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48 道试题
21-22高三·全国·课后作业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 . 中国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随着时代变迁在曲折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统治者将太学作为表彰文治的“装饰品”,国家为了让太学生研习学问,给予免役的特权。然而,由于当时战争、土木工程的繁多,反而本末倒置,很多人进入太学以求“避役”。结果,便导致因门第而拥有免役特权的“高门子弟”不屑于进入太学,他们厌恶太学更重要的理由,还有负责教学的太学博士地位低下,素质恶劣,对儒家学问不甚关心。随着“门第世族之风”的形成,官僚们基于门阀,而不再依靠太学。佛教、老庄学说的盛行,也使得知识分子热衷于佛学、玄学。西晋泰始八年,因学力不足,朝廷决意遣散太学生。

——摘编自[日]福原启郎《魏晋政治社会史研究》

材料二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京师大学堂被迫停办。19021月,清政府正式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任命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负责筹办复校事宜。张百熙受命后,积极从校舍、图书、课程等方面为复校作准备。190210月举行了第一次入学考试,1227日,举行正式开学典礼。复校后的京师大学堂增设预备科(政科、艺科)及速成科(仕学馆、师范馆)。1903年又增设进士馆,设学馆及医学实业馆,毕业生分别授予贡生、举人、进士头衔。

——摘编自杨波《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一京师大学堂》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了一场对包括教育在内各项事业的政治性改造,完成“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1958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集中表达了力求“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愿望,提出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这也是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低标准。1999年至2004年的6年间,平均增幅高达24.8%。“99扩招”是把教育用于经济改革的典型例子,扩大内需以拉动经济增长是扩招最终的核心政策目标。

——摘编自高水红主编《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太学的性质,分析魏晋时期太学教育衰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京师大学堂复校初期的办学举措,结合所学,分析1902年京师大学堂能够复校的历史条件。
(3)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指出“教育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指出“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新中国教育发展的特征,并简述其成就。②指出“99扩招”的意图,归纳中国学校教育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意义。
2 . 北魏时期《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当时流行的歌谣也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以上诗作、歌谣可用于研究(     
A.北魏灭亡的原因B.北魏诗歌的演变
C.迁都洛阳的背景D.唐诗兴起的渊源
2023-02-12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的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大多数民族主义者希望通过与英国合作来换取战后的印度自治,战争期间大约有150万印度人在前线参加战斗,另有几十万印度人当劳工,各项开支多达2亿多英镑。但是,战后的英国政府不但不允许印度自治,反而加大了镇压民族运动的力度。1919年英印当局颁布的《罗拉特法案》,授予总督宣布戒严令、设立特别法庭和随意逮捕判决任命的特权。该法案公布后,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圣雄”甘地的领导下,对殖民当局展开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运动。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创刊于1923年的《时代》周刊是美国三大时事周刊之一,于每年年底评选当年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年度风云人物,1930年《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为甘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甘地被评选为1930年时代年度风云人物的原因。
4 . 下图为一幅《CHINA要被撕碎了》的历史漫画。该漫画可用于研究
A.鸦片战争的影响B.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
C.洋务运动的目的D.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4920日下午555分,我作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办公室资料组的工作人。员,亲眼目睹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许崇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有投票箱,也有监票人,并不像后来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举手投票。当宣布完对宪法的表决结果:投票数1197张,同意票1197张,大家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我也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这位研究宪法50多年的学者说:“制定宪法是一国大事。”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宪工作,带头起草宪法的条文。从高级干部扩展到全民,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全民讨论进行了3个月,参加讨论的人有1亿5千多万,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

许崇德说:“我能理解那个时代老百姓参与宪法讨论的热情。在前清、北洋军阀时期,还有蒋介石时代,统治者自娱自乐的立宪把戏,中国老百姓看多了。1954年,百姓以当家做主的主人翁责任感,来参与制定一部真正人民自己的宪法,怎么能不激动?”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中国百年宪政之路回顾:从君主立宪到人民宪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并说明许崇德“激动”的原因。
2021-02-01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 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 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了理学阶段。表2为理学不同学派的核心主张。

代表学派核心主张
“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表2


(1)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指的是什么?任举一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并说明其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并说明其提出该主张的目的。
(3)完成表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的思想来源。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政府放宽戏曲管制,儒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戏曲创作。至明代中晚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性的解放、思想的自由成为不少自由文人追逐的目标。儒士们也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生活的趣味。戏曲作为市民文化的一种代表,其强烈的娱乐精神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和生理追求,这就扫除了儒士创作戏曲的心理障碍。明代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都有明显的儒学背景,从而使宋代以来就形成的以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为主要创作者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摘编自边吴丽《明代儒士创作戏曲现象及其原因》

材料二   清初以来,昆曲作为文人雅士的时尚以及在宫廷相府中的走红,其刻意追求高雅品味,日益脱离大众。18世纪后期,随着四大徽班的进京,京剧逐渐形成。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京剧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综合了各种地方戏的表演艺术,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喜好,因而流传日益广泛,最终成为所谓“国剧”。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戏曲的主要创作者及戏曲创作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初以来戏曲发展的趋向,分析京剧成为“国剧”的主要因素。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纷纷扬帆远航,陆续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从此,世界各地孤立发展的状态被打破,联系日益密切。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攫取了大量财富,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后在欧美各国出现。凭借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资产阶级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材料二 ……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的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支柱。
(3)根据材料三,分析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应该如何应对?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交子的诞生,与经济繁荣有莫大的关系,可谓大时代与小地区的因缘巧合。最早的纸币诞生在四川,除了北宋本身的时代背景,也在于四川的特殊性。四川因为躲避隋唐战乱,经济相对独立,贸易繁荣,因缺铜而依赖铁钱,铁钱与铜钱的比价根据记载似乎在10:1,携带不便。最终,四川茶叶和马匹等贸易的发达以及四川的铁钱的笨重,导致交子在相对独立和特殊的四川诞生。

——摘编自徐瑾《白银帝国》

材料二   交子本由四川民间百姓发行,发行者不久财衰,交子不能兑现,就发生了诉讼。朝廷下令将百姓发行的交子收归官营,以朝廷财力支持交子的流通和价值的稳定,交子就形成了官方发行的纸币。初期交子的价值十分稳定,有效地支持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末期,为了攻打西夏而大量增发交子,使交子的流通数量远远地超过了法定的限额,结果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于是,宋徽宗改交子为钱引,以增加百姓对纸币的信心。

——摘编自石俊志《中国货币法制史话》

材料三   民国初年,北京国民政府曾铸造银元以为国币,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币制混乱的问题。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使银元成为统一流通的本位币,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当时全球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许多工商企业因此陷入困境。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加征白银出口税和征收平衡税,但制止白银外流的效果不理想。1935年政府果断决定币制改革,实行法币政策,实行白银国有,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的纸币定为法币。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交子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北宋交子和民国发行纸币产生的相同影响。并结合两种货币最终消亡的命运谈谈对纸币的认识。
10 .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以军事为主,其原因不包括 (   
A.社会背景的需要B.本人经历的体会
C.历史经验与教训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