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开始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1949—1978年的奠基时期;1978—2012年的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的走向成熟时期。其中,每个大的发展阶段又可根据其阶段性特征,具体划分为若干小的发展阶段。

——据马敏《历史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现代化道路探索历程活动或成果结果
封建主义式现代化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失败
资本主义式现代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失败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条件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借鉴苏联
“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战略规划曲折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开放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成就辉煌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杨德山《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和实践经验》

(1)概述材料一把1949年和1978年作为划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阶段节点的依据。
(2)分析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第二阶段“快速发展”的新突破。
(3)分析材料二,谈一谈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侵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吞并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之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会的结晶。虽然它承袭希腊的传统,但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不同。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么希腊化文化则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多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文化中心也从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二   18067月,西德、南德16个邦国的代表在已黎签署了议定书,承认拿破仑为其保护人。作为“保护人”,拿破仑直接废除了这些占领区的封建领主制度,取缔了农民的代役租、徭役和各种封建贡赋;在法律上领主丧失了对他们的农民的一切合法管辖权,农民变成了国家属下的人民,获得活动、迁移和结婚的自由;这些地区采用法国的度量衡,实行贸易自由。拿破仑对他的统治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的兄弟哲罗姆说:“人民一旦尝到了一个明智而开明政府的好处后,谁还会希望恢复普鲁士的专制制度呢?”1804年后,随着《拿破仑法典》的全面推广,这里成为法国革命原则渗透的地区,一些新的司法概念,如陪审制度、公开审讯等也开始进入当地居民的新生活。

——据《拿破仑战争对德意志的影响研究综述》整理

(1)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概括“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拿破仑战争对德意志占领区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谈一谈你的认识。
2024-05-3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俄罗斯直接从拜占庭那里继承了东正教神学传统,包括神学的主题、方法和特色。拜占庭神学是随着作为一种信仰的东正教以及东正教文化一起传入俄罗斯的。

——摘自张百春《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俄罗斯东正教神学》

材料二   罗斯受洗前后,商旅活动是拜占庭与罗斯双边文明交往的最初形式,保加利亚则是两国早期文明交往的桥梁,拜占庭文明先在保加利亚中转,在传入罗斯前便已经斯拉夫化,使得罗斯易于接受这种被改造了的拜占庭文明,随着罗斯受洗皈依东正教,修道院逐斩成为两国直接文化交流的载体和基地,从修道院引入罗斯的拜占庭文明是以宗教形式和宗教内容为主的东正教文明,而缺乏系统的希腊古典文明。

——摘自毛晨岚、罗爱林《论拜占庭与罗斯早期文明交任的媒介》

材料三   和帝永元九年,甘英使大秦(即罗马),至安息(即波斯)大秦者,传言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此为中西交通之始。

——范晔《后汉书·西域传·大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拜占庭文明和俄罗斯文明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古代中国建立起经济文化联系的途径。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文明的多元化与整体性。
2023-07-24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
4 .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尽相同,且屡有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这里把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同时期发生的(英国)工业革命称为“双元革命”……发生在1789~1848年间的这种伟大革命,不仅仅是“工业”本身的巨大胜利,而且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巨大胜利;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的巨大胜利,而且是中产阶级或者资产阶级自由社会的大胜利;不仅仅是“现代经济”的胜利或“现代国家”的胜利,而且是世界上某个特定地域(欧洲部分地区和北美少数地方)内的经济和国家的巨大胜利……从那以后,这一变革波及了整个世界。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材料二: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13—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1913年
1928年
1932年①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炭
6
6
4
3
4
3

