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在地方行政制度上,规定地方长官由文官出任。地方行政架构为路—州—县三级制,其中,路一级不设最高长官,而是分设转运使(负责财政,将地方赋税转运中央),提刑使(负责司法),安抚使(负责军事)等。地方财赋除少数外,大部分要转运中央。地方厢军中强壮者升入禁军,弱小者留厢军。

——摘编自曾凡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沿革》

材料二 忽必烈建元朝后,为了适应攻取南宋,中书省宰相被派往各地处理临时军政事务的形式频繁出现,并逐渐发展为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行中书省。元代行省掌军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粮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并在财政的上供和留用上实施三七分成的政策,但事无巨细,皆需咨文申禀中书省。元代行省实行的是种族交参和群官圆署制,即官员由是蒙古、色目、汉人交参任用,在决策上需集体参与,并以押署的形式定议。行省下的地方官员需要定期接受朝廷的考核,受命于朝而后仕。行省的疆域划分上打破传统,重新整合,如:将四川汉中划入陕西行省管辖范围内,湖广行省管辖岭南、广西等区域。

——摘编自乌云高娃《元代行省制度之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宋代地方行政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制的其特点。综上所述材料谈谈你对地方管理制度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着整个民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向。德意志民族主义在德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对德国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世纪以来,德国一直处于封建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当时大多数德国民众不觉得自己是德国人,而是普鲁士人、巴伐利亚人、法兰克福人等,也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没有尊重和认同感,在他们的心目中不存在德意志民族观念,他们意识不到德意志。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苏醒。德国知识分子也在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启蒙”下,开始关心政治,并有了政治觉悟,于是,德国文化民族主义诞生了。19世纪,拿破仑帝国的扩张使德意志民族的地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在全德人民高涨的要求民族团结、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情感中上升为政治民族主义,德意志近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理论体系最终形成。德国统一后,灿烂辉煌的物质繁荣和普鲁士流传下来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意志民族优越感不断膨胀,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并加紧扩军备战。最终,之前反对民族分裂、渴望祖国统一、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理性意识,开始一步步向极端民族主义发展。

——摘编自葛丽《德意志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变化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族主义对德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战国时,任何思想家都不抱狭义的国家观念。诸子理论,虽各家各派立论不同,然其都以天下为对象。所以共同要求者,乃是天下之治平,非各自国家之富强。秦人能统一天下,实已是当时社会一共同要求。

——摘编自钱穆《中国学术忍想十八讲》

材料二   董仲舒主张“王”的地位因天命而被确立起来,“王”通过正己而正人,并借此实现王道大统;君权源于天命,君主之治就必须是天道在人间的再现;天道尚阴阳,阳为主、为德,阴为辅、为刑,因此“德主刑辅”就是君主应当坚持的政治格言;国家主导型统治思想必须向儒家理论倾斜,并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皇帝应改变官僚体制的结构以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德礼之治,通过官吏之举动的“上行下效”来完成。董仲舒之学完全可以被视为汉代皇权理论与儒学相连的关键一环,也为“天人三策”之后汉代君臣有关皇权性质的言说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摘编自朱《略论汉代皇权观的儒学化以汉代德主刑辅思想演进的政治背景为切入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诸子理论的共同要求,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皇权理论提出的原因并评析其影响。
2021-06-1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曾与顽固派进行过一次激烈的论战,论战的中心就涉及了中学与西学的问题。梁氏分析了科举制长期存在,被统治阶级固守不放的原因。其认为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均把学而优则仕作为追求的目标,而科举考试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只要努力读书,通过八股考试,就能够获致高位,飞黄腾达。而由科举制产生的整个官僚体制则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根基,根基断,则统治不保,所以统治者们将其看作是守旧之命脉。但若科举不变,则有亡国的危险,所以梁启超对于废八股,变科举的态度十分坚决。

——摘编自张薪《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变革》

材料二   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学者开始大量地翻译和写作关于中国考试制度方面的书籍,潜心研究这一制度在西方国家运用的可行性。孟德斯鸠、狄德罗和卢梭等人相继都在他们的著作中一致赞扬中国的制度。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法国教育是以中国竞争的笔试为基础的,而以竞争考试实行文官制度的思想则来源于中国。不仅如此,在英国、西班牙等其它西方国家,学者们纷纷研究中国科举制的利弊,希望引入这一制度为本国的政府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以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

——摘编自孔杰《论科举制的西传历程》

近代中外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科举制度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任选一个立场,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阐明理由,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时,米制、市制等各种计量制度并存,不利于国家政权统一、政令畅通,不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从19545月开始,“为讨论有关推行米突制和计量单位中文名称问题”,先后召开了16次会议,参加讨论的有40多个部门,为最终解决计量单位中文名称命名问题奠定了基础。195510月,国家计量局主动与多个部门协商,成立了推行米制委员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条例草案》和《国务院关于推行米突制的决议草案》等文件。1959319日,国家科委向国务院建议采用国际米制作为中国基本计量制度,保留市制,废除英制和其他旧杂制。同年6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国际公制(米制)为我国基本计量制度。为做好贯彻执行工作,《人民日报》刊发了题为《新计量制度有利于经济发展》《为什么要统一计量制度》的文章,两篇文章都评述了统一计量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过程,强调了国际公制的优越性。

——摘编自黄庆桥等《1959年:新中国计量制度走向统一》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计量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计量制度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