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迁都洛阳好,举目眺黄河。胡地民风殄,汉家文教播。三长制谐和。本已尊孔子,何为崇佛陀。”该诗提及的帝王是(     
A.秦二世B.汉武帝C.汉光武帝D.北魏孝文帝
2024-01-1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豪放纵逸的李白在其许多作品中融入了道教思想的元素;沉郁顿挫的杜诗,则以儒家学说的积极方面为其创作基础;而王维、储光羲等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常常流露出佛教“静”“空”思想的痕迹。这一现象(     
A.表明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
C.凸显了诗歌创作世俗化倾向D.反映了唐朝国内政局的变动
2023-10-26更新 | 419次组卷 | 20卷引用:云南省丽江润泽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汉武帝分别设置《诗》《书》《易》《礼》《春秋》博士,让他们专心传经讲学,后来,博士又演变为国家学术教育机关的学官。这有利于(     
A.儒学地位提高B.科举制度完善C.人民负担减轻D.经济管理强化
2023-12-1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九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诗经·豳风·七月》是中原地区最早记载葡萄的文章。《史记·大宛列传》清晰记录了在张骞通西域后,汉朝迅速把西域葡萄种类引入中原并开始种植栽培。到了北魏时期,皇城洛阳许多地方都种了葡萄。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出产的葡萄在中原地区享有盛名。唐朝时引进了西域的马奶子葡萄,扩大了中原葡萄的种植规模。南方的葡萄种植技术在南宋时期已经非常成熟,南方还培育出了多种品种。元朝政府在太原等地开辟葡萄园,并就地酿制葡萄酒;元代三大农书中,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对葡萄的种植方法和生长环境等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总结。清朝时期,哈密、部善等地都是葡萄的主要产区,品种有萨伊必、裕租木、奇石蜜食等。

材料二   元世祖十分重视农桑,使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有了很大发展。当时,除了河西与陇右地区大面积种植葡萄外,北方的山西、河南等地也是葡萄和葡萄酒的重要产地。政府非常重视葡萄产业,并积极组织建造葡萄园,集体酿造葡萄酒。在政策方面,元朝放宽了有关酿酒的法令,私人也可以酿制酒类。元代人民开始用蒸馏技术来提纯葡萄酒,利用蒸馏方法制作的葡萄酒酒味醉冽甘芳,其制法与现代水果蒸馏酒白兰地相同。在元代,葡萄酒常被元朝统治者用于宴请、赏赐外国和外族使节。饮用葡萄酒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利,平民百姓也饮用葡萄酒。此外,元代葡萄酒文化逐渐融入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除了大量的葡萄酒诗外,在绘画、词曲中都有体现。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玉珏《中国古代葡萄和葡萄酒的起源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葡萄种植与传播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得到很大发展的原因与意义。
5 . 有人认为: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材料中的“他”是(     
A.浪漫主义诗人B.现实主义诗人C.创作大量讽喻诗D.曾提出复兴儒学
6 . “隋末风云天下乱,强盛基业毁于旦。少年军从雁门关,果断英明才俊干。大唐开国建功章,扫灭群雄天下半。玄武乱生平内患,九年继位次贞观。千年难遇圣明皇,文武双全凌烟赞。”该诗提及的帝王(     
A.统一全国B.开通大运河C.创立科举制D.被尊奉为“天可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某学者在叙述秦始皇“焚书”事件时列举了下表史料。该学者列举史料旨在说明(     
史料出处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史记·秦始皇本纪》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
A.焚书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B.秦始皇并未下令焚烧书籍
C.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D.焚书事件造成了文化断层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至清中期,中国糖业经济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经历了从家庭副业制糖到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制糖的发展历程。中国制糖技术进一步革新,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流动。清中期以降,糖品消费开始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及社会风俗当中,消费群体也由上层达官贵人扩大到下层普通民众,并逐渐在国内形成了南糖北销的格局。作为区域性特产,明清时期的中国糖品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动,出口至亚洲、美洲、欧洲等14个国家及地区。

——摘编自赵国壮《论中国糖业经济的“明清变革”》

材料二   17世纪初期,随着欧洲人对蔗糖消费欲望的增加,荷兰殖民者开始在西爪哇发展蔗糖产业,但荷兰人并不具备相关生产技术。当时,越来越多的具有蔗糖业实践经验的福建籍华人移民爪哇,带来了甘蔗的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以及传统的制糖方法。在华人的生产经营组织下,爪哇的蔗糖生产迅速从西爪哇传播到中、东部地区。至17世纪中叶,爪哇已经变成一个蔗糖生产基地,不仅大大缓解了欧洲市场上的供求矛盾,而且进一步拓展了亚洲和南洋市场,其作为蔗糖主要输出地的地位,持续了近三百年。不过,爪哇蔗糖业的兴起,也减少了欧洲对中国蔗糖的依赖。鸦片战争以后,爪哇蔗糖作为“洋糖”的一部分,反倒大量输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中国蔗糖业的衰落。

——摘编自林诗维《近代西爪哇华人蔗糖业探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糖业经济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爪哇蔗糖业的特征及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赵国明《中国的立场》一诗写道:“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该诗佐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A.与美国的关系趋向紧张B.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
C.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D.反对“双重代表权”案
2022-11-27更新 | 2682次组卷 | 16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史载:鲁襄公十四年,姜戎首领驹支在诸侯集会中,赋诗言志,诵读《诗经》。楚国申叔时要求对贵族子弟教之以春秋,教之《诗》,教之礼,教之乐。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
A.分封制度走向衰落B.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确立
C.华夏认同观念加强D.贵族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