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0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41年7月,苏英两国在莫斯科签订《苏联和大不列颠政府关于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规定彼此给予各种援助和支持;同年罗斯福派遣亲信幕僚抵达莫斯科,同苏方会谈,了解苏联的抵抗能力。这表明在二战中(     
A.反法西斯同盟建立B.太平洋战争已爆发
C.德国侵略范围扩大D.大国开始谋求联合
2 . 印度佛教造像传入中国后变化巨大。北魏佛像更突出主尊,显示北方民族强悍作风,强化佛像的帝王尊严。南朝将印度衣薄透体的造像风格改造成中国化佛像,符合了中国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这一变化体现了(     
A.民族融合推动文化认同的发展B.北朝的皇权较之南朝更为强势
C.政局和地域对佛教文化的影响D.丝绸之路有力促进佛教的传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严复在《天演论》自序中言:“近二百年,欧洲学术之盛,远迈古初。……顾吾古人之所得,往往先之……其中所论,与吾古入有甚合者。”严复之说旨在(     
A.梳理中外学术源流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C.倡导西学中源学说D.强调维新变法理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同志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一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中国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引自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著述外文单行本发行排名前5的文章

编号篇名(撰写时间)外文种类首版年份版次数量
1949年-1976年)

《实践论》(1937年)501952104
2《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46194993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问题》(1957年)
34195780
4《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
34195679
5《矛盾论》(1937年)35195278

——摘编自张放、严丹《毛泽东著述多语种版本的海外传播及利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的贡献并进行评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思想的世界影响。
2024-05-2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1883年12月《申报》刊登《中西公司异同说》一文,对中国近代企业中的股东大会做出如下评价:“原拟以为可者,无人焉否之;原拟以为否者,无人焉可之,此一会也,殊显可有可无,于公司之事绝无裨益。”材料体现了(     
A.中国照搬了西方企业模式B.中国近代企业实行股份制
C.中国经济近代化艰难发展D.洋务企业官督商办的弊端
2024-05-2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70余年来,苏联为改变农业状况采取过一些措施,使其农业获得一定发展,但相对落后状况并没得到根本解决。十月革命前俄国小农经济占优势,农村保留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形式,列宁说俄国甚至“比西欧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薄弱的基础给苏维埃政权建设带来很大困难,另外,苏联纬度高,大部分地区冬季严寒干燥夏李短促温和,20世纪70年代出现5次粮食减产,均与气候有关。追溯历史可看到苏联农业政策走过一条充满错误轨迹之路,虽然新经济政策促进生产力进步,也只是昙花一现。1927年底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引起激烈争论并演变为党内斗争,之后开始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思想与管理体制,贯穿之后苏联始终,超越其生产力发展实际水平,违背经济发展内在规律。

——摘编自杜洋的《论苏联农业发展滞后的历史与体制因素》

材料二   纵观美国建国以来农业发展的历史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缓慢发展时期,20世纪之前,美国农业比较落后,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从19世纪中叶开始,国会加大了在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立法,为其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二阶段是农业产业化格局形成时期,20世纪初,伴随工业产业化的步伐,农民也开始探索农业产业化的路子。第三阶段是农业现代化初期,20世纪40年代初,随着美国国内经济形势好转,农业也开始快速发展,尤其是大马力机械的普遍使用为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打下坚实基础。第四阶段是农业现代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农业进入稳定发展并逐步迈向现代化时期,主要表现是农产品国际市场的扩大,为美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更好的机遇。

——摘编自毛霞的《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程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及美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两国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2024-05-2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在世界历史上占有极高地位,具有包容、博大、求知等精质,公元6世纪至7世纪,外来慢略和传统商路改变导致了阿拉伯半离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先知穆罕默德建立了庞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处在东西方的交通收道上,商业往来、人员交往,为文化对接与碰撞提供了便利,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如日中天,是当时政局松散、不统一的西欧所无法比拟的,文化的对外传播既是帝国强盛的标志,也是必然的结果,阿拉伯人对于书籍和典籍是非常珍视与热爱的,达宫显贵等人出资兴建图书馆,伊斯兰教也十分鼓励教徒学习知识。特别是兴起于中世纪的翻译运动,从最开始零星翻译到最后声势浩大的群众社会活动,阿拉伯人的学识在升华与充实。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典籍又流回欧洲,在其理性的土壤上开出绚烂的花朵。

——摘编自殷实的《论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对外传播》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化辉煌灿烂,它与希腊、罗马等文化一起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化中占重要地位,对欧洲有很大影响,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其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对欧洲自然科学起到了启蒙作用,其地理学家宣传了古代地圆说,认为世界这个已知半球有一个“圆屋顶”,坐落在与四个方位基点距离相等的地方,并把它写进了拉丁语著作,后来哥伦布从中获得启发,推动了他去发现新大陆。其文学对欧洲文学发展影响较大,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在取材,写法和风格上都曾借鉴于阿拉伯文学。阿拉伯帝国与唐朝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中国广州、扬州等地也成为阿拉伯商人来往之地,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都先由阿拉伯人接受再传播到西方。

——摘编自唐宝才的《阿拉伯文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世界影响。
2024-05-2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全球通史》中提到两河流域每年都会爆发毁灭性的、不可预测的洪水。有一首苏美尔人的诗写道:“只有人,他的寿命不会很长,无论他做什么,只是一场虚无。”这反映出(     
A.环境恶劣需移民扩张B.西亚农业生产的落后
C.洪水泛滥需制定历法D.地理环境影响人生观
2024-05-2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曾有观点认为中国实际上只有商周以后4000年文明史的考古证明。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商以前的历史,由于缺乏确切的考古资料,始终是个传说。下列考古成就能够佐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有(     
①红山文化时期等级分化鲜明的墓葬出土
②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大量稻谷和谷壳遗迹
③出土了带有“中国”一词的西周青铜器
④良渚文化遗址出土大量用于祭祀的玉琮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
2024-05-2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在晋绥抗日根据地,亲眼见证了八路军拔除日寇根据点的激烈战斗,连连惊呼:“奇迹,奇迹,没有飞机大炮就能很快攻下坚固的据点,真是奇迹!”由此可知,中外记者团(     
A.论证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性B.肯定了中国敌后抗战的成果
C.强调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要性D.揭示了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
2024-05-2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