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3)请各举一例分别评述材料三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
(4)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迁趋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代,凡军国大政的制赦起草先由皇帝交付中书省,中书省由中书舍人先对各奏文书迸行披览,作出初步处理意见,并草拟文告再交由中书令主要由中书侍郎对其进行修改之后。再交给皇帝进行审议皇帝批阅完毕以后会交给中书省,中书省按照批阅意见进行草拟,然后交给门下省进行审议,如果审核通过那么就可以将诏令下达尚书省,一旦门下省认为处理意见不合理,那么就会退还给中书省,由中书省继续草拟诏令,给皇帝进行申报,批阅之后再交给门下省。

——摘编自牟霜霜《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的君权与相权的博弈》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国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朱元璋《皇明祖训》

材料三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昔者伊尹、周公之摄政,以宰相而摄天子(君主与宰相无等级之差异,所以周朝能统治良久)……后世君骄臣诏,天子之位始不列于卿、大夫、士之间……(宰相)避嫌而处,宁使其决裂败坏,贻笑千古。

——摘自【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完善宰相制度的举措,并从权力运作机制的角度分析唐代相权是如何限制君权的。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朱元璋、黄宗羲对宰相制度的看法。
2024-05-1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二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岂郑君之罪也。

……哥氏(哥伦布)之航海,为觅印度也,印度不得达而开新大陆,是过其希望者也。……若我国之驰域外观者,其希望之性质安在,则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故其所成就者,亦适应于此希望而止,何也?其性质则然也。故郑和之所成就,在明成祖既已踌躇满志者,然则以后虽有无量数之郑和,亦若是则已耳。

(1)依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在写郑和传记时采用的史学研究方法。
(2)阅读材料,梁启超指出了“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这一现象。结合所学,对这一现象进行评析。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年(1737年)六月谕:今年五月间山东雨少,运河水浅,以致粮艘不能衔尾而进,沿途控浅起剥,甚费经营。而临清以北,更多阻滞。朕细加访察,临清以北,全赖卫水合汶济运,而卫水发源于河南卫辉府,至临清五百余里,沿河居民往往私泄,以为灌溉之用,每致运河水浅,粮艘难行。经前任河臣靳辅题定,每年于五月初一日尽堵渠口,使卫水全归运河以济漕运,此历年遵行之成法也。今因日久法弛,卫水来源,小民不无偷放之弊,遂致运河水势长落不常,重运难以北上。日前正当紧要之时,所当稽查严查。着北直、河南督抚速行办理。

——摘编自光绪《山东通志·运河考》(卷一二六)

材料二   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由山东利津入渤海,洪水大面积泛滥,冲毁运河堤岸,更使得千疮百孔的运河,完全失掉了作用。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鸿章奏请废漕折色,运河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漕运停顿,改行海运,造成南北运输的一大变局。

———摘编自陈正祥《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政府的做法。
2024-06-01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等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时期各政治派别的知识分子在向清王朝皇帝纪年“正朔”挑战的过程中提出了黄帝纪年、孔子纪年以及帝尧纪年、大禹纪年、秦纪年等多种纪年方式,从而产生了“纪年”论争。1898年年底,梁启超作《纪年公理》,认为各国相通后,应有统一的纪年。1902年,梁启超在发表的《新史学》中强调了采用“孔子纪年”的重要性,主张用孔子生日作为纪年。认为“孔子为我国至圣,纪之使人起尊崇教主之念,爱国思想,亦汕然而生”。1905年,宋教仁根据典籍推定是年为黄帝即位4603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时即以此署年,《民报》第一期刊首印有黄帝像,图下说明“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以后革命党一直沿用宋说。1919年,钱玄同提出,“我们主张中国当用基督纪年,也是因为他在应用上很便利”,也更符合中国当时正融入世界的形势,“可是从现在以后的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在以后的中国人,是世界上人类的一部分,所以无论讲时事,讲古事,都和世界各国相关联”。

——摘编自焦润明、王建伟《晚清“纪年”论争之文化解读》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至民国初期“纪年”方式所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4-1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戏曲塑造女性形象的三种典型方式

方式代表作品形象
理想化郑若庸《玉玦记》秦庆娘与王商婚后不久,王商便上京应试,虽然二人之间没有深厚的感情,但秦庆娘仍恪守着贞节
情感化汤显祖《牡丹亭》杜丽娘出身官宦之家,聪明、娴静而又美丽,追求理想的爱情生活。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识,思念成疾而死,被埋菲梅花观中。后柳梦梅果然来此,杜丽娘随即复活,冲破家长的阻挠,与梦梅结为夫妇
妖魔化朱有燉《复落娼》刘金儿没有孝敬老人的道德观念。且不说要她秉持“昏定晨省,问安视寝,侍奉亲闱”的准则,即便是最基本的要求,她也做不到。刘金儿在公婆面前,摆着一副轻佻嘴脸,最后被丈夫休掉

