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蒙学教材,即古代专门为儿童编写的启蒙教育课本。宋代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的蒙学教材广为流传,历代沿用。以《三字经》为例,它语言生动活泼,文字通俗易学,表达简明扼要,格式富有韵味。宋代“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往为世家所垄断的文化逐渐向社会下层移动,“农工商各教子读书,虽牧儿磕妇(为往田野送饭的妇女),亦能口诵古人言语"。著名学者也参与蒙学教材的编写,如朱熹的《童蒙须知》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

——摘编自秦海骰《谈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

材料二民国建立后,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各种教科书,务合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教科书,一律禁用”。19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共和国新教科书》,经教育部审定,很快被各地学校普遍采用。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各种教育思潮竞相呈现,主张课程改革要面向生活、面向科学。1920年教育部规定:截至1922年,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大批白话文作品和翻译作品,都被选进了国文教科书,题材内容涉及中外古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科书文章体裁日趋多样化,包括书信、传记、讲演,故事、科技说明等日常应用文体。

——摘编自曲铁华《中国近代中小学教材的改革》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作出了统一教材制度的战略决策,加强了教科书编审工作力度。从19S4年开始编辑出版的中小学各科教科书,集中全国之力协同攻关,选调和集中一批学科专家、名师和专业编辑,全部采取集体讨论的工作制度和社内外相结合的编写方式,保障了救材质量。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54年至1956年编成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包括教学大纲30种30册,课本93种233册”。这套教材的编写出版使全国所有地方,学校、学生都使用上了高水平、权成性、国家级的全学科救材,解决了过去供应迟缓、版本不一、发行混乱的问题,开启了新中国“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

——摘编自《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材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蒙学教材兴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年中小学教材编写的特点,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统一编订中小学教材的意义
2022-11-05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动西方国家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同时也推动了全球的革命性变革,正因如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一度被视为现代化的唯一路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被视为“人类文明终极形态”。美国学者福山认为:“尽管现代化理论家对于线性的历史演进会如何展开,是否存在着取代现代化的道路存在分歧,但是,没有人怀疑历史是有方向的,而在历史的尽头矗立的,则是发达工业国家的自由民主制度。”

——摘编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9月下)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合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学者陈德正在其《古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一文中分析了古代文明史后得到了这样的认识:“希腊文明与西亚北非文明的冲突,促进了两大文明的融合,而不是一个文明消灭另一个文明、一个文明吃掉另一个文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021-07-11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方中心主义所导致的“冲击——反应”模式,在思维上是简单的二元论逻辑。类似的简单的二元论概念还有“传统——现代”,“进步——落后”等等。从这些对立的概念出发,我们容易轻易地得出一些过于简单化的结论,堵塞了进行进一步实证研究和进行多元化思考的可能性。
我不否认近代以来中国一次次被迫对外来的冲击作出反应。中国人在近代的“反应”无论从目标还是从手段,都是典型的中国本土的。中国社会内部的张力和中国人的自主选择最终决定中国的命运。换言之,西方(或外部)的冲击能影响中国的进程,但不能决定中国的前途。
——摘编自李扬帆《晚清对外关系研究若干问题再思考》
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评析材料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2020-09-19更新 | 247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爆发于1840--1842年,第二次是1856--1860年,第三次则是1894--1895年。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的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整理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具体是指哪三次战争。作者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并简要评析其观点。

材料二       19459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2014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以立法形式确立9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以国家层面的庄重仪式,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向这场血泪书写的伟大胜利致以崇高的敬礼。

       ——摘编自《抗日战争》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赢得“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要求从不同角度回答)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相议……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才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为朕的建议。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与上。

……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典范,它之所以被称之为民主政治,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


(1)依据材料一,概括比较东西方两种制度的不同特点。

材料二   2012年12月1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现身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打破惯例出席了内阁会议。根据英国惯例,女王作为国家元首一般不插手政务。这次女王受邀前来出席自然引起多方争议,英国立宪委员会的专家就持反对态度,认为这一打破惯例的做法混淆了政府和君主的应有界限。

——《世界文明史》


(2)以17、18世纪的史实概括“惯例”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立宪委员会的专家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政府和君主的应有界限”?

