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社会变革导致社会习俗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回答下列门题

材料一   北魏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



(1)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关于社会习俗的改革措施。并分析这些改革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16世纪欧洲社会婚姻习俗的变化



(2)依据材料和所学,对16世纪欧洲婚姻习俗的变化进行简要说明。(主要包括背景、特点、影响等)

材料三   19世纪下半期日本社会习俗的变化



(3)根据图文材料概括19世纪下半期日本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020-06-1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2 . 信息技术

人类信息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

标志史料证据

第一次

语言的使用语言起源有多种假说

第二次

文字的创造仓颉造字传说,楔形文字,甲骨文等

第三次

印刷术的发明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毕昇活字印刷术

第四次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贝尔试用电话成功,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1997年《全球基础电信协定》

第五次

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1969年互联网诞生,电子商务兴起
从第二次至第五次中任选一次信息革命,以“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为主题,拟定研究提纲。
要求:研究提纲应包括:研究背景、研究过程、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
2023-07-19更新 | 47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1922年,中国共产党人参与创办了上海大学,其中社会学系最为著名。其教学内容有:社会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运动史、外国语、法学通论、中外政治史等。以下对该高校的分析,正确的是(     
A.背景:国民革命运动取得了胜利B.课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地位: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D.意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23-07-19更新 | 121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022-12-07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国际法

国际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随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观被带到了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的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依据材料和所学,归纳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背景及主要特征。
2023-01-13更新 | 203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西方法律制度

1719世纪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的建设历程表



依据材料和所学,对西方两个法律体系建设的过程进行历史解释。要求:结合背景,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01-29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为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三元里人民勇敢抗击英军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勇敢抵抗八国联军D.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
2020-08-0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素质展示历史试题
8 . 历史上,人口的政策、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 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单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导致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相关因素。

材料二        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乡民迁出总人数迁至他乡种田人数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292900
1850—18797215498
1880—1911156011838

(2)根据材料二说明百余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背景。

材料三 地理大发现时代新旧大陆的相遇,肯定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个巨系统之间的交汇,而其中最积极的后果之一就是玉米、南瓜、西红柿、马铃薯、蕃薯、花生等美洲粮食作物输入旧世界。它不但极大地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也养活了更多人,因为马铃薯的单位亩产通常超过任何其它作物,其结果使它成为了穷人的保命食物。从爱尔兰、东欧、俄国,直到中国,这些美洲食物都使人口增长有了基础性保障。正是由于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从明末清初起,福建、广东、汉江流域等原本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山区都被开垦出来(因为蕃薯和玉米不挑剔田地),为人口大增奠定了基础。当然,它也带来一个消极后果,即当地水土流失的加剧。在南部非洲,木薯和玉米革命性地改变了食物生产形势,立刻引起人口增加,并进而在许多地方导致国家级政治制度的兴起,因为人们已有足够多剩余食物来供养统治阶级。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3)根据材料用“地理大发现”、“美洲”、“欧亚大陆”、“人口”几个关键词写一篇主题为“地理大发现的影响”的短文。
(要求:正确提取信息,史实准确,逻辑关系严谨,180字以内。)

材料四  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五  毛泽东说:“……除了党的领导之外 ,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4)依据材料四、五概括英中两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2020-05-10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第二次统练(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1925年,国民党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各种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背景是
A.国民党发动农民进行革命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C.农村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D.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命运动
2020-05-01更新 | 711次组卷 | 17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统练历史试题
10 .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张产生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封建制度逐步发展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2018-10-19更新 | 305次组卷 | 67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