——摘编自赵雅琴《明代戏曲塑造女性形象的三种典型方式》

材料二   李贽认为,女子与男子具有同等的认识能力,在智力上无甚差别,如果说有差别的话,那也是后天形成的,是封建制度压迫妇女的产物。在封建社会,妇女的行为受到极大的限制,终身蜗居闺阁,足不出户,宛如囚徒,如给她们提供和男子一样的社会条件,一样参与社会活动和受教育的机会,说不定自诩高女人一等的男人会羞愧汗颜,无地自容呢。李贽以哲学的形态对男女在智识上的平等作了有力的论证。万历年间,曾居官工部郎中的谢肇浙主张妇女应相貌与才能(知识)兼备,认为只有相貌、缺乏内涵的妇女和木偶差不多。

——摘编自尹美英《明清及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酝酿》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戏曲艺术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贽、谢肇浙对女性形象的看法。
2024-04-1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转型是指经济、社会体制的复杂的制度变迁过程和经济发展过程。以下是部分学者或课题组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型的观点:吴敬琏从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主义的角度,按照中国经济改革战略,把改革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978-1991年的增量改革阶段和1992年以来的整体推进阶段。赵旻从体制转轨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角度把中国经济转型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改革探索和扩张供给阶段(1978-199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建设和经济高速成长阶段(1992-1997年)、改革巩固攻坚和经济结构全面调整阶段(1998-)与未来的转轨发展阶段(即市场化体制的成熟完善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阶段)。吕炜认为,中国经济转轨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即“告别旧体制意义的转折点”和“建立新体制的任务接近完成意义的转折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认为,中国改革以来的经济转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发启动时期(1978-1991年)、自觉推进时期(1992-2000年)、全面加速时期(2001年—)。景维民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是建立混合经济。同时,他把中国经济转型划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从改革走向转型)、启动和正式推进段阶段(共性与差异)、深化和完善阶段(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王守坤认为,中国经济转型是从中央向地方的财政分权开始的。因为,传统计划体制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使中央财政不堪重负,因此,只有选择向地方财政转移压力,走财政分权改革之路。这样,通过向地方分权的放权改革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大锅饭局面。

——摘编自瞿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型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至少选取两个观点评析,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史记·匈奴列传》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古罗马也曾修筑过“千里长城”。从1世纪到3世纪,罗马人为防备日耳曼人的袭扰,陆续在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修建了一条“防御之墙”,从今天德国的波恩附近直到雷根堡附近,全长584千米。另外,公元117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来到不列颠视察后,下令修建长城以抵御凯尔特人,该长城由三个罗马军团历时约六年分段筑成,史称哈德良长城,全长约118千米。

——摘编自马兆锋编著《伟大的古罗马文明》

材料三   清朝入关后,一直没有修缮过长城,康熙三十年(1691),古北口一带的城墙有不少地方损坏倒塌,边防总兵蔡元上疏朝廷请求修缮,工部等建议康熙帝予以批准。康熙帝很不以为然,他认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历代经常修缮,但从来都没有因此而免除边患。他说:“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摘编自徐永清《长城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欧亚帝国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熙帝对修筑长城的看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际性官方医疗组织发展概况(部分)

组织时间及地点(总部所在地)概况
国际公共卫生局1907年,巴黎监测鼠疫、霍乱、天花、斑疹伤寒和黄热病在全球各地的发病情况,尝试为欧洲国家制定统一的卫生和检疫标准
国际联盟卫生处1907年,巴黎其下属的几个特别委员会讨论过疟疾、天花、麻风病等的全球发病情况,实际作用远不及美国某基金会发起的攻克黄热病和疟疾的计划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日内瓦借助各国政府提供的配合,世界卫生组织开始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科学的医学知识应用于落后地区

材料二:可以说,20世纪40年代以后,医学科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对人类生活状况的影响已经真正地全球化了。在大部分地区,传染病已不再重要,许多传染病在它们原本多发且严重的地方已呈衰退之势。……现在若要理解传染病曾经对人类,甚至对我们的祖父辈意味着什么,都需要想象力了。

——以上材料均改编自(美)威廉.H.麦克尼尔《瘟疫与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上半叶国际性官方医疗组织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历史背景。
(2)从材料二中提炼一则观点,并运用具体史实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青苗法者,以常平余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践,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免役之法,据家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市易之法,听人赊货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又有免行钱者,约京师百物诸行利入厚薄,皆令纳钱,与免行户祗应。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又令民封状增价以买坊场,又增茶监之额,又设措置河北籴便司,广积粮谷于临流州县,以备馈运。由是赋敛愈重,而天下骚然矣。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二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屹屹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材料三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卷3《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1)材料一的措施折射出王安石变法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司马光、刘挚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2024-04-01更新 | 110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练习(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