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结合,夺取了清廷在重庆的地方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重庆辛亥革命可谓“一次成功,兵不血刃”。美国人石约翰曾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的突出特点也许就是表现为惊人的不流血的事件。”有学者认为在辛亥年革命中双方将士死亡总数为数万人,平民丧生之人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重庆的辛亥革命,很好地诠释了这次“微流血”革命。(注:农历辛亥年岁末为公历1912年2月17日)

材料二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政治状况

中国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
日本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
伊朗卡扎尔王朝(1796—1925);巴列维王朝(1925—1979)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材料三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回顾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1)据材料一说明辛亥年革命“微流血”的内涵试结合武昌起义后的革命进程,对这一特点进行阐释。
(2)材料二中的图表信息凸显出辛亥革命哪一伟大历史功绩?徐中约指出的问题在民国初年有什么表现?你认为这一问题的产生与辛亥年“微流血”革命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3)据材料三,从革命党人的角度,孙中山在哪几个方面分析了1912年“让渡政权于袁世凯”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1924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怎样的政策方针?这体现出孙中山怎样的斗争精神?
2020-02-12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重庆一中2013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蓟(指幽云十六州)以北,拓跋(指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号位,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治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大及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也。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三   金帝国汉化太深现象之一是,政府中繁文缛节一切以失败在自己手下的宋朝帝国为蓝图,国家阶层唯一的工作是比赛谁更能敷衍。遇有事情,都希望由对方决定,以便失败时自己不负责任。……中国历代王朝将亡的各种特征,一一具备。

——柏杨《中国人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西夏等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辽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简要分析其作用。
(3)材料三中认为金灭亡的原因是否正确?说明你的理由。
3 .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曾长期世界领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 “其余坊巷市井, 买卖关扑(赌博),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 耐得翁《都城纪胜》

材料三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 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 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发展呈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根源。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2020-03-2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官僚体制从秦汉起,就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制度,正如很多人指出的那样,中国政治的中心可以归结为选举。通过选举制度以及相应的文化,官员选拔的金字塔居然将整个社会来凝结到一起,并且利用选举保证着社会秩序的稳定;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宏观上表现有行政、监察与军事上的三权分立,微观上有相权的分割和每个部门的权限细分,以及与各个部门之间权限的模糊和相互渗透。

——张鸣《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

材料二1895年,户部奏请“各省挑精壮三成,其余老弱一概裁撤”。甲午战后到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编练的新式陆军有四支:“定武军”(后改称“新建陆军”)、“自强军”、“武毅军”、“湖北护军营”。新军仿照德国陆军编制,按照德国的训练方法训练军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财政困难,大力发展工商实业,以增加税源。1896年,清政府通饬各省设立商务局,1897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6年,总理衙门议奏:“兴学诚自强本计,请由各省督抚酌拟办法,或既就原有书院量加课程,或另建书院肄习专门。”此后,各省创办了不少新式学堂。1897年,经总理衙门议奏后开设经济特科和岁举专科,以满足对国家对变法人才的需求。

——摘编自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的改革》

材料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这是我国引进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建立近代人事管理制度的一次重要尝试。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指按资历或劳绩授官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铨叙。1935年《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规定,政府公职人员必须加入国民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管长官督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

——摘编自姚琦《论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隋唐官僚选拔制度是怎样“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的”。举例说明北宋时期如何实现“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2)根据材料二,归纳1895——1898年清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分析这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

5 .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权和民主制度建设进行不懈的探索,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熟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11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央、闽西、湘鄂赣、琼崖等苏区及红军各部代表610人出席会议。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纲》的主要内容有:规定苏维埃国家性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将地主、资产阶级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排除在外,剥夺他们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规定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保证工农大众参加国家管理,实行民主集中制和议行合一原则。中华苏维埃政权的机构设置、权力配置、活动原则等均仿效苏联;规定苏维埃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工农兵及一切劳苦民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摘编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为组织和宣传基层民主选举,有的抗日根据地成立了选举委员会和选举训练班,并印行了大量的小报和宣传品,仅晋察冀边区就出了各种报刊100余种,如息平的《大家选》,曲阳的《民选》,定县的《民主洪流》。另外,通过上千个村剧团、宣传队和歌咏队走村串街宣传,如戏剧《选村长》形象地告诉农民选上自己合意的人带来的好处。边区、县、区、乡或村都设有民意机关,老百姓尽可以对代表品头论足。根据地还创设了一些特殊的投票方式以适应识字不多或不识字的农民参加选举,如: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等。事实证明,唯有扶助农工,才可以训练民众的能力,才能达到完全的民主。

