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9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材料二   词体至宋而繁荣……援佛老精神以入儒的宋学背景……与宋代空前发达起来的市井商业文化意识彼此交壤,导致了宋世文人尚义理而又随俗逐媚的精神势态……

——韩经太《宋词与宋世风流》

(1)史料一中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史料二的作者认为宋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2024-08-30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联合国统计,在全球范围内,跨国迁移的人口从1965年的7500万增至1990年的1.2亿,到2007年,约有2亿人在出生国以外生活。其中,多数移民流向欧美发达国家并对其人口特别是劳动力增长影响甚大。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外来移民占美国新增劳动力的57.5%、德国的45.5%、加拿大的25.7%、澳大利亚的24.1%。相比之下,以前不知名的西北欧小国更是令人刮目相看。例如,芬兰的外来移民增幅高达163%,奥地利为151.7%,爱尔兰为114.8%,丹麦是80.6%,冰岛和挪威在50%—62%之间。从移民来源看,在2006年迁入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永久移民中,欧洲占33.8%,亚洲占33%,拉丁美洲占19.7%,非洲占8.8%,美洲占3.2%,其余是大洋洲移民。在迁入欧洲的移民中,56.8%是欧盟成员国的公民,亚洲移民仅占15.2%,拉丁美洲占13.4%,非洲占14%,北美洲占6.3%。这就是说,各国人口的迁移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地缘性特征。欧洲移民主要在欧洲流动。非洲移民中85%流向欧洲,亚洲移民中有2/3以上流向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拉丁美洲移民主要流向北美洲。

——摘编自梁茂信《全球化视野下亚洲科技人才移民美国的历史透视》

提取材料中的一条或多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信息明确具体,阐述从原因(背景)、影响角度进行,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印度独立后追求民族自主性,成为一个市场封闭的国家,片面强调重工业的战略引发粮食危机、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他们认为,其经济困难和危机的症结就在于国家干预过多,国有成分太高。因此,1980年以后逐渐实行经济自由化,对原有的混合经济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具体包括:扩充私营企业的经营领域,放松对垄断财团的控制;改善国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行部分国营企业的私有化;减少财政开支,精简政府机构,改革税收体制,降低财政赤字;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降低关税税率,对出口加工区和出口企业给予特殊优惠等。这些改革推动了印度经济发展,但印度缺乏有力、稳定的中央政府,政治领袖们一直没能克服党派利益的局限性,政治的不稳定影响了经济改革进程。

——摘编自孙培钧、华碧云《印度的经济改革:成就、问题与展望》

材料二   1   19801999年中国与印度GDP年均增长率比较


中国印度
1980199010.15.8
1990199910.76.1

2   1999年中国与印度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中国印度
人口(百万)1258998
人均GNP(美元)780450
国内总投资/GDP(%)37.323.3
1997年人均电力消费量(kWh)714363
1998年人均春命男子68岁,女子72男子62岁,女子64
1998年识字率(15岁以上、%)男子:91;女子:75男子:67;女子:43
出口额(百万美元)19430038285
出口/GDP(%)19.78.5
直接投资额(百万美元)403192155

——摘编自小岛真《印度经济改革的成果与课题——与中国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印度和中国经济改革在背景、内容和影响上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经济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2024-05-10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工厂中开始实行法定周末假日。使工人定时休闲的时间有所增加。在1850年以前很多产业工人就开始享受星期六半日假。1859年据工厂视察员报道,工厂法的实行,更加明确清晰地划分了工人的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与此同时,工业化生产使日常消费品的数量增加、价格下降,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日常休闲的方式和内容。是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人的收入更是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正是由于收入的增加,才使商业化休闲活动和新式休闲消费品得以稳步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这一时期的铁路不仅能够通往工厂或办公室,还能通往海滨和乡村,这为人们带来了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

——摘编自马婕妤《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休闲生活》

材料二   知识化、信息化的今天,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不仅给人们观念带来根本的转变,而且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一定的冲击。它使个体的自由意识和主体意识得到不断强化,从而促使人们形成自主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在日益发展的横向文化交流、融合中,将越来越形成高度文明、进步、新颖、科学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生活品味、生活质量必将不断提高。