材料三   公元前415年,雅典公民大会商讨是否远征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不了解西西里的情况,但苏格拉底的学生亚西比德富有煽动性的演说激动了许多人,最后公民大会批准了远征计划。亚西比德出征后,反对派在公民大会上宣扬亚西比德毁坏神像,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利用公众对神灵的敬畏之情,让公民大会通过决议,追查亚西比德的渎神和阴谋反对人民罪,结果导致了亚西比德的叛逃和雅典远征军的全军覆没,雅典由此走向衰落。


(3)依据材料三归纳雅典民主制存在哪些弊端?结合所学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克服这些弊端的。

材料四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4)依据材料四,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

材料五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正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都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在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迫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这是我想写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之第二因。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5)试概括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0-04-0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材料   1953年底,苏联提议召开有新中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审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措施。对此,中国政府积极响应,于1954年3月正式决定派遣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并指示代表团在会议上要加强外交活动,促进国际局势缓和。会议开始后,关于印度支那问题,各方陷入持久的僵局,会议即将无果而终。6月16日,中国代表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六点建议。除美国外的几乎所有与会代表团都认为中国所提建议富有建设性和协商精神。周恩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迅速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推动有关各方朝解决问题的方向迈进。7月21日,会议终于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最后宣言。

——摘编自林蕴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内瓦会议召开时的国际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中所发挥的作用。
2020-06-11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6月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1945年,成立了一个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银行”,它拥有184个成员国。这些国家对其资金的筹措和使用共同负责。它正在与整个发展社会一道,将其工作的重点放在实现联合国成员国于2000年达成的新千年发展目标上。此处评述的“银行”(     
①成立初期贷款的对象集中于西欧国家     ②后来贷款的对象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
③宗旨是维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④主要业务是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会在平时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各级政权的扶贫职责等。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宋朝国家鼓励、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明清时期政府诏令设置养济院,同时根据贫困程度给予不同的救助,例如“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民便转贷”。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急于从欧美寻找救国救民方案的孙中山,在目睹异国经济高度繁荣的同时,也看到了西方贫富不均埋下的隐忧。进入私有制社会以后,贫富对立问题一直困扰人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历史上的思路是劫富济贫,即把富者的财产分给贫者,短期内实现现有财富的平均。孙中山提出了另一条思路,其内容是不动富者既有财富,却节制其增长,同时通过发展经济,使贫者致富,达到“将来共产”,即将来共同富裕。

——摘编自赵德馨《消除贫富分化的宝贵历史遗产-孙中山节富助贫思想评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扶贫的措施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节富助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并简要评价该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21世纪初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义。
2022-06-03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历史试题

10 . 材料   1911年,丘吉尔就任英国海军大臣时就预言世界大战将会爆发,很多人不以为然,当时英国政界主流观点认为即使开战,规模也不会太大。他力排众议,以最紧张的状态投入到海军备战工作,一上任就撤换了一批思维落伍工作不力的老将领,并仿照陆军部设立海军参谋部,随时关注德国海军兵力部署情况。丘吉尔冒险在战前给新型军舰装配巧英寸大炮代替13.5英寸大炮,而且说服内阁同意以新兴石油资源作军舰燃料,而当时英国还未发现石油。事实证明,这两大冒险决定让英国海军在一战中占据重大优势。1916年,丘吉尔被任命为军需部大臣,推动了英国大批量生产当时并不被人看好的坦克并筹建专门的坦克部队,让英国又一次抢占了技术先机。

——摘编自温斯顿・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1)根据材料归纳丘吉尔的主张。
(2)结合历史背景对丘吉尔的主张进行简要评析。
2019-08-2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重庆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