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维护国家稳定发展、促进世界和谐进步的前提和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伤亡人数达到了5000万人,其中包括2000万苏联人、1500万中国人、500万德国人、250万日本人、100万英国人和法国人、30万美国人。最令人震惊的是,在这5000万伤亡人数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是被残忍杀害的。这1000万受害者是因种族、宗教、政治或其他原因而被当作“不受欢迎的人”被灭绝的。

——摘编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材料二

全球和地区性安全问题持续增多。国际军控和裁军遭遇挫折,军备竞赛趋势显现。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形势错综复杂,国际防扩散机制受到实用主义和双重标准危害,面临新的挑战。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不断蔓延,网络安全、生物安全、海盗活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伊朗核问题解决出现波折,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仍面临困难。

——摘编《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

材料三

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也带来种种弊端。它使保护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影响着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它让网络成为良莠不齐的各种意见的汇集地,甚至成为个别别有用心的国家、集团或个人利用的工具。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和地区性安全问题增多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角度考虑安全问题,并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如何保障安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作‘四面八方’。什么叫‘四面八方’?‘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题中,处理“四面八方”关系的经济政策,主要意图是(  )
A.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开展B.恢复面临崩溃的国民经济
C.尽快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D.完成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
2023-11-01更新 | 234次组卷 | 13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材料一   所谓“大一统”观念,就是主张华夏族和四方的“五方之民”在一个统一的政权下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战国时还实现大一统,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许多著作都讨论了“大一统”这个课题。《禹贡》、《周礼》等主张中国、四夷“四海会同”,统一由“王”来集权专制治理,并借用周代许多“设官分职”的成法制定出统一集权的官僚体制。

——《礼记》

认识到中国、蛮、夷、戎、狄五方之民各自都有其居、住、吃、穿、用使用器物的特点,这是不同的经济、文化、习俗造成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治理各族人民要尊重他们的民族特点,不要随便地改变他们的习俗。

——摘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

材料二   在皇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汉武帝主导的文化建设迅速推及全国各地,并对各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俞伟超先生曾经指出,从考古学发现来看,西汉初年各地都存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直接继承自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化。到了武帝时期,各地文化开始趋同,渐形成一个整体,而六国文化基本消失,真正意义的汉文化出现了。

——马孟龙《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

材料三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依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大一统”观念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念产生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汉武帝时期出现“真正意义的汉文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周朝的典制同样是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经常被后人提到的典章制度。但随着社会状况的变化,一部分制度到唐朝中期已遭到破坏,最终废弃,还有一部分则在进一步调整、发展后继续发挥作用,并为以后的王朝所继承。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而在中国明清时期,由于传统的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唐朝前期强盛局面的政治、经济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社会危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中国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主要因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诸侯们为了争霸的需要,开始了大规模的开疆拓土活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政治、经济交往十分频繁。华夏族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十分普遍。在诸侯国霸业迭兴,势力日益发展的同时,华夏族与周边数民族也经历了一个大规模的融合过程。

——摘编自许兆昌《夏商周简史》

材料二   公元前222年,秦向百越进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秦朝将50万罪犯谪庶到这里开垦土地,与越人杂处。秦政府又在这里修筑城、关、道路。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三   汉武帝听说匈奴的宿敌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志,于是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希望能够形成合力夹击匈奴的军事联盟。此后,汉与西域的通使往来十分频繁,民间商贸也得到发展。唐人诗作中,博望侯(张骞)已经成为英雄主义的一种文化象征。

——黎东方、王子今《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秦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在岭南的统治举措与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材料一   松赞干布完成统一后,便开始整顿吏治,振兴吐蕃经济和文化。但苦于没有文字,政令基本上靠口信传递,极大妨碍了吐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此,松赞干布多次派多人前往天竺修习文字,大臣吞弥·桑布扎学成而归。松赞干布命其以梵文作为藏文基础,创制本民族的文字。文字创制完毕后,便以佛教十善法为基础,制定了西藏历史上首部法典。

——摘编自吴相锋《松赞干布颁布的西藏历史上首部成文法典探源》

材料二   文成公主出嫁时,松赞干布按照汉族婚俗进行迎娶,“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之后,吐蕃学习儒经的氛围日益浓厚。同时,唐蕃和亲,为西行求取佛法的汉僧开辟了一条捷径,吐蕃人原以“毡帐而居”,“穿毡裘衣”,在文成公主的影响下,改变了过去一年四季老羊裘的游牧装束.据史书记载,文成公主的陪嫁物中有多种药品和医书,还有《博唐八十数理》《珍宝之堆》等历算经典。

——摘编自马佳莉《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看文成公主对吐蕃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松赞干布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蕃和亲对吐蕃的影响。
7 . 1989年5月,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声称:“欧洲的认同使我们的大陆在世界上产生了影响,它所依据的价值观也正是欧洲委员会开展行动的基础,按照你们的说法,我将这些价值观念简单地概括为:自由,一切自由;人权,一切人权。”据此,他强调
A.欧洲一体化具有历史必然性B.共同价值观造就了欧洲一体化
C.自由、人权易形成一个国家D.欧洲大陆的文化渊源最为密切
2020-03-23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下学期线上模拟考试(2)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庆历之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宋廷震动,欧阳修等许多大臣上书要求改革政治。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10项改革主张。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庆历新政只不过是一次微小的改革,然而当时一般官僚已认为规模过大,难于实行。守旧派官吏更是激烈反对。庆历四年六月,范仲淹被贬,新政失败。

——摘编自周宝珠等《简明宋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及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庆历新政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胡适(1891—1962年),徽州绩溪人,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杜威。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大力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学创作,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期间翻译一些西方短篇小说,合译了易卜生的《娜拉》。五四运动爆发后,胡适5月7日在上海的黄炎培、蒋梦麟等人一起参与声势浩大的国民大会,并且上街游行声援北京方面的学生运动。回京后胡适与马叙伦、刘半农等二十余位教员召开紧急大会解救学生,并亲自探望,不遗余力营救学生。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社会,引发了“问题与主义”之争。

——摘编自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等


(1)根据材料,概括影响胡适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胡适。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0 . 材料 1901年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首先提出要修订刑律,以缓和全国人民的不满情绪。1902年初,英、日、美、葡等国也一再表示,愿在中国修订刑律后放弃领事裁判权。同年5月,清政府把修订《大清律例》作为实施“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刑部右侍郎沈家本和驻美公使伍廷芳参照西方和日本等国的刑律,将那些相互重复、已经停止以及特别残酷的封建判刑条例进行了合并与删除。一是把充军、流刑、徒刑改为服劳役;二是废除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和刺字等酷刑;三是把笞、杖改为处罚金,轻罪禁用刑讯;四是虚拟死罪改为流、徒。然而,清政府并不打算对其封建法制作根本的改革,沈家本和伍廷芳对《大清律例》的修订也就必然会受到种种限制,其结果只能是给清王朝这具封建僵尸涂上一点油彩而已。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刑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刑律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