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6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41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这些文件统称《奏订学堂章程》。颁布后,在朝野的合力推动下,新式学堂高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大。新式学堂取代学校、书院、学塾,最终成为定局。传统风俗教化也转变为社会教育,普及识字,推广新知。而全盘接受西式教育体制及其知识系统,导致中国的知识体系前后两分。因操之过急,以及官绅趁机渔利,期间也出现名实不符等诸多弊端,加重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各地毁学风潮此起彼伏。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人士对教育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倡导培养新型国民,他们将具有独立的人格、开放而自由的人生价值、新型的国家观念和建设新型国家的本领。从本质上讲,这种新式教育是受西方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也是以人为本的。从国民教育的思路出发,民国初期的教育家又具体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美感教育,三者相辅相成,旨在将培养新国民落到实处。

——摘编自郝莫云《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新式学堂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新式学堂存在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新式教育发展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们虐待我们,不仅剥夺了我们应有的权力,而且使我们对公共事务一无所知。如果我们能够在我们所在的地区掌管自己的内部事务,那么,我们一定会了解公共事务及其一套机构,我们一定也会享有个人的威望。美洲人在社会中只能当奴隶,最多也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消费者。连劳动也受到种种限制:不准生产西班牙王国所垄断的产品,不准建立西班牙本身所没有的工厂,连生活必需品的贸易都被西班牙人专门控制。在美洲各省之间设置了种种障碍,使省与省之间互不接触、不了解、不往来。我们的地只准种植蓝靛、谷物、咖啡、甘蔗、可可和棉花。

——摘编自西蒙·玻利瓦尔《牙买加来信》

材料二   尽管革命后拉美各国宪法均明确规定了选举程序和制度,但并未得到真正遵守。通过兵变等非宪法方式上台的做法十分普遍。如墨西哥在1824~1848年期间,曾发生250次兵变,更换了31个总统。尽管各国均声称主权在民,但所谓的人民实际上只是极少数上层精英。各国宪法均将财产、教育程度、性别、种族作为政治参与的条件,政治体制的寡头特征十分突出。

——摘编自刘波《拉丁美洲政治发展进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班牙在拉丁美洲采取的殖民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归纳拉丁美洲独立后的政治发展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该特征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在华企业中,随后又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清朝官办的企业和70年代兴起的资本主义企业中。1894年,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约有10万人;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多万人。由于中国无产阶级不但是伴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而来的,而且首先伴随着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经营的企业而来的,所以中国无产阶级的一部分较之中国资产阶级的资格更老一些,它的社会基础更广泛一些……中国的无产阶级除了产业工人之外,还包括与产业工人处于同等或类似地位、靠出卖劳动力生活、并与产业工人所从事的机器大工业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非产业工人,如手工业者、苦力运输工、农业雇工等,总数估计4000万人左右。

——摘编自郝贵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材料二   中国工人阶级没有条件接受教育,缺乏文化知识并且和外界缺乏广泛联系,不能亲身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和变迁,这是影响他们提高阶级觉悟和政治觉悟的重要原因之一。1920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立即创办了工人周刊《劳动界》,李汉俊指出“我们印这个报,就是要教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10月,小组还发起成立了上海机器工会,工会制定宗旨和工作方法,真正为工人阶级谋利益、替工人撑腰说话。1920年底,邓中夏等人受组织委托到长辛店创办劳动补习学校,该校以“增进劳动者和劳动者子弟高尚人格为宗旨”,分日夜两班分别教授工人及工人子弟。1921年春,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广东宣讲员养成所,讲授反地方封建、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等内容,前两届毕业学员近300人,大多数到基层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工作。

——摘编自成丽萍《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我国早期工人运动结合的方式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无产阶级具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列主义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结合的方式,并分析其影响。
2024-01-1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522年爆发的高墨塔暴动以及大流士一世执政后爆发的两次大规模的、几乎遍及全帝国的起义证明,波斯帝国是不牢固的,必须改变传统的对待被征服地区统治的方式。于是,大流士一世实行了行省制。行省制使波斯帝国延续了两个世纪之久,而且一直到波斯帝国灭亡都未被废除,虽然其中一些行省被划小,一些行省被合并,但行省制一直在实行,并为以后的罗马人所借用。大流士一世改革后,担任行省总督的基本上是波斯人。

