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63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是《左传》中关于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子产的部分记载。与子产思想相似的是(       
时间事件语录
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郑国的子国、子耳侵犯蔡国,俘获了蔡司马公子燮,郑国人都欣喜不已子产曰:“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
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子产执政,问然明如何为政,并对然明的观点赞赏不已然明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
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子产临死前对子太叔的遗嘱子产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A.民贵君轻B.兼爱非攻C.以法治国D.为政以德
2024-06-06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885年,日本颁布《官吏纲要》,规定录用官员必须通过考试,考试分为学术考试和普通考试两种;强调官员要有能力、办事快等。但《官吏纲要》也规定“凡官吏有悖离忠顺⋯⋯依其情节之轻重予以告诫、谴责或惩罚”。据此可知,当时日本官僚制度(       
A.确保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B.防止了政党政治带来的弊端
C.具有进步与保守的双重性质D.移植了西欧文官的选拔要求
2024-06-0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为了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毛泽东要求收集世界各国的宪法,比如苏俄(联)、德国、法国的宪法,并要求大家学习;中央曾专门派飞机运送全国各地民众的意见、建议,全国各界共有1.5亿余人参加了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这集中体现了1954年宪法(       
A.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B.广泛吸收各国宪法优点
C.贯彻了人民当家作主原则D.科学性和民主性相结合
2024-06-05更新 | 12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临考预测押题密卷历史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7世纪的英国农村,地主把土地租给资本家建立大农场,农场主雇用工人,通过使用人造肥料、改良农业工具、改善轮作制等方式,使农业产量大幅提高;到18世纪中期,深刻的土地革命改变了农村的阶级结构和整个农业体系。这些变化(       
A.导致了圈地运动的发生B.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C.奠定了议会制度的基础D.表明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5 . 二战后,发达国家相继建立起现代医疗卫生制度。其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即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福利型制度模式,由政府主导、政府投资,保障项目全面;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型制度模式,医疗资金来源既有企业和个人缴费,也有政府补贴;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制度模式,主要由企业和个人负担,政府仅起到监管作用。这反映了(     
A.国力决定医疗卫生制度模式B.国家福利型制度对人民最有利
C.医疗卫生制度呈现出多元化D.市场主导型制度是最优的模式
2024-06-0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命题解读
多因素的互动耦合引发成功改革若没有较强主体力量难以确保政策的连贯性;较好的初始条件与较大的创新力度间有显著的替代关系;较复杂的外部环境并不会造成显著阻碍,反而能成为变革的驱动力;“创新力度”作为辅助条件,其大小并不必然导致改革的成败,要与其他条件协调才能生效
强主体的改革容易成功在封建集权制国家,皇权至高无上,人治色彩浓厚,帝国权力的实际主宰者(不一定是皇帝)对于改革所持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措施、过程要求与创新力度相辅相成一方面,措施过少会导致失败,即未及时变革、配套措施不足容易失败;另一方面,在弱主体的前提下,措施过多则会加速失败。这意味着成功的改革需要措施数量、主体力量和适度创新相匹配
改革呈现历史周期律,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一般来说,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所以改革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均处于王朝的前期,初期的改革更能发挥基础优势,或者及时逆转劣势
核心条件的缺失致使改革失败失败改革的分析有四个核心条件(较差的初始条件、较弱主体力量、较少变革措施、较低执行要求)

——摘编自徐国冲、潘玲珑《改革是怎样炼成的?——基于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定性比较分析》

上表是学者对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考察后提出的命题及解读,根据材料,提取一个关于变法和改革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述充分,史实准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商人便有了行商和坐贾的区分。坐贾在固定场所销售商品,为向人们传递商品和服务信息,招幌广告应运而生。悬物广告作为招幌广告的一种,流行于汉代以后,它是店铺在门前悬挂与经营有关的物品或习惯性标志,起招牌广告作用。招牌广告是从悬帜广告发展而来的,自宋代开始流行。明清时期,招牌广告又有所发展,招牌的式样、色彩更为丰富多彩,制做的材料也多种多样,有纸、布、铜等。

——摘编自杨梅《论中国古代的招幌广告》

材料二   明清时期,会馆建筑、会馆活动及其倾向在某种意义上都具有了一定的广告功能。通过会馆呈现的广告功能或在于树立自我的道德形象,或在于显示自己对传统规范的遵守。由于会馆建立于客地,有的还是众多客商云集的区域,因而其所展示的往往是自我的真实实力,亦便于受众在心目中形成对自己的认识。这些广告所发挥的功能往往兼具了公关宣传、教化和装饰的多重功能。

——摘编自王日根、曹斐《明清商人会馆的广告功能》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印刷技术不断改进,广告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报刊广告成为近代最具特色的广告形式。广播电台广告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向更多的消费者传播商业信息。霓虹灯使广告更加引人注目。此外,随着建筑、油漆、喷绘等技术的创新,橱窗、路牌、车体等都成为广告的新媒介,广告的发展借助于这些多样的新媒介而出现兴盛之势。

——摘编自孙会《近代中国广告转型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广告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招幌广告”“会馆广告”“广告转型”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其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成帝时,刘歆见古文《春秋左氏传》,认为左丘明亲见过孔子,故《春秋左氏传》比后世口说为据的《公羊》《谷梁》更为可信,于是引《左传》解释《春秋》。刘歆的做法说明(     
A.任何史料都带有主观性B.口述史料没有研究价值
C.文献资料需要相互参证D.没有可采信的历史事实
2024-06-04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2024届高考历史押题试卷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946年9月,美英在德国的占领区合并后,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公开表示:“德国是欧洲的一部分,假如具有丰富煤铁资源的德国变成一个贫民院的话,欧洲的恢复……必将很慢。”为此,美、英大幅度削减了用于支付赔偿的德国工厂数量。这表明(     
A.美国开始实施欧洲复兴计划B.美英有意推动德国的统一
C.西欧的联合符合美国的利益D.德国成为对抗苏联的砝码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转型是指经济、社会体制的复杂的制度变迁过程和经济发展过程。以下是部分学者或课题组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型的观点:吴敬琏从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主义的角度,按照中国经济改革战略,把改革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978-1991年的增量改革阶段和1992年以来的整体推进阶段。赵旻从体制转轨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角度把中国经济转型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改革探索和扩张供给阶段(1978-199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建设和经济高速成长阶段(1992-1997年)、改革巩固攻坚和经济结构全面调整阶段(1998-)与未来的转轨发展阶段(即市场化体制的成熟完善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阶段)。吕炜认为,中国经济转轨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即“告别旧体制意义的转折点”和“建立新体制的任务接近完成意义的转折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认为,中国改革以来的经济转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发启动时期(1978-1991年)、自觉推进时期(1992-2000年)、全面加速时期(2001年—)。景维民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是建立混合经济。同时,他把中国经济转型划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从改革走向转型)、启动和正式推进段阶段(共性与差异)、深化和完善阶段(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王守坤认为,中国经济转型是从中央向地方的财政分权开始的。因为,传统计划体制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使中央财政不堪重负,因此,只有选择向地方财政转移压力,走财政分权改革之路。这样,通过向地方分权的放权改革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大锅饭局面。

——摘编自瞿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型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至少选取两个观点评析,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