——摘编自张鸣《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政权选举与文化的复归》

材料三   19496月,共产党及各民主人士相聚北京,就新中国的国号问题开展讨论。针对毛泽东提出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号,清华大学教投张奚若说:“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我看还是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好。”董必武解释说:“‘共和国’说明了我们的国体,人民在今天的中国是指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人。”927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新中国正式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摘编自秦立海《民主的追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宪法大纲》颁布的背景并简要评价《宪法大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抗日根据地选举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中蕴含的政治信息。从上述中国共产党对政权和制度建设探索历程中,你有何认识?
2023-03-24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礼俗传统的影响和规制下,徽州宗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息讼思想。针对当地常见的土地归属类、户婚财产类以及墓地侵占类等纠纷矛盾,徽州宗族秉承息讼观念,主张一方面通过家规、宗规等民间规约来约束宗族成员的行为活动,形塑其礼让精神,使其行为能够符合礼俗传统,藉此预防纠纷矛盾的发生;另一方面则强调在宗族内部成员之间或宗族与宗族之间出现争执时,矛盾双方应通过协商调解的方式,根据当地的习惯法来化解彼此之间的问题。

——摘编自郭敬东《明清徽州乡村息讼观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

材料二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对外交流不便,民众长期生活在宗族社会,接受宗族的教化,如“绩邑士人,除应试外,足不出里。农工、妇女亦终岁家居,不知乡里外有何世界”。徽州宗族对民众的教化和“忠臣顺民”思想的灌输,是晚清之前宗族能够有效控制民众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随着一些学生出外学习和报纸的传入,外部新的思想和观念传入到了徽州地区,徼州民众在思想和观念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近今新学发明,士人亦幡然有远志,负书担囊,肩背相望。抑闻有东渡大和,西赴欧美以博求新智识者。”

——摘编自王灿《论晚清时期徽州宗族对民众控制力的变化》

材料三   宗族观念有其正向功能,维持家庭和睦与家族和谐,是稳定基层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但从阶级斗争角度看,宗族观念本质上是狭隘的、封建落后的,掩盖了宗族内的尊卑等级,更掩盖了阶级的身份。宗族观念引发的宗族械斗,导致农民之间内耗而削弱农民阶级的团结。中共追求劳苦大众的解放,必须克服底层人民这种互相伤害的狭隘性。开展土地革命的前提是唤醒广大农民的阶级意识,但这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宗族经济基础及组织权力的改造能直接看到成果,而存于人内心深处的宗族观念改造效果却难以衡量。

——摘编自郭为桂、钱珠栎《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党对地方宗族势力的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息讼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徽州宗族对民众控制力减强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宗族观念的局限性。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收支结构而言,清代前期有较为固定的模式。咸丰以后,田赋(地丁)收入与原来相比相差悬球。同时,盐课、关税、杂赋等传统收入在岁入总额中的比例亦大为降低。与此相反,新增加的厘金、洋税却一跃成为收入大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央设立财政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户部改为度支部,并将原有的14个清吏司改为田赋、漕仓、税课、管椎、通阜、库藏、廉体、军饷、制用、会计10司,并规范了度支部及新设10司的职掌。奏销制度在清代前期已经较为完备,但毕竟与具有现代色彩的预决算制度有别。因此,清末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仿泰西之法”实行预算。光绪三十二年七月,清廷宣布了预备立宪事宜,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实行预决算的氛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始提出清理财政的具体计划和预决算进程。

——陈锋《清代财政的近代转型》

材料二   随着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审议通过《颁布暂行税则的决议》,废除国民党政府各项苛捐杂税,形成了以农业税为主,商业税、工业税为辅的税制结构;实施税则贯彻阶级原则,征税对象以地主为主,对贫苦劳动人民给予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并于1929年颁布《兴国土地法》以更正土地没收对象,实现了税收征纳从凭借“政治权力”向遵从“国家税法”的根本性转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税收遵循“先予后取”原则,将生产自足与“取税于民”相结合,征税对象由最初的地主、富农转变为一切有收入的人,征税原则从“合理负担”过渡到“普遍纳税”。解放战争开始后,解放区由分割逐步连成一片,地方经济也由自筹自用、自给自足,逐步走向财税制度的统一。

——林源《中国百年税制体系的演变》

材料三   1981年推出的税制改革总体设想基本指向是打破“财政集中过度、分配统收统支、税种过于单一”的传统体制格局。通过“复税制”的建立、“利改税”的分步推进,一系列新税种的建立,同时又通过全面调整工商税制、恢复和改进关税制度和完善农业税等举措,初步建成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税制体系。1994年,新一轮税制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全面改革劳物和劳务税制,实行了以比较规范的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营业税并行,内外统一的货物和劳务税制。第二,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将过去对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征收的多种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第三,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将过去对外国人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中国人征收的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第四,大幅度调整其他税收,如扩大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等。

