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早期的航海家,曾记述印第安人种植玉米的情景。春天,他们砍去树木,松平土地,每隔三英尺挖一穴,把玉米籽粒放在穴里。当成千上万条的青鱼和鲱鱼游到河溪上游产卵的时候,印第安人捕鱼肥田。他们曾比较用鱼肥田比未放鱼的玉米,其产量要高出三倍多。

——摘自佟屏亚《印第安人的贡献》

史料二   在墨西哥普埃布拉州巨猫洞最低层发掘出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7000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蝙蝠洞发掘出的王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600年;在秘鲁中部墓穴中发掘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000年。这就把玉米的最早被驯化的地区缩小到从英国南部经墨西哥直至秘鲁、智利沿安第斯山的狭长地区。

——摘自汤丽清《种子漫谈》

史料三   在印第安人的心目中,玉米是一种庄严的形象,人们崇敬地把玉米植株和果穗的图象绘画在庙宇上,塑造在神像上,编织在衣物上,镶嵌在陶器上。很多印第安部落都以玉米命名、称为“玉米族”或“青玉米族”,并以此尊称自己的酋长。

——摘自汤丽清《种子漫谈》

材料二   法国人最早种植玉米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公元十五世纪。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不太久的时候,美洲印第安人选择培育的玉米就引进到欧洲。法国驻葡萄牙的一位外交官员把玉米做为珍品奉献给法王路易十六,受到王后的赞赏。玉米以它那翡翠碧绿的茎叶、璀灿绚丽的顶花和硕大丰满的果穗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最初被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在皇宫贵族的庭院里。公元十六世纪中期,欧洲各地遇到亘古未有的连年饥荒,玉米良好的食用价值立即被人们发现,并迅速在法国,也在欧洲很多地方作为粮食作物广泛传播开来。

——摘自张岳华《玉米史话》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玉米种植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分别作出对相关史实的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玉米传入法国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2-21更新 | 23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十校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之前,魏吴两国均有各自的官修史书记载。所以陈寿《三国志》的“魏书”部分,便借鉴了王沈的《魏书》,只不过该书是曹魏官修,所以自然要站在曹魏的角度来立论,凸显本朝的圣明与繁荣,压低吴蜀二国。再且王沈又是司马家族的势力,自然又要为司马氏说话,而陈寿却在很多地方参考或直接摘录其原文。由此可知(     
A.官修史书因受到政治影响普遍缺乏公信力
B.历史研究应尽量避免从正史中选取史料
C.史书的客观性基于史家掌握史料的丰富性
D.史书之间的承袭可能会造成记述的失真
3 . 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们为寻求宗教自由而远涉重洋来到北美新大陆,他们“以履行上帝的天职为幸福,以赚钱创业为神圣,以奢侈浪费为可耻”。这一史料可佐证(     
A.新航路开辟的宗教背景B.宗教改革运动在北美的扩展
C.美利坚文化的历史渊源D.北美独立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2023-06-2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康有为在其回忆录中记述了“公车上书”之事,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但据当代史学家考证,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根本没有去送。这说明(       
A.回忆录的使用需与其他史料互证B.一手史料不能真实反映历史事实
C.时代环境影响对历史事件的评判D.当代史学家的史学研究更为客观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代劳动教育思想
春秋管仲:劳教定而国富
敬姜: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渎则忘善,忘善则愚心生
战国吴虑:教人耕者,其功多
魏晋陶渊明: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矣冀!儋石不健,饥寒交至
明代吕坤:一年不务农桑,一年忍饥受冻
朱伯庐:黎明即起,洒扫反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明末清初张晨祥: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治生者
清代汪辉祖:欲望子弟大成,当先令其习劳

