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00 道试题
1 .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史记》的记载比《战国策》更可信B.年代久远的文献不具备史料价值
C.历史叙述本身是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复杂过程D.历史结论无法确定
2023-11-2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有同学研究中外货币演变,收集了如下资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铜钱铸造量统计表

时间铸币量依据史料时间铸币量依据史料
唐天宝年间(74275632万贯《新唐书》北宋治平三年(1066170万贯《宋史》
北宋至道二年(99680万贯《宋史》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1290万贯《宋史》
北宋景德三年(1006183万贯《宋史》北宋宣和二年(1120300万贯《宋史》

材料二   两宋时期,私人笔记中关于纸币的记载很多。北宋薛田《成都书事百韵》组诗强调“交子颂轻便”,李纲指出交子在四川“流通无阻”,南宋叶绍翁则提及乾道四年(1168)“愚民”以“造券不多为苦”。

——摘编自《梁谿全集》、《四朝闻见录》等

材料三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摘编自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1)分别阐述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研究北宋纸币问题的史料价值。
(2)除上述两种材料之外,研究宋代纸币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举出两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英镑等同于黄金的原因。
2023-11-2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据考证,如图是商朝武丁时期的甲骨。牛骨正反面刻满了长篇卜辞,内容涉及北方部族入侵和王命诸侯出征、田猎以及天象等。该图反映出(     

A.商王严密控制诸侯国B.决策体现了原始民主色彩
C.迷信活动,史料价值低D.商朝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023-11-08更新 | 52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北辰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海昏侯墓由土文物展的展品(部分)

B
                   
海昏侯墓,源自刘贺始封海昏侯国“太祖”之号。
《汉书》记载有豫章郡十八县
孔子徒人图漆衣镜部分(孔子、颜回像)5200多枚竹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
            

万贯伍铢钱10余吨,近200万枚。
黄金器物总数达478件,金饼385枚。
青铜器、玉器、漆器、衣物丝织品等。
异域风光文物。如具西域文化特色的独角羊形意的银质当卢。
注:海昏侯刘贺为汉武帝之孙。

——根据海昏侯博物馆公众号信息整理


(1)根捆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海昏侯墓相关文物展品对研究西汉政治、经济、思想和中外交流方面的史料价值。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选官标准和选拔方式有何变化,并说明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023-10-1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青铜器1



何尊及其铭文
1963年出土,内底钟有铭文12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洛语》《召诰》等文献记载互证,为“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载。
青铜器2

史墙盘及其铭文
1976年出土,器内有铭文18284字,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史墙盘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内容并不曾见于已知文献。

材料二   中国虽有长达千年的金石学传统,但是建立在田野考察与发掘分析基础上的考古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一批外国传教士或科学家首先介绍进来的。20世纪20年代末,李济、梁思永等从海外学成归国,带回了当时较为先进的考古理论方法的同时也开拓了中国考古学本土化的历程。……1949年以后随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的展开,考古发掘逐渐多起来……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大量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国大部分地区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之后中国考古进入“理论多元化,方法系统化,技术国际化”的新时代,进入21世纪,中国考古学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

——张昌伸《文物与考古蒌础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何尊、史墙盘蕴含的史料价值。并概括西周青铜器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过程。并结合所学,指出各阶段的原因。
2024-06-0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萍舟吾兄: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谅达。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二十)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世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

——谢晋元1937年家书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节选)

材料三   如果没有中国抗战,假如中国被日本打垮了,你想一想,会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因此而调到其他地区来作战?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攻占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与德国联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突击,然后在近东会师,把苏联隔离起来,然后吞并埃及,切断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那么欧洲就完了。

——富兰克林·罗斯福(1942年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谢晋元这封家书出现的时代背景,“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哪一历史事件并简要分析其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的话反映了二战发展到哪一阶段,并简述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重大贡献。
(3)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则指出其史料类别,并说明其对研究中国抗战的史料价值。
2024-05-14更新 | 10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质量调查(二)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河西”之名,古已有之,一般是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汉代的河西,多指河西四郡地区,范围包括河西走廊,也包括走廊两侧的山地和沙漠草原地区,西接西域、南接青藏高原,北控大漠,东接黄河,是长安、洛阳的战略屏障。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夺得河西,匈奴浑邪王率部众来降,汉“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年),汉遣将军赵破奴出击匈奴,“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同时设置属国以安置归附少数民族,保留该部落的名号,具体事务由该部落首领统管。太初三年(前102年),“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为了配合军事防守,保证与西域交通的畅通,西汉还在河西设立了许多关塞亭障。河西还设有大量的邮置,敦煌境内,就有渊泉、冥安、敦煌等七个置,用于接待过往人员,提供食宿等。

——据何静苗《汉代河西治理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河西治理的特点,并简析汉代河西治理的意义。

材料二:史料1   


史料2:(任延)拜武威太守,……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累息。

   ——(南朝)范晔《后汉书·循吏列传》

故建明堂,立辟雍,设学校详(庠)序之官,兴礼乐,以风天下,诸生、庶民,熙然响应。

——《敦煌汉简》481A


(2)如果要进一步研究汉代的河西治理,请你指出材料二中两则史料的价值。
2024-01-2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92年秋季,考古学家在发掘河南驻马店杨庄遗址时发现该遗址前后两个时期之间存在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城的废弃、红陶缸祭祀的消失、丧葬习俗由土坑整穴墓葬变为瓮棺葬,陶器的变化等。考古学家根据历史、地理信息,结合“禹征三苗”的先秦文献,推断这一考古文化巨变是“禹征三苗”的大规模激战所致。由此可以分析出(     
A.出土文物的“废弃”和“消失”削弱了其研究价值
B.“二重证据法”须结合逻辑推断才能得出合理结论
C.考古发掘的文物史料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文献记载
D.考古发现遗物遗迹的变化会影响历史研究的结论
2024-05-0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料,或称历史资料,是研究和编撰历史所用的材料。史料的存在形式千差万别,它的构成和分类都是很复杂的。现在史学界通常把史料分为三大类,即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传史料。其中,实物史料大体上可再分为遗址、墓葬、遗物、人体本身和古代语言四小类。史料各有特点,难以相互代替,但可以相互补充。


——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1、图2在研究中国古代的粮食问题时的史料价值。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面研究中国古代的粮食问题应关注的基本因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史料三   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材料二   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

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

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

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

15~16世纪,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

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

19世纪中期,美国葡葡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

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葡萄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6-21更新 | 3734次组卷 | 19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1(天津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