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6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古代乡村治理事实上承载统计户籍、组织生产、赋役催驱、维护治安、教化民众五大重要任务。政府管控不断深入基层、乡约政教化、乡官差役化是演变的重要趋势,呈现出政社互动的特征。总体上看,我国古代乡村治理演化是一个有继承有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模式与发展规律,形式上日益走向精细化,反映了政府管控的不断深入,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互动的持续加深。我国古代乡村治理和基层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绝非“二元区分”,更多是“二元综合”或“二元合一”。

——摘编自王伟进陆杰华《政社互动: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整体或者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6-06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命题                                   解读
多因素的互动耦合引发成功改革若没有较强主体力量,难以确保政策的连贯性;较好的初始条件与较大的创新力度间有显著的替代关系;较复杂的外部环境并不会造成显著阻碍,反而能成为变革的驱动力;“创新力度”作为辅助条件,其大小并不必然导致改革的成败。要与其他条件协调才能生效。
强主体的改革容易成功在封建集权制国家,皇权至高无上,人治色彩浓厚,帝国权力的实际主宰者(不一定是皇帝)对于改革所持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措施、过程要求与创新力度相辅相成一方面,措施过少会导致失败,即未及时变革、配套措施不足,容易失败;另一方面,在弱主体的前提下,措施过多则会加速失败。这意味着成功的改革需要措施数量、主体力量和适度创新相匹配。
改革呈现历史周期率,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一般来说,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所以改革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均处于王朝的前期,初期的改革更能发挥基础优势,或者及时逆转劣势。
核心条件的缺失致使改革失败失败改革的分析有四个核心条件(较差的初始条件、较弱主体力量、较少变革措施、较低执行要求)

——摘编自徐国冲潘玲珑《改革是怎样炼成的?基于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定性比较分析》

上表是学者对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考察后提出的命题及解读,根据材料,提取一个关于变法和改革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述充分,史实准确)
2024-06-0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命题解读
多因素的互动耦合引发成功改革若没有较强主体力量难以确保政策的连贯性;较好的初始条件与较大的创新力度间有显著的替代关系;较复杂的外部环境并不会造成显著阻碍,反而能成为变革的驱动力;“创新力度”作为辅助条件,其大小并不必然导致改革的成败,要与其他条件协调才能生效
强主体的改革容易成功在封建集权制国家,皇权至高无上,人治色彩浓厚,帝国权力的实际主宰者(不一定是皇帝)对于改革所持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措施、过程要求与创新力度相辅相成一方面,措施过少会导致失败,即未及时变革、配套措施不足容易失败;另一方面,在弱主体的前提下,措施过多则会加速失败。这意味着成功的改革需要措施数量、主体力量和适度创新相匹配
改革呈现历史周期律,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一般来说,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所以改革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均处于王朝的前期,初期的改革更能发挥基础优势,或者及时逆转劣势
核心条件的缺失致使改革失败失败改革的分析有四个核心条件(较差的初始条件、较弱主体力量、较少变革措施、较低执行要求)

——摘编自徐国冲、潘玲珑《改革是怎样炼成的?——基于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定性比较分析》

上表是学者对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考察后提出的命题及解读,根据材料,提取一个关于变法和改革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述充分,史实准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其构成要素都包括人、时间和空间,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

以下为世界近现代史上的若干关键词:

新航路开辟、光荣革命、启蒙运动、《独立宣言》、俄国农奴制改革、工业革命、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制度、世界市场、《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第一次世界大战、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两极格局、世界贸易组织
根据时空的联系,从材料中任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关键词,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内容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前后关联,史论结合)
2024-06-0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5 .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是时代变迁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服饰的记载(部分)

出处内容
《礼记·深衣篇》(西汉)上衣用布四幅,表明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意味着公正;背缝垂直,体现出诚直。
《太平广记》(唐)玄宗女寿阳公主嫁后宫诸王皆服胡服。
《宋史·舆服志》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

——摘编自张玲《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符号内涵及制度规范》等

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4-06-0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是中央电视台为弘扬茶文化制作的一部纪录片。下表为部分集数简介。

集数简介
1《土地和手掌的温度》:无论是远在云南古茶园(注: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境内。据考证,这里种茶有近2000年的历史)的普洱,还是在遥远北方的北京茶馆里的龙井,都是我们中国茶文化的演绎
2《路的尽头》:广袤的大地,不同的族群,中国人的生活因茶而交融在一起
3《烧水煮茶的事》:一千多年来,东方人在一碗茶汤中感悟着生命的真谛。唐朝人煎茶喝;宋朝人创造了点注的喝法;而日本人在对茶道传统的恪守中熏陶着本民族的心灵
4《他乡故乡》:不论种族,不论国家,茶将人类完美相连。奶茶最初由印度移民带到马来西亚,中国祁门红茶一经问世便征服了西方人的味蕾
5《时间为茶而停下》:世界上人均喝茶最多的国家既不是中国也不是印度,而是英国。然而英国原本不产茶叶,为了茶叶,他们不惜付出金钱、冒险甚至战争等巨大的代价
根据表中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6-0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皖北私立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文化史是20世纪70—8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一种新历史学理论和方法,借助了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宏大叙事”转向注重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等微观历史的研究,其著作注重雅俗共赏。新文化史研究注重文化的作用,甚至倒转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位置,改变了过去文化从属于社会和经济的理解,认为文化可以决定政治和经济;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和视域研究历史,强调文化的独立,认为“文化不仅不再依附于社会和经济,同时它还具有能动性,即反过来塑造和生产着社会和经济。这就是说,社会和经济等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实体也是被文化所创造,并在文化的实践中被不断地再生产”。

——摘编自梁景和、黄巍《西方新文化史述略》

结合材料和世界史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说明:可以就材料观点的一个或多个方面进行论述;也可以对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4-06-0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临考预测押题密卷历史B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很久以来史学家们更相信“黑暗的”中世纪具有革新的能力,显示的是一种新的因素,而不是像5世纪或6世纪时那样非常遥远的过去的继续。如中世纪意大利的各城市从10世纪起,在欧洲与拜占庭和各伊斯兰教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发挥着根本的作用。弗兰德勒的城市根特、布鲁日和伊普尔的主要活动是生产毛毯,这些城市都没有任何传统的影响。在意大利,城市很快购买到新土地,奋起反抗庄园主和城堡主的权力,把他们对农民的控制化为乌有。后来(14世纪)更为特定的市民文化在意大利出现,有两类文学作品,一是商人的“回忆录”,一是“交易手册”。

——摘编自【法】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史学界有“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的提法,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说明。
2024-06-0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金榜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价值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文化传统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得到升华与蜕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永不称霸的宣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提出,都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和平价值的坚定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从文明比较的视野来看,尤其与西方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更加凸显。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大肆向外扩张,在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大规模殖民侵略活动,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摘编自魏孝稷《在比较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的整体或者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31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东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9章大西洋世界的革命和民族国家
人民主权和政治动荡
启蒙思想和革命理念
美国革命
法国革命
拿破仑的统治
革命的影响
海地革命
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
新思潮: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
检验革命理念的局限性:奴隶制
检验革命理念的局限性:女性权利
欧洲民族国家统一
民族与民族主义
民族共同体的出现
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

——摘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乔格勒《新全球史》

从材料部分或整体信息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5-30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皖北私立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