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列宁说“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人民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的根本前提是(     
A.封建经济进一步崛起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D.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024-04-07更新 | 357次组卷 | 66卷引用: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他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区开始了几百年的‘希腊化时代’。他的事业将世界推入了一个新的方向。”“他的事业”是指(     
A.建立亚历山大帝国并东征B.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C.把地中海变为帝国的内海D.编订《查士丁尼法典》
2023-01-12更新 | 345次组卷 | 31卷引用: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虽然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是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
A.存在强大的贵族和教会势力B.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
C.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D.没有法律意识和制度的支持
2022-06-01更新 | 218次组卷 | 79卷引用: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法国史学家阿尔德伯特等人认为,16世纪大量黄金、白银流入西班牙,“与葡萄牙相比,西班牙更有条件在17世纪成为经济中心”,然而西班牙的黄金、白银被投到欧洲其他地方,促进了英国、法国、荷兰工业的发展,西北欧成为经济中心。对上述观点的理解较为合理的是
A.商业革命延缓了西班牙的发展历程B.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
C.封建制度阻滞了西班牙的社会进步D.殖民掠夺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2021-11-01更新 | 1664次组卷 | 67卷引用: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上述言论反映马克思的观点是(     
①肯定了殖民掠夺对殖民地客观上的进步作用 ②认为殖民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③认为殖民掠夺对殖民地具有双重影响   ④肯定殖民掠夺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2021-07-01更新 | 547次组卷 | 22卷引用: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产生过程中,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以下发生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的是
A.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B.出现了质量最好、最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
C.不同地区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交换和贸易
D.阶级对立与国家产生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0-07-08更新 | 6754次组卷 | 33卷引用: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1951年,法国、西德等6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欧洲联合从项目单一的煤钢联营日益发展成集政治、经济和安全为一体的“多元化联盟”。这一变化
A.根除了法德战争的隐患B.促成了欧洲内部的团结
C.加速了国际旧秩序瓦解D.适应了对外竞争的需要
9 . 对于朝鲜战争,苏联报纸说“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同一天的美国报纸则说“几个小时之内,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了广阔的前沿地带向后撤退,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从双方对朝鲜战争的不同表述中可以看出,当时国际关系的显著特点是
A.美苏媒体的对立
B.缓和与动荡并存
C.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和激烈斗争
D.“热战”是主要的对抗形式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人们把他弥留之际交给华盛顿夫人的遗嘱打开之后发现,那份遗嘱是他在七月份亲自仔细拟好的,在头几条中有一条规定,要在他的妻子去世以后解放他家中的奴隶

——《华盛顿传》

材料三   2016年11月9日,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大选结果揭晓,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战胜他的对手——前美国第一夫人、民主党候选人、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赢得总统选举,成为美国第四十五任总统。从而使后者希望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的努力宣告失败。

——摘自《历史评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指的是什么?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华盛顿作为总统,为什么不能解放全国的奴隶?体现了什么重要原则?

(3)“地产之王”特朗普战胜美国前第一夫人当选美国总统依靠的法律文件是什么?这反映出美国政体的特点是什么?

(4)你如何评价英国和美国的制度创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