——根据郭朝蕾《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的税制变还与发展》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财税近代化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税收措施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税制改革的趋势。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材料二   


封建制度是-种政府的形式……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的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

——【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耿淡如译

材料三   10世纪开始,欧洲城市逐渐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兴起。农奴为摆脱领主的控制,大量移居城市,使得市民阶层壮大。他们(市民)的崛起不但为日后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也为世界市场的扩大做好了铺垫,更是在平常的市民生活过程中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的萌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欧洲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
(2)材料二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哪一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2022-08-13更新 | 206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题(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不是单一的体育赛事,而是宗教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希腊人的心目中,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有着无限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人永远也达不到神的境界,但是人类可以通过极限能力的不断扩展一步一步地与神接近……古代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94年,共举行了293届,规模逐渐扩大,成为显示希腊民族精神的盛会。各城邦派出的优秀选手则在竞技场上奋勇拼搏,他们赤身裸体进入赛场,向神和观众展示他们超人的体能、健美的身体和良好的教养。奥运会竞技比赛项目主要是田径,后来逐渐增加了摔跤、标枪、拳击、以及战车赛、武装赛跑等。

——摘编自郑昕鹏《古代奥运会的兴衰》

材料二   顾拜旦的诗作《体育颂》发表于1912年。当时的欧洲正处于混乱状态,工业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矛盾日益激化。同时初创时期的奥林匹克运动已显露出种种弊端,例如第3届奥运会上出现了马拉松比赛中作弊和服用兴奋剂的丑闻;第4届奥运会上,出现了裁判不公而使英美之间互相争吵甚至罢赛。这些状况引起顾拜旦的忧虑和警醒,他多次发表演说,希望发挥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作用,以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为了宣传奥林匹克理想,他用笔名参加了1912年第5届奥运会的文艺比赛,获得金质奖。啊,体育,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啊,体育,你就是荣誉!荣誉的赢得要公正无私,反之便毫无意义。……啊,体育,你就是进步!为了人类的日新月异,身体和精神的改变要同时抓起。你规定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求人们对过度行为引起警惕。你告诉人们遵守规则,发挥人类最大的能力而又无损健康的肌体。……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你在有节制、有组织、有技艺的体力较量中产生,使全世界的青年学会相互尊重和学习,使不同民族特质成为高尚而公平竞赛的动力!(节选)

——摘编自熊斗寅《<体育颂>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升华》

材料三   派团参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新中国体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这届奥运会上,新中国体育健儿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的新气象。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派出225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16个大项的比赛。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最后共获得15枚金牌、8枚银牌和9枚铜牌,位列金牌榜第八位。各行各业的人们纷纷以体育健儿为榜样,在工作中奋勇争先。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每每都会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关注。

——摘编自《1984:中国体育大国之路从洛杉矶奥运会开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参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历史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嘉种”的概念,《诗经》记载了选用良种的好处和一些已经育盛的优良品种,这一时期选种和育种的目标是产量、品质和熟期等。《管子》所记载的18种土壤中,每种土壤都有两种适于栽培的作物品种。汉代在选种上已经普遍采用田间穗选的方法,选择标准是植株高大或穗大强者,种子贮藏时注意干燥防虫。《齐民要术》所提出的选种标准还增加了品种的特性和遗传素质及适应性能,并对良种的繁育技术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明代耿萌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清代杨双山的“择种法”在理论和技术上相较前人有了更大的进步。

——摘编自郭文韬《中国古代的选种有种和良种繁育》

材料二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起步较晚,但进步神速。50年代中后期,研究者们确立了水稻性状研究杂种优势的基本思路,并对实验范式达成了共识,为水稻杂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0年代,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用了四年时间通过对超过14000株水稻的观察比对,揭示了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并首冰提出了水稻三系杂交法的科学概念。此后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展开大协作,1976年中国开始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与其它国家互通有无,攻克了诸多难关。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传统三系法由于不育系的稳定性,导致产生优秀组合的概率偏低,经过多年研究,更为优越的两系法育种诞生。此后二十多年里,中国超级稻有育种计划将常规选育、三系、两系选育与分子生物技术结合,取得了突出成就。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60多个国家成功试种或推广,中国成为世界上杂交水稻技术的主要输出国。

——摘编自李晏军《中国杂交水稻育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选种育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杂交水稻选育技术发展进步的原因,并简述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