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
2021-04-29更新 | 240次组卷 | 26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C.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D.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2021-01-06更新 | 1842次组卷 | 65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3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时搜集到了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国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清帝退位诏书》

材料二   辛亥革命看起来并不像我们认为革命应该是的样子。真正的原因在于,从许多方面来说,它都未带来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未来。新生的“中华民国”并不是共和主义的,尽管帝制政治架构崩溃了,但许多前清官僚仍稳居原位,文化、社会与经济也貌似毫无改变。当然,它们在发生变化,但却不是作为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

——【美】沙培德《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辛亥革命,则是比较更完全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比较三组史料,分别说明其各自的史料价值。
(2)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4 . 《史记·平准书》载: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史料说明(     
①西汉初年社会生产受到破坏   ②西汉初年阶级关系发生变动
③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极端贫困   ④西汉初年社会矛盾十分严重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023-10-1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5 . 中华文明既一体又多元,所以有人说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下列哪一则史料最能体现这一特征(     
A.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B.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
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D.新石器的大量出土
2023-04-21更新 | 1159次组卷 | 23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精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当时北方民族政权的担忧:“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在这一压力下,宋神宗(     
A.任用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B.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C.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D.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下列史料反映的是(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8 .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位颇具影响力的诗人,其代表作《琵琶行》以商人妻子为主角,《观刈麦》生动描绘了农忙时节田间劳作的景象。《卖炭翁》更是详尽地描绘了底层劳动者的一天。这些诗歌作品属于(     
A.直接史料B.间接史料C.实物史料D.官修史料
2023-03-05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史书记载,商鞅变法推行“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但考古研究发现,秦朝洞庭郡某地仍然存在超过二男的扩大家庭和联合家庭,约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据此可知(     
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定论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的多样化
C.历史结论必须要经过考古来证实D.史料拓展更有利于全面理解历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近代西书阅读】

材料一   西学书籍规模化与市场化流通,意味着19世纪80年代的天津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西书阅读人群。对天津的洋务人士而言,西学与时务书籍为其常备之书。一个对算学和西学充满兴趣的小型知识群体多为功名在身的士人。民间书肆的西书发售与西书阅读市场相互作用,表明西学在天津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社会广为扩散与渗透。当时天津的西书流通与阅读不仅象征着当地士人读书风气的变动,也可视为晚清沿海都市知识变迁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田涛《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流通》

材料二   维新前后,西学书籍广为发行的背景下,不少士人能够博览群书,结合中西学术源流和思想谱系,进行“跨文化对话”。各种西书通过亲友之间的赠阅和邮递,在地方社会形成新的阅读圈层,促进“阅读共同体”的空间成长。新学吸引开明官绅的阅读目光,突破帝制时代原有的封闭阅读系统。在新旧冲突加剧的过渡社会,士人通过对西书的集体选择和整体阐释,形成了更为庞大的“阅读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步伐。

       ——摘编自蒋建国《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意义之网——以日记史料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阅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前后士人西书阅读出现变化的原因并予以评价。
2022-12-17更新 | 608次组卷 | 6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五)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