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世纪初,西班牙凭借从事航海活动的先发优势和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一度成为海上霸主和欧洲最大的殖民国家。但是重商主义政策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持久的经济繁荣和海上霸权。为了维持欧洲最庞大的军事力量,财政却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大量贵金属的流入一方面造成了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另一方面助长了穷奢极欲的社会风气和好逸恶劳的懒惰习气,而农业生产一直停滞不前,制造业也没有能够发展起来。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上霸权。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王的垄断特权被国会立法所终止,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私有产权制度得以确立,英国政府逐渐减弱了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令人惊异和羡慕

—摘编自吴敬琏《大国崛起的五个共同要素》

阅读材料,指大国崛起的因素,并结合其它相关史实对此加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因素,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政策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国家的财政经济工作不再统一起来,势必加剧市场无政府状态,国家就不可能灵活地调动国家所掌握的现金和物资,不能保证对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人民政府于1950年3月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社会主义商业在商品零售额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长,而私营商业则逐年下降。1955年冬,由于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割断了资本主义同农村的经济联系,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到1956年底私营工商业全部变为公私合营企业。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还是发展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制度。而这套制度又由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作用,又在不付出相应成本的同时,兼具了西方制度的优点。当然任何制度都需要时时演变,相对而言,以实用理性为传统的中国相对于更擅长抽象思辨的西方来讲,更有光明的未来。

——摘自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制度”的表现。分析“实用理性为传统的中国更有光明的未来”的含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地方各级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近代天灾人祸不断,1875-1878年的“丁戌奇荒”使死者达1000万人左右。郑观应在上海募捐,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以工代赈,引起他的共鸣。郑观应说:“与其遇患而始图补救,何如未事而预切绸缪。”他建议:在社会内部建立稳固的备荒机制,从根本上增强人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借鉴西方储蓄信贷制度,鼓励民众储蓄闲钱,以备不时之需。他推崇德、法等国的灾害保险制度,实现“损害分担,荒歉无忧。”他主张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

——摘编自赵伦芬、谢辉《郑观应慈善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思想并说明其当代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扶贫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17-04-17更新 | 610次组卷 | 2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农民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摘编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1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发放了地契,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价3%的税率征收现款作为地税。这些措施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

——摘编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

(1)有人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是什么,并分析其对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

2016-11-27更新 | 240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英重大改革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比较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或结果,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观点一:起源于16世纪;观点二:起源于19世纪;观点三: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说明:选择材料二中任一种观点。并从材料一中任选4个要素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止实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