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书·宣帝纪》“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唐律疏议》“诸八议者,犯死罪者,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
《宋刑统》“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亲属犯罪,各有等第减赎”
《元典章》“二罪以上俱发,从其重者论之”
《大明律》“凡奸邪进谗言,左使杀人者,斩”“若犯罪律该处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亦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法律”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定远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命题解读
多因素的互动耦合引发成功改革若没有较强主体力量难以确保政策的连贯性;较好的初始条件与较大的创新力度间有显著的替代关系;较复杂的外部环境并不会造成显著阻碍,反而能成为变革的驱动力;“创新力度”作为辅助条件,其大小并不必然导致改革的成败,要与其他条件协调才能生效
强主体的改革容易成功在封建集权制国家,皇权至高无上,人治色彩浓厚,帝国权力的实际主宰者(不一定是皇帝)对于改革所持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措施、过程要求与创新力度相辅相成一方面,措施过少会导致失败,即未及时变革、配套措施不足容易失败;另一方面,在弱主体的前提下,措施过多则会加速失败。这意味着成功的改革需要措施数量、主体力量和适度创新相匹配
改革呈现历史周期律,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一般来说,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所以改革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均处于王朝的前期,初期的改革更能发挥基础优势,或者及时逆转劣势
核心条件的缺失致使改革失败失败改革的分析有四个核心条件(较差的初始条件、较弱主体力量、较少变革措施、较低执行要求)

——摘编自徐国冲、潘玲珑《改革是怎样炼成的?——基于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定性比较分析》

上表是学者对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考察后提出的命题及解读,根据材料,提取一个关于变法和改革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述充分,史实准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是中央电视台为弘扬茶文化制作的一部纪录片。下表为部分集数简介。

集数简介
1《土地和手掌的温度》:无论是远在云南古茶园(注: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境内。据考证,这里种茶有近2000年的历史)的普洱,还是在遥远北方的北京茶馆里的龙井,都是我们中国茶文化的演绎
2《路的尽头》:广袤的大地,不同的族群,中国人的生活因茶而交融在一起
3《烧水煮茶的事》:一千多年来,东方人在一碗茶汤中感悟着生命的真谛。唐朝人煎茶喝;宋朝人创造了点注的喝法;而日本人在对茶道传统的恪守中熏陶着本民族的心灵
4《他乡故乡》:不论种族,不论国家,茶将人类完美相连。奶茶最初由印度移民带到马来西亚,中国祁门红茶一经问世便征服了西方人的味蕾
5《时间为茶而停下》:世界上人均喝茶最多的国家既不是中国也不是印度,而是英国。然而英国原本不产茶叶,为了茶叶,他们不惜付出金钱、冒险甚至战争等巨大的代价
根据表中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6-0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皖北私立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很久以来史学家们更相信“黑暗的”中世纪具有革新的能力,显示的是一种新的因素,而不是像5世纪或6世纪时那样非常遥远的过去的继续。如中世纪意大利的各城市从10世纪起,在欧洲与拜占庭和各伊斯兰教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发挥着根本的作用。弗兰德勒的城市根特、布鲁日和伊普尔的主要活动是生产毛毯,这些城市都没有任何传统的影响。在意大利,城市很快购买到新土地,奋起反抗庄园主和城堡主的权力,把他们对农民的控制化为乌有。后来(14世纪)更为特定的市民文化在意大利出现,有两类文学作品,一是商人的“回忆录”,一是“交易手册”。

——摘编自【法】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史学界有“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的提法,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说明。
2024-06-0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金榜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9章大西洋世界的革命和民族国家
人民主权和政治动荡
启蒙思想和革命理念
美国革命
法国革命
拿破仑的统治
革命的影响
海地革命
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
新思潮: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
检验革命理念的局限性:奴隶制
检验革命理念的局限性:女性权利
欧洲民族国家统一
民族与民族主义
民族共同体的出现
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

——摘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乔格勒《新全球史》

从材料部分或整体信息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5-30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皖北私立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史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   

铜奔马,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史料二   “初,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而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

史料三   “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天马徕,龙之媒,游闾阖,观玉台。”

——西汉武帝刘彻《天马歌》

史料四   

画像石是汉魏时期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其中,汉代画像石上有大量反映出行、征战和升天的奔马形象。

从上述史料中选取两则史料说明其史料价值,并围绕主题“天马与汉代的时代精神”,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清楚,史论结合)
2024-05-2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明清之际“西学”的不同评价

观点内 容
观点一在中国历史上,除了佛教进入中国那一次外,外来文明对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震撼,都不是很大,直到明清两代西洋知识、思想与信仰逐渐有一个加速度进入中国,中国才又一次真正受到了根本性的文化震撼。
观点二作为反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组织-耶稣会,它不仅敌视一切新的思潮,如近代科学、思想自由、个性解放、人文主义、民族主义与教会的民族化,而且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就规定了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并不可能是先进的科学,也就规定了耶稣会的世界观与思想方法对中国的科学与思想不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观点三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播西方天文学,其功绩在于使中国在17世纪初即得以了解最终成长为现代天文学的西方天文学,使中国开始走入世界天文学的共同轨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西学东渐”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5-2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后到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走过180多年,过程曲折,成果辉煌。

时期

概况

18401921

中华民族因面临亡国灭种危机而开始探索学习西方,经历了从旧式农民起义到地主阶级改良,再到资产阶级改良,最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但这些努力最终都失败了。

19211949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扫除障碍、形成根本性的社会条件。

19491978

这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根本政治前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经验教训。

1978—至今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创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两大奇迹,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武力《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时期,围绕“现代化”主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5-1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统测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体系,资本的本性就是最大限度谋求剩余价值,在没有外力阻挡的情况下,资本积累过程只会无限延续、永不停歇,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分配规律就是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也就是马克思说的“资本主义绝对规律”)。德国学者海因茨在《资本主义黑皮书》中指出:“资本主义是一场残酷的优胜劣汰游戏,其残酷性体现在:每一个社会意义上乃至生理意义上的人都无法逃避这场游戏,而这场游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输家多于赢家的结局。”

——田文林.西方现代化的老路走不通【J】《历史评论》,2023

根据材料并结合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等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曾与顽固派进行过一次激烈的论战,论战的中心就涉及了中学与西学的问题。梁氏分析了科举制长期存在,被统治阶级固守不放的原因。其认为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均把学而优则仕作为追求的目标,而科举考试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只要努力读书,通过八股考试,就能够获致高位,飞黄腾达。而由科举制产生的整个官僚体制则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根基,根基断,则统治不保,所以统治者们将其看作是守旧之命脉。但若科举不变,则有亡国的危险,所以梁启超对于废八股,变科举的态度十分坚决。

——摘编自张薪《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变革》

材料二   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学者开始大量地翻译和写作关于中国考试制度方面的书籍,潜心研究这一制度在西方国家运用的可行性。孟德斯鸠、狄德罗和卢梭等人相继都在他们的著作中一致赞扬中国的制度。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法国教育是以中国竞争的笔试为基础的,而以竞争考试实行文官制度的思想则来源于中国。不仅如此,在英国、西班牙等其它西方国家,学者们纷纷研究中国科举制的利弊,希望引入这一制度为本国的政府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以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

——摘编自孔杰《论科举制的西传历程》

近代中外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科举制度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任选一个立场,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阐明理由,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