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1 . 观察下列表格,为表格选择一个恰 当的主题(     )

内容

原产地

迁入地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可可

美洲

世界各地

马、牛、猪、羊、鸡等

欧亚大陆

美洲

小麦、燕麦、大麦、裸麦、橄榄、葡萄等

欧亚大陆

美洲

A.新航路开辟引发人口迁移B.新航路开辟引发全球物种大交换
C.新航路开辟引发疾病传播D.新航路开辟引发世界性商品流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儒家民族观的表现

先秦时期

与早期夷夏思想相比,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民族观在承认差别、对立和碰撞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了礼分华夷的标准,大力倡导“化夷”“变夷”的思想

两汉时期

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汉儒把封建帝王与四夷的关系比作手足关系,把天子和四夷酋长界定为君臣关系,将华夏与四夷、中原与边境看作一个整体

隋唐时期

彰显胡汉一家、华夷无隔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民族思想,诸如“夷狄亦人耳”“胡越一家,自古未有”“虽云华夷,欢若亲戚”等语言不胜枚举

辽宋夏金时期

宋儒不再强调传统“正统”观中只认华夏——汉族建立政权——为正统的看法,而是强调政权是否统一了“天下”

——摘编自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就表格中的某一时期或多个时期的儒家民族观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东汉官吏诈病现象是东汉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诈病期间官吏们拥有一种“病人”身份,在行政程序上他们能够合理地拒绝进入或退出官僚队伍。如表是有记录的东汉“诈病官员”人数统计,表格数据体现了(     
时期“诈病官员”人数任职区域“诈病官员”人数
东汉前期(光武至和帝)30地方44
东汉后期(殇帝至献帝)91中央84
(注:部分官员任中央官与地方官期间均出现诈病现象)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B.统治者清除政治的异己势力
C.儒家学者的消极避世D.黄老之学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70年大事表(部分)

时间

代表性事件

1949— 1959年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950年 10月);第一座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1956年7月)

1960— 1969年

周恩来访问亚洲六国(1960年4月至5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 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1968年年底)

1970— 1979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971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恢复高考(1977年8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深圳蛇口港和蛇口工业区开始建设(1979年7月)

1980— 1989年

中央一号文件为“包产到户”正名(1982年1月);法定教师节确立(1985年1月)

1990— 1999年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1992年1月至2月);香港回归(1997年7月);1998年抗洪 抢险(1998年夏)

2000—2009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2003年10月);成   功举办北京奥运会(2008年8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提出(2005年8月)

2010—2019年

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2012年11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2013年6   月);“精准扶贫”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1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通过 (2015年4月);首艘国产航母下水(2017年4月);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 坛(2017年5月);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2017年10月);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年5月)

——据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新中国七十年大事点读(特别策划)》等整理

表格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代表性事件。任选一个阶段,围绕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或时代精神自拟论题,并另举史实加以阐述。(要求:阶段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 . 【近代思想与科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小楚同学在学习世界近代史时,就思想与科技的关系搜集了一些信息,整理成如下表格:

历史事件或现象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盛行16世记号白尼发起天文学革命
16世纪天文学革命否定了天主教会空扬的“地心说”
16世纪宗教改革很多新教徒认为在探索自然中能认识上帝,发展科技能够荣耀上帝
1687年牛顿经典力学形成欧洲启蒙运动兴起
启蒙运动时期倡导理性主义18世记70年代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创立氧化说,推翻了燃素说
1859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中国维新派思想家严复通过介绍进化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围绕近代思想与近代科技的关系自拟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中国元素是在中华民族融合、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映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包括有形的物质符号和无形的精神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节日符号与活动

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除夕夜转椿树渴望聪明美貌身材好;送穷神、迎财神
元宵节逛灯会、猜灯谜;用送灯、抢灯、走桥、摸门钉以渴望人丁兴旺
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用合药、戴五色丝以渴望健康长寿;发明香囊、天师符图等人工灵物以驱邪避毒
中秋节月饼、赏月、玩花灯;将合家团坐饮食称为“团年”“团圆会”“吃团圆饭”
重阳节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用登高、佩茱萸、饮菊酒的方式驱除不祥

——摘编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材料二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礼仪习俗1912年民国成立后,明令祭孔时“除去拜跑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
消费习俗清亡后,曾出现过“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注:《潘月樵请用国货》,〔上海〕《申报》1912年3月4日。)
饮食习俗海昌太憨生在《淞滨竹枝词》中写道:“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又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居住习俗邓子琴在《中国风俗史》中称,“晚清园亭,亦参以西式建筑,而通都大邑,几于触目皆是矣”
婚丧习俗“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注:徐珂:《清稗类钞》第5册)