——摘编自刘海春《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本质、样态及未来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休闲生活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球化对现代休闲生活的影响,并概括推动民众休闲生活发展的因素。
2024-07-0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国家观”是一个意识形态层面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民众、统治阶级对国家的认识与归属感。鸦片战争前对于国人来说,并没有一个完整成型的“国家观”概念。近代以来,战争敲开了禁闭已久的国门,也带来了新思想、新理论,国人的近代国家观念开始逐渐萌发并传播。有识之士并没有沉浸在国将不国的悲痛中,而是积极唤醒国人。梁启超在《时务报》中表述了自己的民权和主权意识,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官员也开始接受并运用“国家主权平等原则”这一国际法内容。1898—1912年是清政府大厦终倾、中华民国日出东方的时期,是近代化的新型国家在废墟上建立的时期。随着中华民国建立,新生政权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中国的疆界,明确了国家主权,意味着我国在形式上已经转变为一个近代国家。

——摘编自秦磊《中国近代国家观的形成与发展:1898—19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在法制化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进程。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薪俸、抚恤等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和完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
2023-11-2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江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的十余年间,南北对峙,府院纷争,尤其适值军阀混战,统治更迭。出于对职位不稳的忧惧,政府的官员们为财做官的思想更甚,其结果只能是官场贪污腐败愈演愈烈。到1927年,“吾国政治恶劣,强半由于官吏贪墨,贿赂公行”。有鉴于此,南京国民政府为达到维护其行政秩序的长期稳定,解决政府的吏治腐败问题,为政府选用优秀人才,全面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等目的,在其实现了全国统一后,试图用考试录用和有效的管理方式澄清吏治。因此,建立公务员制度必然成为其当时亟须进行的事务,正如胡汉民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纪念周的报告辞中指出的那样,“至于我们今后实行总理所定的考试制度,当然是为的选拔党国的人才而考试,为的澄清全国吏制而考试,为的实现总理的三民主义而考试”,这为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摘编自张玲《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

材料二   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它决定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性质、发展水平和状况。我国公务员制度符合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律,在管理内容上体系健全。为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促进自身的现代国家进程,我国借鉴了其他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和改革经验,因此我国公务员制度最初的构架设计规范性较强。

——摘编自苏立宁、江余《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变迁历程、演进特征与动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8 . 普通的面包折射出人类不平凡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人们都叫埃及人“吃面包的人”。面包不仅仅是埃及人的主食,还是观念层面的衡量标准和计量单位。“面包个数”象征着财富,全国遍布的烤炉实质上等同于铸币厂。烤炉里烘烤的面包,最终变成了现实世界中的货币。埃及人还在墓室的墙壁上绘制了许多不同形状的面包,有的像墨西哥农民的草编帽,有的像小金字塔,甚至还能看到神牛、哈托尔女神、丰饶女神的形象。

——摘编自(德)H.E.雅各布《了不起的面包》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前,面包生产一直由中世纪的手工技术主导,费时费力。商家在制作面包时或混入明矶作为增白剂,或为了增加面包重量在原料中混入土豆,或干脆缺斤少两。为了应对以上问题,发明家约翰道格利希在19世纪50年代发明了全自动轻盈面包机,创办了轻盈面包公司,生产成品纯净、大小一致、无需发酵的轻盈面包,成为近代英国面包工业化生产的关键尝试,也是科学家探索无酵母胀发手段的重要成果。

——摘编自朱联璧《19世纪中后期英国面包生产的工业化尝试》

材料三   1937年,麦当劳兄弟在加利福尼亚经营了一家汽车餐厅。1943年,他们转向主要销售用两片面包做成的汉堡包,并对经营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采用自助式用餐,使用纸质餐具,并提供快速服务。这种独特的经营方式大获成功。接着,麦当劳兄弟又开始建立连锁店,并亲自设计了金拱门的招牌。到20世纪80年代初,麦当劳已在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6000多家分店。仅1985年一年就发展海外分店597家,平均每15小时就开一家分店。

——摘编自马若寒《克罗克和他的麦当劳餐饮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包在古埃及的功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面包生产工业化尝试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麦当劳经营模式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

—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的崛起是伴随着适应环境变化的制度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6世纪的俄国在面对着外敌入侵、政局不稳、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王权受到极大抑制、国力衰微的背景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在打击旧的封建王公势力,加强沙皇专制王权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使俄国能够以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出现。

——岳宗凤李宁娟《伊凡四世的改革对俄国崛起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苏俄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城市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喀琅施塔德水兵叛乱,他们提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叛乱的水兵大多来自农村,反映了农民是何等不满。

——周尚文《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我们不屈不挠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绝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我们相信:经由所有一切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密切而继续的合作,以防止侵略并消除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战争原因,都是必要的。

——雅尔塔会议公报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伊凡四世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俄困难局面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为了改变这一困难局面,苏俄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会议公报的主题。结合所学对“雅尔塔体系”进行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