5
5
5
4
3
2

注: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成规模比较。
——引自《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
材料四 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1)材料一认为“‘双元革命’不仅仅是‘现代经济’的胜利或‘现代国家’的胜利,而且是世界上某个特定地域(欧洲部分地区和北美少数地方)内的经济和国家的巨大胜利”,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利用科学和机械的”?又是如何去“组织近代民族国家”的?
(3)分析上表,指出1928年后苏联(俄国)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世界的排名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修补”的?   “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有何具体体现?各自成效如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绘制出《坤舆万国全图》,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欧洲人在地理大发现中获得的世界地理新知识。利玛窦本人在中外文著述中都说《坤舆万国全图》是他亲手绘制的,明代科学家李之藻等人在《坤舆万国全图》的序文中也有同样的说法,阮泰元《两仪玄览图》序文中亦提及此事。但近年来,美洲郑和学会会长李兆良提出,《坤舆万国全图》并不是利玛窦的作品,而是郑和为了准备第七次下西洋绘制的,“成图时间为1428~1430年”,该图“证明明代中国人比哥伦布先抵美洲”。李兆良所有演绎的逻辑起点是:《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以奥特里乌斯的1570年世界地图为蓝本绘制的”,但《坤舆万国全图》上面共有“1114个地名,全部是中文标注,比奥特里乌斯的世界地图增加了几百个”,《坤舆万国全图》上这些多出来的几百个地名是从何而来的呢?他的结论是:这些多出来的地名“只能得自中国资料”,即15世纪前期郑和环球航行时所绘的中文世界地图。李兆良此处所说的“奥特里乌斯的1570年世界地图”,指的是奥特里乌斯(Abraham Ortelius)所编地图集《地球大观》中的一幅世界地图。《地球大观》于1570年首次出版,是世界史上第一部近代地图集。李兆良还写道:“《坤舆万国全图》有原本藏在南京,官吏们密谋以利玛窦顶替作者”,“官员们在原图上添加序言和有限地名,利用利玛窦名义公开”。李兆良主要依据两种文献:一是明代梁辀的《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二是《利玛窦中国札记》。对照一下梁辀原文,没有一个字可以支撑李兆良的观点。

——摘编自龚缨晏《〈坤舆万国全图〉与“郑和发现美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在北京绘制出《坤舆万国全图》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李兆良的“新发现”谈谈史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印度政治单元的分散和不统一、导致了传统政治文化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一个意见、利益、冲突和权力多元化的社会正是民主制形成的基础和切实保障。另外,印度教超自然主义传统使印度对专制君主缺乏绝对服从和拥戴的文化思想基础,把社会分割为许多种姓集团,众多种姓之间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争斗制约了国家的权力。从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对印度传统的一些政治制度进行了强力改造并输入英式政治文化,从而使带有西方特色的政治创度和政治文化渐渐在印度扎下了根。此外,不断接受西式教育的印度政治精英们的推崇和模仿,使他们逐渐接受了英式政治理念。

——摘编自赵鸣歧《印度独立以来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抉择与实践》

材料二   印度1950年宪法规定,印度的立法机构分为代表各邦的联邦院(上院)与代表人民的人民院(下院)。在权利分配上,上院比下院的权利要小得多。印度的联邦院尺是“从法律上讲,与人民院的地位是平等的”,但事实上几乎不具有监督政府的职能和财政权,而且权力越来越小,与英国上院的转化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立法与行政的关系上,印度也与英国一样,都贯彻行政对议会负责的原则。与近代英国一样,印度的总理同样来自占议会多数的政党,他召集的内阁同样对议会负责。

——摘编自毛范《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治体制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现代政治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印度政治现代化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黎统筹委员会,正式名称为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1949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西方发达工业国家成立的非官方国际机构,共有17个成员国,其宗旨是限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1952年成立中国委员会,是对中国实行禁运的执行机构禁运产品有三大类,包括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战略产品19944月,巴黎统筹委员会宣布正式解散

——摘编自《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1945—1994》

材料二   在美国的操纵下,19967月,以西方国家为主的33个国家签署了《瓦森纳协定》,决定从1996111日起实施新的控制清单和信息交换规则《瓦森纳协定》包含军民两用商品和技术清单,涵盖了先进材料计算机、电信与信息安全、传感与激光等9大类;另一份是军品清单,涵盖了各类武器弹药、设备及作战平台等共22类社会主义中国同样在被禁运国家之列

——摘编自《〈瓦森纳协定〉与美国政府的技术输出政策》

材料三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摘编自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和签署《瓦森纳协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黎统筹委员会和《瓦森纳协定》的共同点。
(3)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毛泽东说“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024-03-1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悠久,史学传统源远流长。中国历史学同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一样,面临新的时代要求,肩负重大历史责任。

