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的选官体制是九品中正制,即在州郡设置中正、小中正,专司品评人才,并向朝廷推荐。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从政治上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但是,庶族地主的人数比士族要多,而且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他们的经济力量也日渐扩大,自然希望政治制度有所改变。所以,南北朝时期,随着庶族地主与士族地主矛盾的不断扩大,到了隋朝,“九品中正制”基本上被废除。

——摘编自隋启良《九品中正制的兴衰》

材料二:唐代科举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经、明字、明算等多种。学馆的生徒可以直接报考,不在学馆的自行向州、县报考,合格后再由州县送中央参加考试,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多。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主持考试的,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前一直是吏部考工员外郎;以后归礼部掌管,也有临时由皇帝委派中书舍人等清要官主持的。

——摘编自杜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材料三:制举是唐代科举中一种特殊的选才形式,唐代制举效仿汉代察举,多在新君即位、改易年号或重大事件发生之际开设,由皇帝亲自下诏选拔贤良人才,以表达乐善求贤之意,唐高宗以后制举逐渐成为科举制的科目之一。新君通过制举选贤的形式与天下对话,借此表明自己是一位招贤纳士的仁德之君,意欲广纳贤才、励精图治,令天下人臣服于其统治,从而确保统治权力的平稳过渡。从相关文献记载来看,从唐太宗一直到唐文宗的十四位皇帝,有十三位在登基之时开设制举。

——摘编自田子爽《从皇帝即位改元看唐王朝的制举选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九品中正制被废除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科举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度如何推动隋唐盛世局面的出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制举选贤制度出现的原因。
2 . 元李东垣《食物本草.谷部》记载:“玉蜀黍:一名玉高粱,种出西土。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出三四尺,六七月开花出穗,如秕麦状。苗腋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粽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下列关于这一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宋朝时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B.乾隆、嘉庆年间种植遍布全国
C.因其高产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D.原产美洲,由英国人带到欧洲
3 . 据《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狩二年,浑邪王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自此“河西四郡”成了中原王朝对外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对该地域治理状况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汉朝——设西域都护府B.唐朝——设安北都护府
C.元朝——设立甘肃行省D.明朝——设乌思藏都司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制定并实行了许多切合实际、收效较好的民族治理政策。成帝时“置尚书四人”,其中有“客曹尚书”,专主夷秋之事。在地方上设置的民族治理机构主要有“道”“属国”和“初称”,还结合具体形势和民族地区的特点设置了专门的职官,如在《后汉书》之《西芜传》、《乌柜鲜卑传》、《西域传》、《南匈奴传》中多有关于护芜校尉、护乌柜校尉、西域都护、使匈奴中郎将的记载。汉文帝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成之事。”武帝元狞二年(前121年),“上称、溯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成田之”。元封二年(前109年),“漠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称,赐漠王王印,复长其民。”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九真微外蛮夷张游率种人内属,封为归汉里君。”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为郎中将,对夜郎侯多同“厚赐,喻以威德,使其子为令。夜郎旁小邑,皆贪汉增串……乃且听蒙约。”“又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元光五年(前130年),遣司马相如“通灵关道,桥孙水,以通平都。”两汉时期,我国周边的民族地区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统一版图之内,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经历代之增益,遂成今日之中华。

——摘编自陈心林《汉代民族治理政策述论》

材料二   唐朝在总结了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设边称县,南北朝置左称右县的历史经验,首创了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方式—羁縻府州。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先后设立羁縻府、州、县共有八百多个。保留原有的统治机构和政治制度,从长官到僚佑均由本族人担任,并派遣汉官充当羁縻府州的部分官员,组成联合统治机构,共同治理。同时也由中央派遣代表进行“监视督导”。以西汉与唐朝相比,西汉立国213年,与少数民族和亲16次;唐朝立国289年,与少数民族和亲29次;西汉时仅有匈奴和乌孙。唐朝则有吐蕃、突厥、契丹、回纥、宁远国和南沼等九个少数民族政权;西汉和亲只限于西北和西部;而唐朝和亲则视野开阔,东北、西北、西部、西南都渗透到。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永徽律》,明确规定:“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反者,以法律论。”

——摘编自马敏钱晓芳《论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治理边疆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汉唐两朝边疆民族政策共同的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左传》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材料反映出(       
A.家国一体的国家结构B.商周原始民主的传统
C.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D.重视宗法血缘的特征
6 . 士谱是记载士族门第的凭籍,庶族是不入士流的。但庶族地主为了抬高身价,往往杜撰身世伪造士谱,降及唐初依然未息。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时,一开始就提出“质诸史籍,考其真伪”的要求。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初(  )
A.士族权力受到抑制B.庶族政治地位提升
C.门阀观念依然浓厚D.史学重视考据方法
2023-09-19更新 | 490次组卷 | 24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B.郡守C.县令D.刺史
2023-08-11更新 | 188次组卷 | 23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据文献记载,商汤灭夏时,诸侯(方国)有三千之多;周武王时,(原臣服于商的)侯伯尚有千余。为此,西周初年的君王(     
A.积极开疆扩土B.宣扬“家国一体”
C.强化中央集权D.重申“华夷之辨”
2023-04-09更新 | 329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尚书·酒诰》载:“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这一记载有助于了解(     
A.夏朝聚族而居的社会状况B.商朝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官吏
C.西周形成的贵族等级分封序列D.诸侯国对周王室承担的各种义务
10 . 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的关于意大利玉米种植的两则史料。这两则史料可用于(       
史料一

在著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年)和达·乌迪内(1515~1517年)的画中,玉米苞种植于花园中,当作花卉来欣赏

史料二

1584年,玉米出现在威尼斯一个农民死后的农场财产清单中。1588年,玉米构成一个农场主送给修道院礼品的一部分。1601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记载,“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且赖以维生的资源”

A.研究新物种的引进价值的变化B.分析欧洲与亚洲间的物种大交换
C.印证价格革命降低农产品价格D.准确把握玉米传入欧洲的时间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