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5 道试题
1 .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材料一   所谓“大一统”观念,就是主张华夏族和四方的“五方之民”在一个统一的政权下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战国时还实现大一统,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许多著作都讨论了“大一统”这个课题。《禹贡》、《周礼》等主张中国、四夷“四海会同”,统一由“王”来集权专制治理,并借用周代许多“设官分职”的成法制定出统一集权的官僚体制。

——《礼记》

认识到中国、蛮、夷、戎、狄五方之民各自都有其居、住、吃、穿、用使用器物的特点,这是不同的经济、文化、习俗造成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治理各族人民要尊重他们的民族特点,不要随便地改变他们的习俗。

——摘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

材料二   在皇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汉武帝主导的文化建设迅速推及全国各地,并对各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俞伟超先生曾经指出,从考古学发现来看,西汉初年各地都存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直接继承自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化。到了武帝时期,各地文化开始趋同,渐形成一个整体,而六国文化基本消失,真正意义的汉文化出现了。

——马孟龙《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

材料三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依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大一统”观念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念产生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汉武帝时期出现“真正意义的汉文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领导人对于新中国所处的国际形势、周边环境和国内问题有着明确清醒的认识。毛泽东陆续提出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三条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这是历史上第一位美国国家元首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前往机场欢迎。周总理说:您的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与我握手。尼克松说: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刘新生主编《新中国重大外交事件纪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提出“三条方针”时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给合所学知识,解释“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的含义,并分析中美关系解冻的原因。
3 . 全面抗战爆发后,当时人曾说:“沿海地区的工业约占全国工业的76%。若用于抗战,则能改善战时物资供应和人民生活,从而增强抗战力量;如果毁于战火,必将严重削弱中国战时经济力量。”这则材料可用于说明
A.官僚资本迅速壮大的弊端B.《论持久战》发表的背景
C.大量沿海工业内迁的原因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
4 . 制度的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企图仿效纳粹党,扶植法西斯团体。社会最低层的人们在“绝望中,似乎是准备跟着任何一个提出一套计划的疯人走的”。为此,忠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罗斯福总统,推进了系统的社会福利救济政策。这些政策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由联邦政府举办救济事业;其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其三,保护劳工权益。与此相配套的法律被后继者所沿袭,成为美国福利和救济系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顾家稼等《美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

“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中国《东方杂志》(1933年)

“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中国《东方杂志》(1934年)

材料三   联邦德国经济部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1950~I960年,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5%,创西欧国家最高纪录。“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原因,既有国际大环境下的外部条件,也有国内政策制度的重要作用。

——马远之《世界六百年与中国六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罗斯福政府颁布的“社会福利救济政策”的相关法律文件。分析上述法律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当时中国社会对罗斯福新政有何态度?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1950〜1960年”联邦德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材料二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国际货币关系陷入日益动荡和混乱的状态。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材料三   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元购买力也日益下降。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此后,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金本位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背景以及该体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原因。

6 .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只顾着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 ……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农民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变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的觉醒。

—— 1922 年孙中山谈话录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1982 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1992 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为挽救中国革命决定依靠哪些新的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这么做的原因。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和延安时期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以统一为名限制自由,调和君权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利用普鲁士的经济优势,于1864年击败丹麦,1866年击败奥地利,成立北德意志联邦。1870~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兼并南德诸邦。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并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的因素。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国家统一与民族兴亡的关系。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材料二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9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1)从新中国成立到“二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2)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简要说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状况的原因。
(3)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有什么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10-06-01更新 | 9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山西太原五中高三5月末考试文综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19世纪下半叶,欧洲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组织致力于通过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切经济领域消灭剥削,实现人民大众的平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人权宣言》的发表B.《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023-09-05更新 | 91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解:某同学绘制的历史时间轴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制定是将欧洲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发扬光大。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的时间轴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将哪些“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
(3)谈谈对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