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2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
材料二:

材料三: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来源:]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材料四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 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 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经济形态?“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指的是这一经济形态的哪一特点?除此之外,这一经济形态还有哪些显著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中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2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4)根据材料四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2016-06-3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广东惠来县一中高一下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我国古代的乡里组织虽然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但真正得以健全和推广,却是在战国时期。《墨子·尚同》中提到的行政系统为天下、国、乡、里。《管子·小匡》中提及齐国的行政系统是国、乡、州、里。规定二千户为一乡,五十户为一里。《周礼·大司徒》中将王国百里之内划作乡,百里之外划作遂。乡内的组织是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一万两千五百户为一乡,二十五户为一里。各国统治者通过乡里组织,将统治延伸到基层的乡村社会。《周礼·里宰》记载里宰的职责有掌握“六畜兵器,治其政令,以岁时合耦于锄,以治稼穑,趋其耕耘”。掌握夫家众寡,成丁口数,以起徭役,以课贡赋。“掌其戒治”,宣读邦法,负责地方诉讼讯问。同时定期把地方百姓的行为汇总上报,惩恶扬善。乡里组织作为一种基层行政管理制度在战国时期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顾旭娥《战国时代乡里制度的渊源及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乡里组织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乡里组织的功能及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俸禄制伴随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起来。秦代是第一个全面实行俸禄制的大一统王朝,但秦代工资差别相当大,“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西汉俸禄制主要袭自秦代,高级官员与低级官员之间的待遇过于悬殊,大多数汉代官员的收入不高,导致汉代官员腐败。汉宣帝接纳张敞、萧望主张,提高低级官员的薪俸水平,这次“增禄养廉”的改革是比较成功的。王莽篡汉之初,进行高薪养廉改革,初衷虽好,但靠增发货币,反而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官员收入每况愈下,贪污腐败不可避免地加剧起来。东汉王朝受战乱和灾荒影响,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减百官俸”,推行薄俸制。汉桓帝时因对武陵蛮的战争,一度停发百官俸禄,清廉官员大都陷入穷困之中。历史证明,薄俸甚至无俸,对王朝来说总是占小便宜吃大亏之举。实行俸禄制度,从短期看,因为兴革之举会导致官民一时不便,但从长远看,对国家是有好处的,因为这一改革从制度上堵住了百官肆无忌惮地抢夺民众财产的渠道,百姓负担实际上是大为减轻了。
——摘编自张宏杰《顽疾——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1)根据材料,概括影响秦汉时期俸禄改革的因素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俸禄改革的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35年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或者汕头运进来。”到20世纪20年代,“栽种马铃薯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并且获利颇佳”。
材料三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大机坊备有布机30部,年产量1 000匹;小机坊也备有数部,年产量500匹。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到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以上材料均选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近代福州周边农村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近代福州周边农村的变化。
2015-11-1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广东省东莞市实验中学高一下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5 . 15世纪前半期,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开创了震惊世界的大航海伟业。然而令人叹息的是,明宣宗的一纸命令竟然令其戛然而止,而其后的西欧各国却争相开辟新航路,走到了世界的前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非凡的远航探险在1433年却由于皇帝的命令而突然停止。……倘若在欧洲,这种停止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皇帝的确能发布一道道对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欧洲绝无这样的皇帝……西北欧的商人也与中国的商人完全不同……(他们的)这种权力和声望保证了任何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的法令是不可能实施的……欧洲对外国产品有真实的需要和强烈的需求,而中国完全不是如此。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第21章
材料二   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辈悉健有力,不肯缚手困穷,于是所在连接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综于外者,既触纲不敢归,又连接外夷,乡导以入。
——(明)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
材料三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明清时期,总数超过1.5亿件的中国瓷器漂洋过海到西方。
——(美)杜朴、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
材料四明政府于1568年部分开放了海禁。1599年恢复广州、宁波二市舶司,正式开放了海禁,但随着明王朝的灭亡便戛然而止了。清初厉行海禁,统一台湾后,康熙帝一度弛禁,设立四个港口为通商口岸,但20年后,又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帝开始,只许广州一地通商。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中国商人的低下地位是什么政策导致的?中国为什么对外国产品没有强烈的需求?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的海禁政策带来的严重后果。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瓷器外销黄金时期的特点。根据材料四分析中国瓷器外销繁荣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对当今我国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

6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絍,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卷八上

材料二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窑址更是遍及全省各地。唐五代时期,浙江青瓷空前繁荣,越窑生产的精品被称为“秘色瓷”,被诗人誉为“千峰翠色”“捩翠融青”“嫩荷涵露”“古镜破苔”,其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越窑日趋衰落,龙泉窑成为“民窑之巨擘”。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更成为当今世界热门藏品。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三“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算缗”“告缗”。“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代晁错

材料四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特征?简述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

(3)材料三反映了汉代对“贾人”实行什么政策?晁错的理由是什么?

(4)依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依据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依赖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家庭供养是农村养老的主体。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公德深得人心,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有“举孝廉”官职。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位,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等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的互助。
材料二: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历史性变化。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调生活到“农工商”全面发展“走出国门”。30年来,中国农民经历了几千年来发展变化最快的“改革开放”洗礼,生存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现在已有超过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活跃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农民的角色定位历史性的变化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材料三:二次大战后,西欧各国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纷纷建立起“福利国家”。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社会保障,对年老、患病、失业者提供补助。这是社会保障的最基本内容。二是社会救济,对贫困者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三是社会工作,对教育等社会事业提供支持,居民得到这三方面的保障,或如一些人所说,得到“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基本上解除了对温饱问题的担忧,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的取得是同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生产发展、物资丰富分不开的。

——徐天新、梁志明主编《世界通史》


请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材料一,概括我国传统社会养老的特点?指出形成这些特点的经济和思想基础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30年来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了那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国农村的养老带来哪些挑战?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西方“福利国家”形成的条件有哪些?通过以上材料,你认为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应如何解决人民的养老问题?
2011-06-24更新 | 10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广东省六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造纸和印刷业、船舶业、机器制造业及采矿业等几个行业部门。
【材料三】1914年到1919年间,民间机器工业有了重大发展,企业数字成倍增长,尤以纺织、面粉、电气、烟草发展显著。……纱锭由1914年的502700枚增至1919年的851032枚;织布机由1914年的2300台增至1919年2650台,1920年达到4310台。……面粉业从1914年至1919年新增64家,1919年达到实有企业99家。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在区域分布和行业结构上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环境及社会角度分析近代民族工业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3)1914-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它给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带来什么影响?
2010-07-23更新 | 8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广东东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