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 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抗战期间,毛泽东分析了中日双方存在着的互相矛盾的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他指出,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他指出,运动战、游击战是主要的战争形式,要根据战争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地运用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他还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论持久战》等

材料二 基于中国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国民党认为,持久战战略分为防御和反攻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应着重于防守,依靠现有军队,多线设防,“固守阵地”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拖延战争,以待国际列强的干涉,这是“抗倭胜利唯一要诀”;第二期则采取决然进攻态势。

——摘编自尹艳辉、栾雪飞《试析国民党抗战时期的持久战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抗战战略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评析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战略主张。
2024-02-23更新 | 131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一)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3年前后六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年均百分率)

国别1950~1973年期间1973~1997年期间
美国3.82.5
英国3.01.8
德国6.02.1
法国5.02.1
意大利5.62.4
日本9.23.3

——夏庆宇《20世纪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嬗变及理论启示》

材料二:在经历了长期繁荣之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进入了战后黄金年代的衰退期。对于战后黄金年代的终结和1973~1975年危机的成因,利润挤压论认为伴随生产率增长的减速,实际工资爆炸性的增长,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显著下降,从而导致经济疲弱。

生产率与工资增长的关系:1964~1973年

年均生产率增长(1)年均工资增长(2)差距(1)~(2)
美国1964~68年2.42.5-0.1
1969~73年1.02.0-1.0
欧洲1964~68年4.54.3+0.2
1969~73年4.25.0-0.8
日本1964~68年8.77.6+1.1
1969~73年7.810.6-2.8

——摘编自孟捷《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利润挤压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黄金年代”衰退的解释。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民间通俗文学得到空前发展。对于宋元话本小说的出现,鲁迅这样评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宋代话本小说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以文言文为文学语言的传统,在中国小说史上首次将民间的语言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此外,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不再以非凡人物为主,而是以平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这是中国小说进一步亲民化的标志。另外,宋代话本小说采取的是在“说话”这样的场景里展开故事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后来成为白话小说的经典叙述方式。

——摘编自任莹《宋元话本小说的文体形态与繁荣经济下的市民文化》

材料二   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在深刻地改变社会结构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风气及生活状态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选择较以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使得明清社会的民俗生活空间得以不断拓展而变得非常广阔。话本小说创作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十分繁荣的局面,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优秀话本小说集基本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摘编自张俊福《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民俗性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话本小说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宋元时期和明末清初话本小说发展的共同因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90年代单边主义一度大行其道,美国不顾包括西欧主要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反对,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世界多极化趋势似乎受挫。美国学者克劳斯·海默在90年代初宣称世界进入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时刻。在这种单极论盛行下,基辛格头脑冷静,在1993年告诫世人,由于共同敌人和威胁的消失,西方联盟的凝聚力下降,欧洲、日本与美国的利益冲突增多。同时,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日本、德国或欧盟及中国必将崛起,美国尽管还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对国际体系的控制力在下降。

——摘编自人民网学术论坛《世界多极化加速演进》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姚崇(651~721年),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一生三次入相。696年契丹入侵河北,形势危急。武则天让朝臣上书,提应对策略。武则天在阅读群臣上书中发现姚崇对问题剖析周密,论理精到,破格提升姚崇为兵邮侍郎。后任武朝后期宰相,受到信任。武则天后期两个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权势膨胀,遭姚崇抵制。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联合桓彦范、崔玄昧、敬晖、袁怒已,趁武则天病重之际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武则天,拥戴唐中宗复辟。姚崇是这场政变的重要幕后人,固定策有助被封为梁县侯。唐玄宗平定太平公主叛乱后,搞军事检阅,密诏姚崇,提出拜姚崇为相,姚崇向唐玄宗提出针对武则天以来的弊政及历史教训的十条建议,希望皇帝执行。唐玄宗全盘接受了。在任相的三年多时间内,他选贤任能、奖励清廉、厉行节俭、精简机构、惩治贪污、爱护百姓。史载唐玄宗时期“军国之务,咸访于崇”“玄宗悉从之,而天下大理”。

——据赵映林《姚崇:三起三落的宰相》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姚崇三次人相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姚崇的三次入相。
2022-04-0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说:“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以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天子畏帝权旁落,慎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为己有,常用近臣以压制大臣。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了大臣的职权,因之大臣乃退处于备员的地位,而近臣却渐次变为大臣。近臣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选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


