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2117 道试题
2025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历代君主都很重视上帝、山川之祭祀,而在宗教建设上汉承秦制,刘邦接续了诸秦王的工作。武帝刘彻在宗教建设方面自觉性更强。“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而汉武帝封禅所需的相关礼仪都记载在六经中,当时“唯有儒者熟习六经”,这成为儒家之机运。武帝刘彻时代,国家宗教与儒家结盟已成大势。这一过程中,国家是主动的一方,宗教需求是主要动机,前朝完成的国家统一、国土与行政的统一必须有精神的统一为基础。而此时,董仲舒将自己对上天、天道的理解与《周易》的诠释完全相合,共同构成中国思想正统。

——摘编自谢遐龄《董仲舒:儒家与国家宗教始结盟》

材料二   黄宗羲经常对封建时期的法律进行批判,他主张政府制定能够反映当下市民各阶层利益的“天下之法”,而且能够实行法治,他非常重视学校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他认为学校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还应该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单位。王夫之则认为法律是由私而转变为公,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顾炎武提出了反对当时君主“独治”的思想。他所认为的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已经不再是停留在感叹一个朝代的兴亡更替,而是提出了一个“保天下”的新观念,唐甄认为应当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君权,可以“抑尊”即限制君主的权力,尊重御史等官员的纠察权力,真正做到“下畏御史”,还应允许有一定的思想言论自由。

——摘编自石春燕《试论我国明清社会启蒙思想的内涵》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03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讲义)-【上好课】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2025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千百年来,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萦绕在无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情结,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实现了新的统一。秦王朝在国家治理形式上采取中央集权模式,改变旧的世袭分权导致的分治状态,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统一的文化意识的成熟期,统一被视为天之经地之义,所以汉初董仲舒鲜明地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当初(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可以很容易6地用来为香港问题提供框架。如果在安抚港人方面取得成功,这甚至可能有助于减少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恐惧。"一国两制"使香港重新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尽管它保留了另一种制度。

——摘引自【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秦王朝“从制度层面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的表现,列举汉武帝实现思想一统的举措,据材料概括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第03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讲义)-【上好课】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3 . 1835年英国驻印总督强制推广英语,20世纪初英语发展为印度官方语言。20世纪50年代,美国福特基金会在印度成立了英语教学基地,促进英语在当地广泛传播。对该变化理解最合理的是(     
A.意识形态影响文化交流B.两极格局演变推动的结果
C.西方文化侵略依然存在D.第三世界斗争发展是根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4 .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反映出(       
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
今日更新 | 1080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真题
5 . 1917年10月8日,新的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成立,由13名布尔什维克、6名社会革命党人和3名孟什维克组成,布尔什维克党人当选为苏维埃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也取得了主导地位。这(       
A.表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B.奠定了十月革命胜利的组织基础
C.加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D.标志著苏维埃政权取代临时政府
今日更新 | 106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真题
6 . 1897年,西非黄金海岸成立“土著居民权利保护协会”,主要成员是地方首领和受过西式教育的上层人士。他们成功抵制了殖民者将大片土地宣布为“无人居住土地”的企图。20世纪初,类似团体在非洲其他殖民地也相继成立。这些团体的存在(       
A.促使和平抗争成为主要斗争形式B.推动了非洲首个政党的诞生
C.帮助大多数地区免于沦为殖民地D.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
今日更新 | 1110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7 . 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8 . 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
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联的瓦解、东欧国家的剧变、南欧的政治发展,表明“普遍史”存在。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使所有的社会渐渐趋向一致。人类社会渐渐趋向“均质化”,所有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国家均越来越相似,如建立中央政府、追求国家统一、推动都市化、建立合理的经济制度、推广公民教育、形成大众消费文化等。西方式民主的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西方式民主体制可能形成“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这就是“历史的终结”,因为不再会有更新的形态出现。

——摘编自[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今日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是2019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中全球互联网上各语种使用情况统计,出现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语言英语中文印地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葡萄牙语印尼语德语
使用人口数量(亿)11.3211.176.155.342.802.742.582.341.991.32
信息量所占比例54.4%1.6%0.1%4.9%3.7%0.7%6.7%2.7%0.4%5.3%
A.政治经济体系影响互联网舆论生态B.发展中国家互联网资源和技术落后
C.当今世界各国的意识形态竞争激烈D.全球互联网信息管理机制十分混乱
今日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纲要下考点突破之高频考法精讲精练-第9单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