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汇编的《禹贡地域图》18篇,是中国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包括以时期分幅的疆域政区图和以主题分幅的山水地形图。裴秀还提出了著名的“制图六体”(比例尺、方向、距离、高取下、方取斜、迂取直)。据此可见(     
A.中国的地图绘制技术领先西方B.中国人的时空地域观由来已久
C.魏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峰期D.古代中国的绘图技术还不成熟
2024-04-21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高三下学期一模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725年,孟德斯鸠指出,伟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致力于科学和文艺,而后者则对此完全予以忽视。如果笛卡尔和柯尔特一百年前就到达墨西哥或秘鲁,教导当地人学习科学,那么他们将不会被征服。这表明孟德斯鸠(     
A.带有浓厚的西方优越论思想B.主张向拉美地区传播近代科学
C.否定人文学科所具备的价值D.科学解释了殖民地落后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53年上台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认为杜鲁门政府的冷战战略是失败的、愚蠢的和缺乏地缘政治远见的,美国实力的关键是其经济体系和生产能力,而不是武器。1953年12月8日,艾森豪威尔在联合国大会发表和平利用原子能讲话,建议向各国提供和平核技术,以换取他们放弃开发核武器。他指出原子弹是美国武装力量的一部分,必要时可以使用,同时他认为和平利用原子能利于降低与苏联的紧张关系和削减军备与防务支出。该讲话发表3天后,讲话全文和背景资料已通过各种新闻途径发给67个国际组织,同时美国政府着手帮助多国建设反应堆、提供训练和技术信息以及咨询服务、发起召开国际会议、促进医疗和其他人道主义利用原子能等。通过一场全球宣传运动和援助盟国和平利用原子能,美国展示了“无私的立场”和“与各国一起建设性的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意愿”,美国也因此获得极大的“宣传上的好处”。

——摘编自刘子奎《冷战与艾森豪威尔政府和平利用原子能计划》

(1)根据材料,归纳艾森豪威尔政府和平利用原子能计划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计划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和平利用原子能计划。
2024-04-1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第二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875年,四川候补道彭汝琮萌生创办机器织布企业的念头,他认为:“现在丁漕、课税、正供之外,除厘金、捐输二款,百方罗掘,仍不足用……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余万……一切仿西法行之,或由官筹借资本,或劝远近富商凑股合立公司,开得若干,酌提一二分归官。”1882年,经李鸿章奏准正式设立上海机器织布局。据此可知,洋务派创办机器织布局(     
A.瓦解了传统自然经济B.解决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C.具有内外双重性目的D.意在践行师夷之长技思想
5 . 下表是近代中国不同群体提出的关于女性的主张。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群体

具体主张

太平天国领导者

男呼兄弟,女呼姊妹,不列尊卑,不分贵贱;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尽杀妖

维新派人士

女子与男子同为人体,同为天民,亦同为国民,并明确提出“推女学之源,国家兴衰存亡之系焉”

辛亥革命时期民主人士

“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人权天赋原无别,男女还须一列担”
A.近代女性解放与救亡图存相结合B.封建伦理纲常思想根深蒂固
C.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文化冲突加剧D.专制与共和思潮的激烈较量
6 . 1911年11月,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称,袁世凯在南北阵营中均受到尊重,所以“希望袁能够找到一个办法,使对立各方团结起来,从而防止一场对中国致命、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灾难”。《泰晤士报》这一社论(     
A.对武昌起义持反对态度B.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C.旨在促进南北和平谈判D.立足英国利益进行倡议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化实际上由希腊化的近东文化和波斯文化两股主流汇合而成,它是新月沃地古代闪族文化逻辑发展的继续,也是西亚地中海文化统一性的集中表现。但从文化源头分析,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化一般被认为由三种文化交融汇合而成,一是阿拉伯传统文化;二是伊斯兰文化;三是源于波斯、印度、希腊等异族先进文化。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化以阿拉伯社会价值标准作定向,是阿拉伯穆斯林思想行为和社会活动的积极反映,同阿拉伯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先后被征服的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伊朗等地,历史悠久,都拥有非常优秀的古代文明。因伊斯兰教的宽容性和哈里发政府的开明政策,使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能够成为创造、发展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主体。同时,随着阿拉伯大帝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巩固和发展,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他们将西方的文化和技术传播到东方,同时也将东方的文化和技术传播到西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钱学文《灿烂的中世纪阿拉伯文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6、17世纪的大学教师们正是在对古典作家文献进行历史批判性研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独立观察的兴趣,放弃了对书本和权威的信赖,在寻找上帝的旅程中,他们一步步探索自然。这一现象(     
A.折射出教会对教育的垄断B.利于“科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C.促进了近代大学职能转变D.凸显了大学对知识的传播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6世纪,纺织工人要求“不仅要从精神上而且要从实际行动上”掌握福音的真义,坚称“我们应当以爱和真正的信仰来照看我们的兄弟”,应当将装饰教堂的资金转而用在“冬天缺少柴火、蜡烛和其他生活必备品的穷人身上”。这一现象(     
A.体现出宗教改革的部分成果B.将民众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C.动摇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亚当·斯密认为,发现美洲大陆和发现绕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线是“人类历史所记载的两个最伟大和最重要的事件”。“发现美洲大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能够提供大量的贵金属,而且在于它能够为欧洲商品提供新的、永葆兴旺的市场。”它最重要的后果之一、是“把商业活动推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境地,没有美洲大陆,就完全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它促使全世界的贸易突飞猛进。如果说19世纪是生产的世纪,那么17世纪和18世纪则是贸易的世纪。对于英国来说,当时的贸易主要是三角贸易。威廉·伍德在1718年说过,奴隶贸易是“万流之源”。几年之后,波斯尔思威特把奴隶贸易描写成“一切事物的首要原则和基础,也是引起机器运转的主要发条”。

——摘编自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194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从中任选一个观点,并就所选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