材料一   中国史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司马迁作纪传体通史《史记》,为的是“述往事,思来者”;司马光作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希望统治者能够“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人们称赞《史记》所述“不虚美,不隐恶,其文直,其事核,故谓之实录”;唐代史学家刘知幾撰写《史通》,专设《直书》一篇,盛赞史学史上那些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学家。此外,中原地区历代王朝历史的更迭和衔接所产生的政治向心力和历史影响力不断为周边各族所认同,或作为学习的榜样,或自认为炎黄的后裔,以至自称是炎黄以来“治统”和周公、孔子以来“道统”的继承者。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一部分较为开明的地主阶级士大夫开始积极倡导经世致用之学,注意研究当代史学,也研究中国边疆和世界各国的史地,从而形成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19世纪后期,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通过撰写外国史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史学为斗争工具,宣扬资产阶级进化论观点,批判封建正统史学,资产阶级新史学思潮随之勃然兴起。19世纪末改良主义运动失败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史学家有意识地利用中外历史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以粉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梦想。

——摘编自陈永清《略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1951728日,中国史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郭沫若在会上以《中国历史学上的新纪元》为题致辞,提出新中国史学发展在六个方面的转变,即由唯心史观转向唯物史观、从个人兴趣出发的历史研究转向从事集体研究、从名山事业的研究态度转向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从贵古贱今的偏向转向注重近代史的研究、从大汉族主义转向注重研究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从欧美中心主义的思想转向注重研究亚洲历史,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摘编自张越《新中国史学的初建: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史学所具有的优良传统。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史学所肩负的时代责任。
2024-04-20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黄河下游堤防失修,决口频繁。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遍历河干,广咨博询,求贤才之硕画,访谙练之老成”。他主张从全局出发,将黄河、淮河、运河三者进行综合治理,并指出:“用水刷沙,虽为治河不易之策,然河身淤土有新旧之不同……五年以前之久淤……冲刷甚难,故必须设法疏浚也。”主要措施是坚筑堤防、蓄清刷浑、河运分离。由于治河经费紧缺,靳辅预支数个省份康熙二十年正税的十分之一、并允诺“以淮扬水涸之后溜出田地的屯田收入及商船货物缴纳的商税补还”。经治理,黄河安澜十余年,之后又连年决溢。

——摘编自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等

材料二   清末民初以来,原有黄河治理体系逐渐解体,黄河水患频发。1913年,濮阳双合岭决口,当时北京政府着力进攻南方革命力量,无暇顾及,导致灾情不断扩大,拖延两年才完全堵复。1921年,《大公报》报道:“黄河上下游近来迭次决口,被水区域益形扩大,加以款项支绌,河工经费不能尽力筹拔,因之河防设施多有未周。”193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李仪祉提出了黄河治本思想,强调黄河治理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与航运、水电、灌溉兼顾,还认识到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在黄河治理中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治河策略。但由于主管机关职权不定,治理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摘编自苏全有等《民国时期黄河治理成效不佳的历史反思》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考察黄河并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99年,江泽民强调黄河治理开发应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019年,习近平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黄河流域的治理开发步入新征途。

——摘编自邓生菊等《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治理开发及其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靳辅治理黄河的特点并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时期黄河治理成效不佳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黄河治理中得到的启示。
2024-04-10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10 . 自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加速,同时出现了反全球化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33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936苏联模式的形成
1944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关贸总协定签署
1956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材料二   令人震惊和值得深思的是西方国家既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又是反全球化的主阵地,西方国家反全球化的主要群体是担心失业,担心丧失福利,害怕经济利益受损的弱势群体。

——王晓梅《西方国家弱势群体“反全球化”的根源》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部分发达国家反全球化,由民间变为政府牵头,英国脱欧、美国退出TPP、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都说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成为反对全球化的推动力量。

——姜少敏《经济全球化、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力量的博弈过程、现状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并指出影响这些变化的重大事件或现象。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国家“反全球化”力量的变化和原因,据此谈谈你对“反全球化”的认识。
2024-06-06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