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演变

时期收入支出
1750年以前英格兰的教区(较大的农村社会的地方行|
政机关)以一定的税率征收济贫税。
爱尔兰不存在政府的救济系统,而苏格
兰则主要以私人自愿捐献为基础。
1750-1837年1806年所得税以完整的税制出现。工农业
部门都采取了一些纳税措施。
1795年伯克郡决定,根据家庭的大小和
面包的价格对当地的农业工人增加工作
补贴。
1837一1880年1894年提出了修正遗产税案。关税和货物
税占英国政府国家收入的1/3至2/3。
1834年,中央政府从此开始集中地对救
济进行管理;1870年通过教育法建立小
学制度,资金来源主要是地方税收。
1880-1914年1907年开始区分劳动所得税和非劳动所得
税,1909年开始实行累进所得税制。
1908年法律规定7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
获取年金。1911年通过的国民保险法也
把失业保险涵盖在内,是由雇员、雇主和
政府三方共同出资。

——整理自韩玲慧《英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演变:从1597年至今》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财政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许多预算外支出数额庞大,“量出 制入”成为政府的财政原则。除田赋仍是主要来源外,盐课、关税等传统税项的地位逐渐为厘金、海关 税等新增税项取代。各种新税(海关除外)的征收和支配权从一开始就掌握在各省手里。晚清国家财 政有三个主要支出方向:军费、洋款、皇室消费,用于如实业、行政、司法等建设的财政资源少之又少 1865—1894年30年间,洋务企业支出总额仅占国家财政的2.9%。清政府一味强调“量出制入”,完全忽视财政收入水平和民众承受赋税的能力,结果自掘坟墓,亡于辛亥。

——摘编自邓小章《近代中国国家转型为什么不能成功——以晚清财政为分析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财政税收制度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财政体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英两国财政税收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共同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的货币制度,仍以钱币为主,即以通宝钱为主,通宝钱十分复杂,每隔几年就有一种新钱种面世。除铜钱外,还有铁钱,二者并行。虽然宋代流通的货币以铜铁钱币为主,但由于各地的经济情况不同,所铸造的钱币和发行的纸币各不相同,互不流通,有的地方专用铜钱,有的地方专用铁钱,有的地方二者兼用。这些钱币在一个地区流通,不准运钱出境。宋代银钱的数量也超过了唐代,白银的货币性及其货币地位大为提高,白银在宋代全面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国际货币的职能。北宋时,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外流,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铸造铁钱。官方铸行铁钱也有增收节支弥补财政不足的动机。据《宋史》记载,当时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纸币中,有以铁钱为面额的交子、钱引、淮交等,又有以铜钱为面额的钱引、会子等。同一种纸币又有面额不等、形制各异的若干类。白银有银块、银钱、银饼和银牌等形态,最普通的是锭,有大小几种。大锭重五十两,小锭则重量不等,有二十五两、十二两许、七两许、三两许等。铜铁钱各分大小,铜铁钱之间、大小钱之间作价不一,致使流通无序,但也为宋代货币兑换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家相《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等中国货币形式和数量,1910年(以百万计)

材料二   


——摘自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

注:①不包括作为货币的鸦片,19世纪80年代,鸦片每年消耗量约值51000000元。②新铜币即铜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近代货币发展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宋代货币流通的特点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经济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中国货币发展的新变化及消极影响。
2021-08-24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16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秦代县级的财务监督有较为完备的运行机制,财务监督的法律依据既有国家颁布的《金布律》《关市律》等法规规则,又有郡县颁布的地方性法规,相互配合,奠定了秦代县级财务运行的法律保障。秦代县级财务监督由县丞派遣令史、令佐等通过监督财务收支运营、核验新旧交接财务、考校财务记账等方式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其监督袁括日常财政运营的各个环节,强化了对县级财务的管控力度。秦代中央还对包括县级在内的财务违法行为和处罚方式做了明确规定,根据违法行为和情节的不同分别量刑,《法律问答》就规定在清理空仓时若发现私藏粮食,监督仓出粮的令史便要被罚赀一盾。秦代较为完备的县级财务监督机制在秦强化中央集权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吴方基《秦代县级财务监督机制与日常运作》


