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朱学派……将这群学者冠名为‘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下列学者中可以被冠名为“启蒙哲人”的是
A.朱熹B.程颐C.王守仁D.黄宗羲
2021-04-23更新 | 152次组卷 | 42卷引用:青海省格尔木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列宁说:我们本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产生的根源是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B.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规律
C.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D.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军事干涉和经济封锁所致
2020-09-15更新 | 231次组卷 | 24卷引用:青海省格尔木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下表是新中国初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统计表,此数量变化反映
A.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打破了西方的封锁政策D.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就
2020-07-1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他们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表现在
A.批判神权统治B.鼓吹人性解放C.倡导思想自由D.构建理性王国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41年3月11日到1945年12月1日,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

材料二   美国统治集团认为,英国特惠制和英镑区是战后妨碍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主要障碍之一,因而美国主张“在很短的一个过渡阶段之后,不允许保护关税、贸易限额,以及诸如竞争性货币贬值、多种汇价、双边清算协定,限制货币自由流通措施等各种形式的金融壁垒存在下去”。但当时英国在货币金融领域里还有一定实力,英镑仍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之一,国际贸易40%左右是用英镑结算,特惠制与英镑区依旧存在,英国在世界上还保持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1943年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和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计划。“怀特计划”是从当时美国拥有大量的黄金储备出发,强调黄金的作用,并竭力主张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它主张在战后设立一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金组织发行一种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与之保持固定比价。“凯恩斯计划”是从当时英国黄金储备缺乏的困境出发,尽力贬低黄金作用,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性中央银行,称“国际清算联盟”,各国的债权、债务通过它的存款账户转账进行清算。1943年9月到1944年4月,美、英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国际货币计划问题上展开了激烈争论。

材料三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来。

——牛伯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作用与欧元启动》


请回答: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有哪些?
(2)材料一与材料三有何关系?
(3)“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反映了什么问题?
(4)战后初期,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什么?
2019-12-2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格尔木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关贸总协定的主要目的是(  )
①削减关税②消除贸易壁垒③实现贸易自由化④实现经济全球化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019-12-2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格尔木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特征是(  )
A.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
B.35美元稳定等价于1盎司黄金
C.包括中国在内的44个国家代表共同签订
D.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2019-12-2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格尔木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模式的最大共同点是(  )
A.都是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实行的B.都是在政治危机的情况下实行的
C.都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D.都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
2019-12-2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格尔木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了‘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区收购小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面粉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采取这样的途径?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3)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2019-12-2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格尔木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因素中不包括(  )
A.互联网等技术打破时空界限,有利于经济发展
B.各国进一步开放,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更深入
C.跨国公司的无国界经营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力量
D.国家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
2019-12-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格尔木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