阅读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史实,评析萨孟武先生关于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特质的观点。(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秋瑾(1875—1907),浙江省山阴县(今绍兴市)人。1904年,秋瑾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她广泛结交进步留学生和革命志士,与周树人、陶成章、宋教仁、王时泽、何香凝、冯自由等都有较多往来。秋瑾还积极与人创办“演说练习会”,演说练习会提倡演说技巧,把演说作为革命斗争的一种武器,使无钱订报或没有文化的人能了解革命的道理。在参与创办演说练习会同时,秋瑾还积极参与创办《中国白话报》,内容包括论说、教育、历史、实业、地理、时评等十几个项目,全用白话文,它实是一种宣传反清革命的刊物。1905年,秋瑾回到上海,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从此秋瑾全身心地投入民主革命事业。这年八月,秋瑾经冯自由介绍加入同盟会,随即被指定为同盟会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1906年,秋瑾为了向广大妇女宣传男女平等,组织妇女斗争,积极筹创《中国女报》杂志。在创办《中国女报》后,秋瑾即以全部精力投身于组织反清革命的活动。1906年12月,萍浏醴大起义爆发期间,秋瑾秘密筹划浙江武装起义活动。后来起义失败,秋瑾被俘。1907年7月15日晨,秋瑾在绍兴城内轩亭口就义,年仅33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秋瑾的主要革命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秋瑾的革命活动。
2019-07-1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色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秦朝标准字体的评述是
A.“状如龙蛇,钩连不断”
B.“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C.“笔画圆弧,富有奇趣”
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2019-11-06更新 | 110次组卷 | 29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目前世界上流行着两种不同的统制经济,即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和法西斯主义的统制经济。“美国的复兴运动(罗斯福新政),是介于这两者中间的统制经济,讲到它的经济方面,它是取法于俄国的‘大实验’;讲到它的政治方面,它是模仿意大利的独裁。不过在实质上它完全是资本主义的。”有意思的是,程锡庚在预测1934年世界发展趋势时甚至说,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将“渐次融合”,“在资本主义之国家,均已盛行社会主义”,“美国以资本主义立国,但经济复兴计划中所采用之方法,如统制生产、强迫做工等,实与共产主义之苏俄相似”。

——摘编自杨玉圣《大洋彼岸改革潮的东方效应》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并评述材料中任一有关罗斯福新政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丝绸之路在隋唐有了全面的发展,有着贸易路发展的自身规律。首先,贸易路往往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开始而产生,中国与周边各族的贸易主要是通过西北草原民族(匈奴突厥蒙古人)中亚粟特人伊朗高原的伊兰民族由长安经关陇、河西走廊、西域去中亚、西亚、欧洲的贸易路称为“丝绸之路”;由长安经甘肃青海去逻些的“青海路”又称为“麝香之路”;由蒙古草原至伏尔加河流域、南俄草原、地中海的“草原之路”又被称为“毛皮路”;由华中、华南、华北的景德镇、磁州、定州、龙泉、洛阳、耀州等陶瓷生产中心经西北去索格狄亚那、波斯、萨拉森帝国、埃及、地中海世界的贸易路在9世纪之后被称为“陶瓷之路”

------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

材料二(17世纪)与世界人种的全球迁徙同时发生的,是不同地区的商品物产、动植物、矿产资源的全球流动扩散,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丝绸被称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国际贸易总量显著增长了。旧大陆的马、牛、羊扩散到了欧洲、亚洲和非洲,亚洲的稻米、小麦、甘蔗、香蕉也扩散到美洲大陆、热带非洲和南太平洋。

-------赵瑞芬《欧洲北美近代史》

材料三在17世纪中叶,利物浦的人口不到4000,一年上交的船税只有可怜的12英镑。1709年,利物浦的第一艘运奴船从非洲向美洲的巴巴罗斯种植园运送了200多名奴隶,获利4000多英镑。此后,利物浦逐渐成了英国乃至欧洲最大的贩奴港口。按照英国人自己的说法,利物浦“没有一块砖不浸透着奴隶的鲜血”。

-------郭文钠《英国: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丝绸之路贸易与17世纪西欧贸易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世界市场形成的积极影响。
2019-10-1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民族中学2019年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