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赋税摊派“当先富后贫,自近及远”。富者多担、贫者少担的赋役征收原则和形式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宋代制度规定“灾伤二分至五分为小饥,放税在二分至五分之间……为大饥,放税也在七分至十分之间”。北宋还新创多种赋税缓征制度,如展限即在缴纳期限外再给予延迟缴纳的明确时限。这种赋役制度发挥了保障财政供给和调节贫富、维持稳定的双重作用。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高峰期,形成了救荒、济贫、扶弱三个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仓储备荒、灾伤赈济、日常救助等措施。

——摘编自黄纯艳《北宋何以“百年无内乱”》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别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社会“百年无内乱”的相对稳定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2022-10-20更新 | 399次组卷 | 4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
2023·河北·模拟预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对“长城”的称呼不同。战国时期称为堑;汉代和唐代称为塞;金代称为界壕;明代则称为边墙。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指出,“在建设范围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包括战国、秦、汉长城,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西夏、辽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金界壕,明长城”。

长城是一个关、城一体的综合体系,它承担着防御功能、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使命,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摘编自赵琛《为何说“长城两边皆故乡”?》等

历史事实和现实取向决定了对长城的价值判断,而从其兴建、功用、变迁和遗存等不同角度考查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请从上述文字材料和图片中提取论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史论结合)
2023-05-13更新 | 591次组卷 | 16卷引用:专题突破卷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150018501850194519452000
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022-08-21更新 | 177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三单元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
22-23高三·全国·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战前英国信鸽被用于竞速或远距离比赛以及文稿传递。战争爆发后,信鸽角色发生转换。战争时期,陆军的无线电设备沉重且易坏,通信设施和线路易被炮火毁坏。1915年时,战争双方都开始通过地磁感应原理监听敌方的有线电话信号,无线电信号则更早被监听和破译。马恩河战役之后,西线进入堑壕战模式。尽管前沿堑壕的部队定期轮换,但是阵地位置极少发生变化,战线由此固定下来。陆军的信鸽在收发位置大致固定后,有可能完成双向传送。在1915年的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信鸽表现优秀。信鸽在80千米或90千米的距离内是可靠的,大概95%的信息都被安全送到了。之后英国相继组建海军、陆军、空军信鸽部队。大批养鸽人参军,并向军队无偿提供信鸽。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突然发动猛烈的春季攻势,信鸽送达的情报为协约国军队稳定战线、部署反击以及最终打退德军的攻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摘编自贾琚《英国信鸽在“一战”中的角色转换与形象变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信鸽在一战中的角色转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信鸽在一战中的历史作用。
2023-03-14更新 | 142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22-23高三·全国·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5 . 【说一说】

十月革命是列宁主义指导下的一场震撼世界的理想探索。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取代了人类历史数千年来旧有的上层建筑,第一次作为统治阶级掌握了国家权力。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了实践,让这一理论不再停留于小部分人的思想武器,而是成为更广泛人群的现实力量。

——摘编自星岛环球网《十月革命的现代启示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震撼世界”的含义。
2023-03-1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下)第八单元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及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6 . 阅读与古代历史上著名战争相关的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以后立即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战争。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都被囊括在他的帝国之下。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无疑加深了东西方之间彼此的了解,为新的希腊化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化时代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阿拉伯的地域扩张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进入了繁荣时期。阿拉伯本来就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纳忠《阿拉伯通史》,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统治范围的共同特点。要说明阿拉伯帝国能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条件。

材料三   1219年春,成吉思汗统领大军出发亲征花剌子模,此外,还有金国、西夏新归附的契丹军、汉军、河西军以及大批能工巧匠。”“成吉思汗从不花剌进军撒麻耳干……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人(如技术工匠)被带往蒙古。”《丝绸古道上的文化》载:“马可·波罗及其他一些欧洲人,都曾作为传教士或者外交使节去过蒙古地区或中国,如果没有蒙古的和平环境,他们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总主教。

——摘编自马婷《蒙古西征与中西文化交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蒙古帝国时期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方式及文化交流的表现。
2022-08-21更新 | 249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觉得中国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腔?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选择其中的一个“政治难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3-09更新 | 1187次组卷 | 37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试题(中国史部分)-单元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8 . 【主题:城市自治与中古欧洲文明】

材料一   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国法庭之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据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基督教不仅将一种新的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西方社会,他还将一种新的社团组织、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嵌入罗马国家以及后来的西欧日耳曼社会,从而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会共同体内,成长起相互平行的教权与王权。教权与王权是连体的双头鹰,因为其二元分化,产生相互的竞争、摩擦和厮杀;由于其共生于同一共同体,所以便相互依存,相互纠结,相互渗透,难解难分。

——据丛日云《在上帝和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

材料二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三   中世纪的城市共同体鼓励了人们“一种自从古希腊和古罗马衰落以来已经不复存在的自信心、权威和作为公民的自幸感”,使城市法得以出现。城市法抛弃了不符合城市生活的封建习惯,重新确立了新的民事财产商业制度。对瓦解封建制度起着积极的催化作用,并为重新建立社会法则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程化美《简述中世纪城市自治的主要内容》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欧社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2世纪的西欧城市自治运动兴起的社会条件。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自治运动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自《宋书》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
(2)据材料一、二,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
2019-11-06更新 | 474次组卷 | 27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尖子生培优题典(新教材新高考)-考点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10 . 某学习小组围绕战搜集了以下资料,并展开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

---1897 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

材料二   欧洲列强军费军备情况表

国家
1904- 1914年军费增长比例31%27%40%16%21%25%
1914年常备军人数(万人)75.4%75.476.7近150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如果意大利未有 直接挑衅行为而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1882 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材料四   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

——1904年英法协约

划定波斯(今伊朗)东南部为英国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势力范围,两者之间的地区为中立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外,并承允英国代管阿富汗的外交。

——1907年俄英协定


(1)材料一、二为研究一战的起源问题提供了哪些视角?
(2)材料三、四能否说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斗有所缓解?为什么?
(3)你认为还可以补充哪些新的视角研究一战的起源问题?(至少两个)
(4)在研究历史事件原因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2021-07-12更新 | 351次组卷 | 7卷引用: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外历史纲要(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