(1)根据材料,概括秦代县级财务监督运行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代县级财务监督运行机制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户籍制度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由来已久,阅读下列有关我国户籍制度的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西汉承袭了秦的户籍制度,与此同时又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保证国家有充足的赋税收入。汉政府表彰累世同居,法律禁止父母健在的情况下子孙分门立户,魏晋时期,政府颁布了“户律”,实行编户齐民,将户籍管理法律化。宋朝实行都保制,王安石变法时期又实行保甲制度强化对社会的控制。宋朝有最为典型的特权户籍"官户”,它可享受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法等特权。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叫“匠户”。明代以户帖制与黄册制登记户口,将户口、土地和赋税三者合一。在管理上,明朝实行里甲制,严格限制人口的流动,邻里之间,相互监视,相互举报,处在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下。清朝康熙之后,随着“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赋税和户口之间的关系被土地所取代,户籍申报编制的经济意义降低。随着保甲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广泛建立,乾隆三十七年,取消五年一次的户口编审制度,代之以通过“岁计”了解各地户口增减情况,淡化了户籍的赋税功能,而强化了政治控制功能。

——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经历了从建立到强化再到改革的演变的历程。户籍制度内涵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异化。“为土地改户籍”、城市户籍含金量不减反增等现象成为制约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重要因素。人口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制度障碍,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成都市从2003年以来,先后进行5次改革,改革力度大,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其改革是采取先改内容再改形式,通过降低入户门槛及其他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顺利实现了二元户籍制度向一元户籍制度的转变,极大的推动了域内人口城镇化进程。成都户籍制度的改革在较大程度上还原了户籍本原功能,是一元户籍制度改革的创新典范。

——徐茂《人口城镇化视野下的成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都市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7年《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出版后,英国皇家学会的领导成员热情地接纳牛顿力学体系,其观点赢得了剑桥和牛津的青睐,让人们看到了理性力量。在法国,牛顿虔诚的信徒伏尔泰大力传播牛顿观点。牛顿的大数学体系吸引了18世纪受教育的阶层,并迅速扩散。在《原理》出版后的100年,该书有40本是用英语写成的,17本用法语,1本用拉丁语,3本用德语,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的著作各1本。到18世纪中叶,牛顿科学在科学领域和文化大众领域都处于支配地位。

——摘编自庞晓光《论启蒙运动时期科学与价值的关系》

材料二   相对于西方国家出现的科学革命,五四时期中国科学革命并未呈现突破性或者跨越式跃迁,而是在中国数千年传统科学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彻底摒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学风,初步建构了适应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体制、科学家群体和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与西方不同的是,五四运动充分发挥了科学在思想启蒙中的先导作用。

——摘编自卜风贤等《五四运动与“中国科学革命”的历史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科学传播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时期中国近代科学发挥思想启蒙先导作用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四时期科学革命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依据秦制重建了三老体系,在“毋烦民,欲为省”的思想下,《汉书·高帝纪》二年令:“举 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汉书·百官志》载:“三老,掌教化。”除此之 外乡官之首的三老作为当地人管理地方治安、解讼埋怨、还可向朝廷反映地方官的政绩。《后汉 书·明帝纪》注云:三老“劝导乡里,助成风化。”汉初孝廉大多只闻于乡里,没有三老一级的推荐 无法闻于州郡。武帝至宣宗时期,拥有较少乡间势力背景的啬夫作为国家控制乡间的最根本官吏,逐渐成为联系朝廷和民间基层的中坚力量。东汉时期许多乡官凭借自身权势决定乡间 事务,三老无法再随意行使权力。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宣传礼仪道德为本职的三老原本的功能已基本丧失,自此渐渐湮没。

——摘编自张智慧《汉代乡官研究》

材料二   宋代乡、耆与都保等乡村组织成为整个国家行政组织的“神经末梢”,国家赋予这些组织在乡村社会中催征赋役、维护治安、处理公共事务等职责。熙宁六年(1073)规定的保甲法将十户 为一小保改为五户为一小保。因血缘关系形成的宗族组织,其构建依据“有补治道”的原则,注重封建伦理的教化与培育,使乡村子弟自觉遵行三纲五常,由“孝”“慈”向“忠”“敬”转化,将家 族伦理与国家、社会伦理相结合。除此之外,民间经济组织、民间宗教组织、民间武装等各种各样的非血缘组织也不断出现。这些乡村民间组织或有浓重的国家政治设计色彩,或受到国家严格控制,或是非常状态下产生,均非乡民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起来的。

