这引发了一种以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连锁反应,这些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力和力量。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12-06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的漫长历史从来没有脱离过与另外的国族、另外的思想、另外的信仰、另外的风俗的交光互影,文献中保存着与另外的文化、另外的社会实践、另外的心灵交际的丰富记录。这使中国认识了“他者”和异域,并且借助于与“他者”的来往和与异域的交流而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对于这种与“他者”的对话,过去人们更多地体认到的是如何丰富了我国物质文化和艺术生活的内容,实际上,这样的对话也同时引发了人们对另外的思维方式的注意。中外文化异同的比较有助于破除思想上的畛域之见,改变仅凭自我存在、自我经验而形成的思维定式。

——摘编自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


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