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动西方国家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同时也推动了全球的革命性变革,正因如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一度被视为现代化的唯一路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被视为“人类文明终极形态”。美国学者福山认为:“尽管现代化理论家对于线性的历史演进会如何展开,是否存在着取代现代化的道路存在分歧,但是,没有人怀疑历史是有方向的,而在历史的尽头矗立的,则是发达工业国家的自由民主制度。”

——摘编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9月下)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合理)。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何以呢?因为他们一切政制,均决定于选举,选举出来的多数党,就可以决定一切了。法制随多数意见而决定、而变动,故说它重人、重事实。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从材料中选取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你选取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蒙学教材,即古代专门为儿童编写的启蒙教育课本。宋代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的蒙学教材广为流传,历代沿用。以《三字经》为例,它语言生动活泼,文字通俗易学,表达简明扼要,格式富有韵味。宋代“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往为世家所垄断的文化逐渐向社会下层移动,“农工商各教子读书,虽牧儿磕妇(为往田野送饭的妇女),亦能口诵古人言语"。著名学者也参与蒙学教材的编写,如朱熹的《童蒙须知》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

——摘编自秦海骰《谈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

材料二民国建立后,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各种教科书,务合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教科书,一律禁用”。19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共和国新教科书》,经教育部审定,很快被各地学校普遍采用。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各种教育思潮竞相呈现,主张课程改革要面向生活、面向科学。1920年教育部规定:截至1922年,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大批白话文作品和翻译作品,都被选进了国文教科书,题材内容涉及中外古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科书文章体裁日趋多样化,包括书信、传记、讲演,故事、科技说明等日常应用文体。

——摘编自曲铁华《中国近代中小学教材的改革》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作出了统一教材制度的战略决策,加强了教科书编审工作力度。从19S4年开始编辑出版的中小学各科教科书,集中全国之力协同攻关,选调和集中一批学科专家、名师和专业编辑,全部采取集体讨论的工作制度和社内外相结合的编写方式,保障了救材质量。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54年至1956年编成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包括教学大纲30种30册,课本93种233册”。这套教材的编写出版使全国所有地方,学校、学生都使用上了高水平、权成性、国家级的全学科救材,解决了过去供应迟缓、版本不一、发行混乱的问题,开启了新中国“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

——摘编自《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材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蒙学教材兴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年中小学教材编写的特点,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统一编订中小学教材的意义
2022-11-05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2-09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从政治上来说,是贵族政治废弛,君主独裁政治兴起……

——[日]内藤湖南《概括性的唐宋时代观》,1910

材料二   内藤湖南套用欧洲历史分期法,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上古(上世)”“中古(中世)”“近古(近世)”……“唐宋变革论”以胡汉对立视角割裂中国历史……“宋代近世说”实质上是企图为日本“温情”入侵中国张目。

——李华瑞《走出“唐宋变革论”》,202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宋变革论”,自行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乃“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教授书、礼、易、春秋等,并选拔基层官吏到京师向博士学习。经过数年努力,郡内“争欲为学官弟子”,以致“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自文翁兴学后,郡、州、县也兴起学校。西汉一朝,蜀中“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严君平、王褒、扬雄,“以文辞显于世,文章冠天下”。东汉杨仁为蜀郡什邡县令,“劝课史弟子,悉立就学。其有通明经术者,显之右署,或贡之朝,由是义学大兴”。巴蜀地区的私学也相当盛行,广汉绵竹人董扶,少游太学,后还家教授,“弟子自远而至”。

——摘编自李桂芳《浅析儒学的传播与汉代巴蜀地方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   清末民初川渝地区的文化发展概况

时间

概况

19世纪末

1897年,宋育仁等效法《时务报》,在重庆创办《渝报》,以救亡图强为己任。1898年在成都创建蜀学会,“以扶圣教而济时艰”,创办《蜀学报》,积极宣传和推广近代科学知识。

20世纪初

从1904年起,四川留日学生大增,最多的时候达二、三千人。巴县青年邹容,著《革命军》一书:“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使“举国上下无不震动”。

1919年前后

1918~1921年间,成都、重庆等地出现了留法勤工俭学的热潮,人数居全国之冠,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是其中的突出代表。1921年创刊的《新蜀报》,斗争锋芒直指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被称为“青年的百科全书,黑暗社会中的开路人”。

——摘编自陈效亮《“五四”前后巴蜀文化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巴蜀地区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
2022-06-03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2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一些欧洲学者认为,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率先开启了现代文明的进程并奠定了现代文明的基础,西方文明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衡量尺度。“权力优先于正义”是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如果没有白种人的帮助,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就不会诞生文明”。认为苏联解体后,有西方学者谈到:“通过研究英美等最先实现工业化和民主化的国家,人们就能揭示一种所有国家都会遵循的普遍模式”,“没有人怀疑历史是有方向的,而在历史的尽头矗立的,则是发达工业国家的自由民主制度”,西方文明是“人类意识形态演化的终点”和“人类政体的最后形式”。世界文化将走向高度同质化和统一化,而使其统一起来的范本正是当代美国文化。

——摘编自赵坤、刘同舫《从“文明优越”到“文明共生”》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整体的观点进行评析,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9-20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学者陈德正在其《古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一文中分析了古代文明史后得到了这样的认识:“希腊文明与西亚北非文明的冲突,促进了两大文明的融合,而不是一个文明消灭另一个文明、一个文明吃掉另一个文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021-07-11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以政治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两种形式并兴并进。所谓文化民族主义,就是表现于文化领域内的强调本民族共同文化认同、维护民族文化独立性的一种思想。

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内容
戍戍时期康有为
梁启超
“凡天下国之盛衰,必视其教之隆否。教隆,则风俗人心美,而君坐收其治;不隆,则风俗人心坏,而国亦从之。”西人东来,“必将以其教易吾教”,必须“尊孔教救中国”。
五四前后杜亚泉
梁启超
梁漱溟
国人应从盲从西方文明的迷梦中惊醒,“立正,开步走”,以中国文明去救助陷于物质破产、哀哀欲绝的欧洲民族;世界必将走上中国的路向,实现“东方化”。
20世纪30年代吕思勉
钱穆
张君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非其他民族所能企及”。“今日欲救中国于危亡”,实现民族之复兴,必须以文化复兴为前提,要大力“培养民族自信精神”,改造民族的劣根性。

——据杨思信《近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研究》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文化民族主义的内涵演变,并对其进行评析。(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2-03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先征服满蒙、而后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的侵略计划。应该说这是东亚协同体思想诞生的根源。19333月,日本在《满洲国协和会会务纲要》中提出民族协和运动”“结成东亚联盟等思想。这些思想由石原莞尔在《东亚联盟建设纲要》中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形成了东亚联盟论七七事变后,东亚联盟论进一步演变为东亚协同体思想。鼓吹这一思想的理论家们最终将东亚协同体思想目标归并为以下几个:在政治上,被压迫的东亚各民族必须结成命运共同体;在经济上,日本、满洲、中国必须形成经济圈;在文化上,亚洲国民的结合必须以东洋文化传统为基础。

——摘编自陈秀武《东亚协同体论与伪满建国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日本的“东亚协同体思想”。(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021-06-04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