——摘编自谭景玉《宋代乡村社会“自治”论质疑》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设置“三老制”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老”逐渐湮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晏熟悉商情,在他看来,到处有增加收入的门路。刘晏认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足用”。盐是人们的急需之物,因此,税于盐价,使盐利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项目。刘晏增加赋税收入的办法,不是单纯依靠增税,而是通过实行有利于人民休息的政策,以促进人口的增加和生产的发展,使税源得以扩大。刘晏改革转运制度,采取雇佣劳动的办法,就是一项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的措施。“养民为先”的政策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赈济贫民问题上,刘晏有独特的主张,他不赞成进行无偿的赈给。因此在发生灾荒时他除了及时进行减免赋税和必要的贷放外,主要是利用常平法,在灾区出卖粮食,收购其它杂货,运往别处出卖或留给官府自用。他认为这样做既不会造成国用的不足,又能使“下户力农”得到实际好处。

——摘编自《旧唐书》《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晏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晏经济措施的影响。
2021-04-26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金布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司空》等部分中可以看到,秦对官府手工业的各种制度,如产品的品种、数量等,都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劳动者则有工师、工匠、徒、隶等,由曹长领班工作。生产门类有铁的开采和冶铸、铸钱、车辆、兵器、用具、漆树的种植与漆的生产等。产品主要归官用,也有出售的。

——摘自林剑鸣《秦史稿》

材料二   中英占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单位:%)


——依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手工业管理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管理制度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1-08-2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2年,清政府在“帑项奇细”、“库储一空如洗”的财政困境中,开始注目于“商政”,讲求商务,于翌年7月在中央设立商部,以为“振兴商务”之地。商部之设,由政府出面倡导实业,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变化。

商部成立后,即着手制订商律,先后颁行了《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商会简明章程》等一系列商法。这些商法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但为工商业者的经营管理活动和合法权利提供了某种保护.也为解决商事诉讼提供了若干法律依据,因而又多少改变了崇本抑末、重农抑商的古老传统,对于扭转“狂于积习”、“耻言贾易”、卑商贱商的社会风气也还是有些好处的。1906年,清政府对中央各部进行改组,将工部并入商部,成立农工商部,将原由商部管辖的轮船、铁路、邮政事务划归新设立的邮传部,继续推行商部的奖励实业政策。同年颁布了《奖励商勋章程》,第二年又先后颁行了《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和《奖励华商公司章程》。这些章程构成了清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基本内容。奖励可分三类:一是有高超技艺的手工艺人和有所发明创造者,二是实业提倡者,三是投资于实业者。章程中规定,办理1000万元以上实业者赏给男爵,办理2000万元以上实业者赏给子爵。“由是国人耳目,崭然一新,凡朝野上下之所以视农工商,与农工商之所以自视,位置较重。曾一度出现“‘民之投资于实业者若鹜”的局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发展实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政府调整政策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904年,沈家本奉命主持修订大清法律。沈家本认为“欲明西法之宗旨,必研究西人之学,尤必编译西人之书”,主持翻译出几十种外国的法律法规和法学著作,并“遴选谙习中西律例司员分任纂辑,延聘东西各国精通法律之博士师以备顾问”。在大量翻译外国法律文献的同时,沈家本组织、整理考订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法律文献,出版和重刻了唐以来的重要法律文献数十种,并为这些法律文献撰写序或跋,还对汉律、明律、唐律、大清律作了专门的研究,并作了大量有价值的评论。沈家本立足本国,参酌各国,先后制定了《大清新刑律》《钦定大清商律》《刑事民事诉讼法》《破产法》等一大批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型法律。他从“各法之中,尤以刑法为切要”、“刑法之当改重为轻”为“今日仁政之要务”的认识出发,集中精力修改和制定新刑律。废除了凌迟、枭首等酷刑,将死刑仅限于斩决、绞决,并减少死刑条款。由于清廷的变革步伐迟缓,《大清新刑律》未及颁布,清廷就不复存在,但沈家本的法律成果被带进辛亥革命以后的时代,成为民国政府的法治蓝本,他的工作奠定了后世法律进程的根基,堪称“百年法治第一人”。

——摘编自王华《大清新刑律》修订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沈家本主持法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说沈家本对中国法治的贡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