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第二十三处、全国四处之一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摩崖石刻:
“晚甘候”——武夷茶最早的雅名
唐代,孙樵出差来到武夷山,品尝了地方官员招待的武夷茶后,赞叹不已。回京后孙樵将武夷茶与朋友分享,他将武夷茶拟人化为“晚甘候”,意为晚节高尚的贵人。晚甘,也意指武夷茶的“回甘”,回味无穷。
武夷山茶是朱子理学的摇篮。朱熹留下了多处石刻,并创建理学新派系——闽学,成为力学一代宗师。

材料二   三教经过争论融合,到了隋唐,佛教实现中国化,倾国奉佛,而主体儒学却奄奄一息,照此发展趋势,中国有成为佛教国家的可能。在这关键时刻,朱熹奋起排佛抑道,深研各种典籍,推倒两汉以来树立起的“五经”在国家上层建筑中的主导地位,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组成“四书”代替“五经”的权威,认为“四书”才真正能体现出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真谛。朱熹把它们联成一体,并精心注释,使之成为新儒学(理学)的思想体系。

——摘编自高令印《朱子学在中华文化史上的价值和作用》

材料三   中国是世界茶叶原产地,茶叶外销有据可查的最早史料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民国出版的《茶叶产销》一书提到:“五世纪后期,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首肇其端。”其后日本、朝鲜、南洋等周边国家虽从中国进口茶叶,但数量还很有限。16世纪中国茶传入西方,亚洲市场变得微不足道,美洲、大洋洲、非洲市场均由荷兰、英国转口输入茶叶。输入茶叶的国家,17世纪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俄国等国,18世纪输入茶叶的国家则增加了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美国、匈牙利、意大利等。19世纪英国独霸茶叶外销市场。茶叶初入欧洲市场被人视为稀罕的舶来品,“茶价异常昂贵”,18世纪上半叶1磅茶要17先令半,18世纪50年代仅8先令。1790年茶价为每磅3先令7便士,1810年减为2先令。清代前茶叶出口以江南茶和绿茶为主,清代以后外销茶产区包括苏、浙、赣、皖、粤、闽、滇、湘、鄂九省。最先出口的是武夷红茶,旋即绿茶压倒红茶,18世纪后半期起出口又以红茶为主,至此奠定了我国外销茶区及茶类的基本框架。

——摘编自陶德臣《简论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摩崖石刻有哪些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熹为理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并说明其繁荣的原因。
2023-10-0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石柱回龙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法律作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律延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的不同之处。
2022-08-11更新 | 1002次组卷 | 19卷引用:重庆市石柱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差异,民主制的形式与实质迥然不同。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相议……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为朕的建议。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与上。

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典范,它之所以被称之为民主政治,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三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以上材料均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四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

材料五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正发生相当的作用……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那是何等的愚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1)依据材料一,概括比较东西方两种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
(3)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5)概括材料四中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