材料三   中国元素主要分类:① 现代著名建筑及伟大成就类;② 著名历史人文景观类;③ 重大发明创造、创举类;④ 民俗节日、手工艺、服饰、特色食品等类;⑤ 传统戏曲、乐器、体育项目类;⑥ 重要学术思想、著作类;⑦ 著名历史人物类;⑧ 著名自然景观类;⑨ 动、植物类(含图腾、吉祥物等);⑩ 著名城市、企业、学校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解读表格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3)由中国元素网协同各大网站,近百家媒体曾共同发起推出 “寻找中国100元素”大型网络调查活动。试以发起和策划人的身份,拟定一份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注:从知识目标和价值目标两方面拟定)。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从汉唐盛世到清末民初,我国的对外称呼不断变化。纵观我国对外称呼的历史嬗变,可以窥视出中华民族的心态变化轨迹。阅读表格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称呼字义释读
“番”“番”是我国最早对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称呼,已有三千年历史,“九州之外,谓之蕃国”。
“胡”汉唐时对我国北方及西域的波斯、大食泛称为“胡”;从西域引进的物种称呼皆带胡,如胡瓜、胡萝卜、胡笳;唐对旅居长安的西亚人通称胡人。“胡”字带有贬义,如“胡虏”、“五胡”。
“夷”“夷”是对华夏族对东方各族泛称,汉时指四方少数民族,清代多指外国人。“近唯英夷,实乃巨诈”(龚自珍语);“夷”字民间使用较少,多见于文人笔墨。
“洋”《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现代化的”;《辞海》释义为“旧时泛指来自外国的事物”,与“土”相对。晚清出现许多冠以“洋”的词汇如东洋(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洋文、洋布、洋行。“洋”长期被视为先进和高品质的代名词。
“西”“西”字专指西欧和美国,称呼其他国家时具体指出地域或国度,如非洲人、印度人。洋务运动后与西方有关者皆称“西”,如西服、西餐、西医等,我国对外称呼渐被“西”字取代。“西”字作为表示地域方位的概念,剔除了“崇洋”“慕洋”的成分,体现出民族心态的成熟。
“外”改革开放后,“外”字在对外交流中广泛使用,外汇、外贸、外资……,不但涵盖西方国家,也包括世界各国。“外”字彰显不亢不卑,不媚不张的民族气质。

——据《从中国对西方人与国家称呼的变化》整理


提取材料中关于中国人对西方或外国人称呼变化的若干信息,结合当时中国的国家地位、国民认知水平或民族文化心态的变迁过程进行分析和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信息展开分析论述,可依据材料自选角度进行论证;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史论结合)
2022-05-19更新 | 222次组卷 | 6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第八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简况表(部分)

时间历史事件
两汉佛教传入中国;儒学在东亚、东南亚流行;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 朝鲜的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 及铁制生产工具传入朝鲜和日本。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 养蚕繅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魏晋南北朝与西域、日本、朝鲜等国交往更加紧密;佛、道、儒融合。
隋唐佛教完成本土化;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玄奘西行印 度;鉴真东渡日本;日本以唐制为蓝本进行大化改新;唐朝的丝绸、瓷 器大量运往欧洲和非洲。
宋元造纸术传出;儒学融合佛教等其他文化,宋明理学形成;火药传入欧洲; 中国人进入琉球;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来华。
明清时期郑和下西洋;儒家等文化传欧洲,丝、瓷、园林设计深受欢迎;郑和七 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西学东渐,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等知识相继进 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清政府实行 闭关政策。
依据表格,选取一个划分尺度,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进行阶段划分,并加以阐释。(要求:明确说出划分尺度,阐释时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5-13更新 | 194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18世纪世界历史演进

时间中国世界
15世纪1405~1433年郑和奉命先后七下西洋,历时29年,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地区。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1493年经教皇仲裁,西班牙和葡萄牙划分“教皇子午线”。
16~17世纪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佳权。
1567年明穆宗“隆庆开关”。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1581年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1642年荷兰打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1644年大顺农民政权建立、明朝灭亡。
1644年清军入关,击败大顺军,入主中原。
1519年美洲爆发第一次大瘟疫。
1533年西班牙灭亡印加帝国。
1571年西班牙开通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6世纪开始“黑三角贸易”。
16世纪整个美洲被瓜分殆尽。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君主立宪制。
18世纪1757年乾隆常下令封闭其他口岸,只准广州一口通商,并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处理对外贸易事务。18世纪末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为发展,力量远超出葡、西、荷等早期殖民者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据马克森主城《世界文明史》整理


请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围绕"15至18世纪世界历史演进”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出,明清时期(       

明朝中后期

日本倭寇威胁沿海

16世纪中期

葡萄牙获得澳门租住权

1624—1661年

荷兰侵占台湾

17世纪中叶起

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A.中国版图基本奠定B.西方列强大举侵略中国
C.中国社会面临危机D.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2022-08-16更新 | 848次组卷 | 26卷引用:甘肃省庆阳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