——摘编自王秀杰等《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与价值创生进路》

材料二   一战期间,14万中国劳工“以工代兵”奔赴欧战。《达东评论》的一篇文章称赞说:“毫无疑问,华工赴欧援战将对世界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许将成为这次欧洲大战史上最重要的一方面。”1917~1918年间,《华工杂志》等报刊大量报道了德奥罢工风潮、法国铁路和纺织工人罢工运动、日本罢工风潮、俄国工人罢工运动以及伦敦纺织工人罢工运动等。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有200多万。1914~1919年,工人举行的全国性罢工有108次。陶希圣在谈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一些运动的影响时说:“各种社会思想和政治学说在学生大众中如风起云涌,并行不悖……社会问题的主流的劳工问题亦渐从知识分子的空想转入社会的实际生活……他们与劳工为伍”。正是通过这一代人,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了中国社会思想。此后,“劳工神圣”逐渐取代“德先生”与“赛先生”,成为最响亮的口号,这让人似乎感觉在“吾人最后之觉悟”意犹未尽时,突然被另一个新号角打断,然而审慎地考察就会发现,历史的潜流已在悄然涌动,只是在等待时机而已。

——摘编自熊秋良《五四知识分子对“劳工神圣”的认知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劳动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关注劳工问题的背景,并简析其意义。
2024-04-2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程序越来越复杂,科学活动愈加需要正规训练,因而到19世纪末时,科学家成为全职的专业人员。进入20世纪后,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机构被合并到大学系统,他们在大学、科学和军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盟;民间和(企业)法人的研究与发展,结合成为有同样观念的知识生产机构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曾经在大学内部盛行的规范和价值。到19世纪下半期,交通的便利增进了个人间的接触,科学期刊与学会会议使一切研究者随时都可以得知新的成果。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上半期,欧洲各国学术活动各自为政的现象已不复存在,科学再度国际化。

——摘编自韩彩英《论19世纪西方现代科学文化及科技文明的形成》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美国逐渐形成以国家目标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导向的“大科学”与以自由探索为导向的“小科学”协调发展的国家科研体系。英、法、德等科技强国充分发挥科学传统浓厚和基础研究扎实健全的优势,不断调整、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同时,这些科技强国积极推动科学和技术深度交叉融合,强化竞争优势。如美国圣地亚哥、波士顿以及旧金山湾区是生物技术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德国斯图加特汽车产业集群聚集了奔驰、保时捷等著名汽车制造商以及世界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博世集团。

——摘编自白春礼《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科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结束后西方科学研究出现的新趋势,并简析其影响。
2024-04-2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加尔文原是路德派信徒,后来提出“先定论”,认为上帝所创的万民中有“选民”与“弃民”之分。若万事如意,生财有道,必为“选民”,注定可升天堂;若百无一通,破产倒运,必为“弃民”,应该忍受压迫和剥削。“先定论”(     
A.推动新教伦理的兴起与广泛认同B.表明欧洲社会流行理性主义
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诉求D.导致新教各派之间矛盾尖锐
2024-03-27更新 | 449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先秦时期的生产工具——钱、刀,在失去实用工具功能之时,通过铭铸“匕”“化”“釿”“刀”等价值单位,标明所代表的交换价值——面值,完成了第一次标准化,成为了最早的金属铸币。据此可知,当时货币(     
A.部分源于生产工具B.逐渐实现统一C.质地已经发生改变D.形成途径多样
2024-02-2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十校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东南亚国家来华朝贡后,北宋回赐的物品价值远高于其朝贡物,此外,还有别赐、特赐和加赐。到了南宋,政府更注重发展民间海外贸易,在朝贡贸易中很少出现别赐、特赐和加赐。这一变化反映出南宋(     
A.海上丝绸之路交通不畅B.商业经济发展水平衰退
C.对外贸易政策趋向务实D.对周边国家影响力减弱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法律原则及内容,连并司法制度等,都是承继自《开皇律》。唐朝的法律形式包括:律、令、格、式、典。“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朝以礼立法,相对于秦商鞅严苛立法,唐朝立法侧重于教化民众,立法相对宽松。同时礼教的精神也处处体现在唐律中,比如:在诉讼中明确禁止以下诉上,审判中减免拷讯等手段。

——摘编自郑显文《唐代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法律规制及其实践价值》

材料二   明太祖提出了“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乱世需用重典”的思想,并沿用了唐宋时期的律令模式,制定了以《唐律》为蓝本的明初律法。《大明令》和《大明律》,分别从国家政令和刑罚律典两个方面对当时的社会关系进行了约束和规范;其中作为国家“政典”的《大明令》更是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了国家的各项基本制度,并成为明代数百年治国的基本章程。

——摘编自《<大明令>与明代的律令体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法律与明朝法律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明令》《大明律》的史学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