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列宁说“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人民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的根本前提是(     
A.封建经济进一步崛起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D.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024-04-07更新 | 300次组卷 | 62卷引用: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确立君主立宪制度B.引进九品中正制度
C.幕府掌握国家实权D.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023-02-22更新 | 1056次组卷 | 35卷引用: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他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区开始了几百年的‘希腊化时代’。他的事业将世界推入了一个新的方向。”“他的事业”是指(     
A.建立亚历山大帝国并东征B.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C.把地中海变为帝国的内海D.编订《查士丁尼法典》
2023-01-12更新 | 342次组卷 | 30卷引用: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虽然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是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
A.存在强大的贵族和教会势力B.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
C.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D.没有法律意识和制度的支持
2022-06-01更新 | 205次组卷 | 79卷引用: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法国史学家阿尔德伯特等人认为,16世纪大量黄金、白银流入西班牙,“与葡萄牙相比,西班牙更有条件在17世纪成为经济中心”,然而西班牙的黄金、白银被投到欧洲其他地方,促进了英国、法国、荷兰工业的发展,西北欧成为经济中心。对上述观点的理解较为合理的是
A.商业革命延缓了西班牙的发展历程B.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
C.封建制度阻滞了西班牙的社会进步D.殖民掠夺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2021-11-01更新 | 1642次组卷 | 66卷引用: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上述言论反映马克思的观点是(     
①肯定了殖民掠夺对殖民地客观上的进步作用 ②认为殖民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③认为殖民掠夺对殖民地具有双重影响   ④肯定殖民掠夺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2021-07-01更新 | 541次组卷 | 22卷引用: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产生过程中,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以下发生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的是
A.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B.出现了质量最好、最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
C.不同地区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交换和贸易
D.阶级对立与国家产生
8 . 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式学校比较重视学生道德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反对限制人身自由的教会教育,主张追求平等、热爱自由、乐观进取的新型道德教育,还提倡以古希腊奥林匹斯运动会为范本,锻炼和发展学生的体格和体能。由此可见,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式学校
A.消除了教育中的宗教因素B.使道德与体育日益结合
C.彰显了人文主义的教育观D.旨在推翻原有封建体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5年,中国倡议的“亚投行”成立。此外,中国还主持召开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国际会议。这体现了中国全球治理体系的理念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B.中国和平崛起主导了国际事务
C.当今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D.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0-07-08更新 | 6697次组卷 | 33卷引用: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