——摘编自周启迪《试论波斯帝国的行省与总督》

材料二   罗马人将迦太基人统治西西里的方法与罗马在意大利统治的经验结合起来,尝试性地在西西里建立起行省统治。罗马对西西里行省的统治经验,为其在大规模扩张中普遍推行这一统治制度提供了典范。公元前241年,罗马派遣“管理外地人”的大法官前往西西里负责行省的管理工作(主要负责解决案件、税收)。公元前238年,罗马又将撒丁岛和科西嘉岛从迦太基人手中夺了过来。鉴于管理西西里行省的经验,罗马于公元前227年将这两个岛屿合并为罗马的第二个行省——撒丁·科西嘉行省,从这一年开始,罗马便向海外正式派遣首批行省总督,这标志着罗马开始建立比较规范的行省制度。

——摘编自宫秀华《罗马行省建立的历史动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流士一世实行行省制的背景,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马行省制度与波斯行省制度的相同之处。
2023-07-2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定理——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法】孟德斯鸠

通过理想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东西是主权而不是政府,主权总是在人民这一边,因为人民实际上就是公民的集合体。

——【法】卢梭


(1)掘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原因)。
(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孟德斯鸠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的意义。
2023-05-13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合格考)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是工业革命开始最早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并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间,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一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此外,手工工场训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同时,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等自然科学成果也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摘编自王铭王薇《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时间国家发明者发明成果
能源1866德国西门子发电机
1870比利时格拉姆电动机
1882美国爱迪生纽约市珍珠街发电厂
1884英国帕森斯多级式汽轮机
交通1885德国本茨和戴姆勒汽车
1894美国福特制造美国第一辆汽车
1903美国莱特兄弟飞机
石化1859美国德雷克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1867瑞典诺贝尔发明炸药
电信1837美国摩尔斯有线电报
1876美国贝尔电话机
1894~1896意大利马可尼无线电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7 .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土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善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及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
8 . 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殖民地独立解放运动。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他们虐待我们,不仅剥夺了我们应有的权力,而且使我们对公共事务一无所知。如果我们能够在我们所在的地区掌管自己的内部事务,那么,我们一定会了解公共事务及其一套机构,我们一定也会享有个人的威望。美洲人在社会中只能当奴隶,最多也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消费者。连劳动也受到种种限制:不准生产西班牙国王所垄断的产品,不准建立西班牙本身所没有的工厂,连生活必需品的贸易都被西班牙人专门控制。在美洲各省之间设置了种种障碍,使省与省之间互不接触、不了解、不往来。我们的地只准种植蓝靛、谷物、咖啡、甘蔗、可可和棉花。

——摘编自西蒙•玻利瓦尔《牙买加来信》

材料二   尽管革命后拉美各国宪法均明确规定了选举程序和制度,但并未得到真正遵守。通过兵变等非宪法方式上台的做法十分普遍。如墨西哥在1824~1848年期间,曾发生250次兵变,更换了31个总统。 尽管各国均声称主权在民,但所谓的人民实际上只是极少数上层精英。各国宪法均将财产、教育科度、牲别、种族作为政治参与的条件,政治体制的寡头特征十分突出。

——摘编自刘波《拉丁美洲政治发展进程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西班牙在拉丁美洲采取的殖民统治措施。
(2)据材料二,归纳拉丁美洲独立后的政治发展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该特征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拉丁美洲民族独拉运动。
2023-02-09更新 | 804次组卷 | 8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学考)
9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发展的一座高峰。

材料一:三省六部制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唐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职权的分配如下:中书省主管命令的拟定,经过画敕成为皇帝的命令后再送达门下省。门下省对每一道命令都有副署权,如果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省的命令就不能下达。诏书经过门下审核以后,送到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是最高权力执行机关,总揽六部。这样,在最高决策权和最高行政权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材料二: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首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同,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材料三:唐代的皇帝多好书法。李渊在登基之前,便已认识欧阳询,很欣赏他的字。欧阳询初学王羲之的书法,后渐渐变体,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欧体。后世在科举取士中,常以欧体作为考卷的标准书体。朝廷选官时,“书法道美”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因此练字成了读书人的必修课,书法名家辈出。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简介唐代三省制的运作程序,并分析这一制度的优点。
(2)根据材料二,唐代的宰相制度与汉朝相比主要有什么变化,并归纳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代书法名家辈出的社会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体作为考卷的标准书体”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兵不解甲,继而南击越人,北伐匈奴:两汉之时,也积极对周边各民族进行征战以开拓新的疆土。为了保障开疆拓土政策的顺利进行,秦汉还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民族政策,如秦在南越、西贩之地置南海、桂林、象郡,汉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面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匈奴,汉王朝根据国势的强弱情况,对匈奴又实行了颇具特色的和亲政策。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是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于中原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典范。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都是旨在学习吸取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严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摘编自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依据材料一,归纳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并分析其改革有何意义。
2022-11-09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线上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