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英国、法国和美国革命拥护“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但早期革命的领导人认为选举是一种特权而不是权利,理所应当受到一定资格限制,于是他们将选举权限定给拥有一定资产的白人男性公民。这一现象说明资产阶级革命(     
①实现了人类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②以财产不平等取代出身不平等
③没有触及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④没有体现不同种族之间的平等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3 . 据下表可知,晚清边疆政区改革(     
新疆1883年,建行省,巡抚驻地迪化(今乌鲁木齐),1913年伊犁并入新疆。
台湾1885年分福建台湾府建行省,巡抚驻地台北,1895年,全省割予日本。
东三省1907年,奉天、吉林、黑龙江改行省,设巡抚,分别驻地于奉天府、吉林府、龙江府。
A.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边策略B.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曲折艰难
C.说明了半殖民地秩序的确立D.有效地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的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产生的根源,礼学是儒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礼”是内容,“乐”是形式,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是治国的基本要素,礼乐的这种治国内涵被无数统治者沿袭采用。儒家认为,礼乐因人情而设,有节制性情、提升道德的作用;“礼”的和是“中和”,礼以和为贵,就是在尊重各个阶层权利的基础上,要求人尽自己的义务而达到和谐,这种思想在当代文化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刘丰《儒家礼乐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迪》

材料二   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源甚早,但到唐宋之际,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出现了文化转型期。唐朝统治者对世家大族的压制,客观上使得文化的发展失去了家族的约束和保障,以传统的礼法之学渐渐崩溃,家族文化逐渐解体,文化垄断局面逐渐被打破:个人精神逐渐得到释放,民风渐变。到了宋朝及以后的时期,随着选官制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化逐步渗透到下层民众中。平民文学兴起,白话小说大量涌现,市民文艺广受欢迎。新的平民学者群体也不断壮大,他们到处讲学,儒家思想也呈现出一定的平民精神。

——摘编自蒋晓光《唐文化发展进程与唐宋文化转型的必然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先秦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以来古代文化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采用户籍制度。 在秦国及秦皇朝时期,并不是所有民户都允许单独立户,允许立户的要求:第一,必须不是商人、开客店者及赘婿、后父。第二,立籍的对象必须是土地的拥有者或是官府授田的对象。秦时除有一般的民户户籍外,还有其他不同类别的特殊户籍。民户户籍有两种:“敌秦人”和外来人。除此,还有官吏的“宦籍”,官吏子弟的“弟子籍”,有爵者的爵籍,属于王族的“宗室籍”,属于贾人的“市籍”及其他贱口的户籍等。凡列入“弟子籍”者,既有被任用为官的权利,又有某种免役的特权。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 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 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 988人之多。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悖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共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腐杂徭悉省”,改变了过去“日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及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须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前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

——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爱国将领施琅(16211696年),字尊字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历任总兵、福建水师堤督、右都督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授靖海将军。

康熙二十年七月二十八日,康熙帝采纳了福建总督姚启圣等的建议,任命施琅为右都督充福建水师提督,前往福建,克期统舟师进取澎湖、台湾。康熙二十年十月初六,施琅抵达厦门,日以继夜地整船练兵,督造器械,做征台准备工作。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辰时,施琅统率水师二万余人,东征澎湖,施琅指挥舟师经约八小时的激战,攻克澎湖。澎湖战役之后,台湾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施琅当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开展政治攻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施琅入台后,清廷对如何治理台湾,曾有过踌躇。朝中许多大臣对台湾缺乏认识,竟然要放弃台湾,在此危急时刻,施琅然上了《恭陈台湾弃留之利害疏》,坚决反对放弃台湾。从1683年统一台湾到日本割台时,台湾人口从20万人增加到320万人,台湾从一个蛮烟瘴雨,地坊人稀之乡,变成为以美丽、富饶闻名的宝岛。

——摘滴编自叶昌澄《施琅与统一大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统一台湾的步骤。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琅的历史功绩。
2022-02-2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中国社会的治国理念丰富庞杂,是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的智慧结晶。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阳明心学,古代中国的思想家、政治家为国家治理贡献了自己的治国智慧。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依据时代变迁和社会特点,选取适合自身的治国理念。这些治国理念承袭发展、相互借鉴,极大地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

——摘编自杜俊杰《论古代中国社会的治国理念》

材料二:西方政治思想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承认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为起点,延伸发展并解释人类社会形成和运行的规则。同时,为了解决伴随着社会状态而来的各类日益复杂化的冲突与纠纷,避免人人自危的“丛林状态”,人们谋求以契约的方式出让部分自身的权力来形成公意并以此来组建政府,通过政府来维护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平等与秩序,并处理相应的公共事务,从而使个人在社会状态下获得安全与便利。国家、法律等概念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诞生并发展。随着再进一步的深入,人们就需要探索用何种方式能够长久地维系政府的正常运转以及整个社会状态的稳定与发展等问题。西方政治思想认为,承认并维护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民主制度,与承认和维护个人基本权利的民主化意识形态是最佳的选择。

——摘自孟庆锋《浅析西方政治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比,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不同并分析其成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明确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35中长期目标和2050年远景目标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国家加强职业教育
A.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B.旨在完成国家的工业化
C.适应新时代建设人才的需求D.促进了民众的自我觉醒
10 . 卢梭曾指出,全体公民都有责任按自己的才能和力量来为国效劳,每个公民也应当按照他们的贡献受到提拔和优待。法国1791年宪法中规定:“一切公民,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都得无差别地担任各种职位和职务。”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A.以平等原则指导政治实践B.民众的经济地位提升
C.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D.公民获得平等任职权
2022-02-26更新 | 15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