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翻译活动是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8—10世纪,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波澜壮阔、史无前例,极大地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繁荣。

下表是这次翻译运动的部分情况:

领域翻译家代表作
哲学侯奈因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物理学》
文学海什雅里依据波斯、埃及、印度和中国等国的故事,整理出《一千零一夜》
历史马苏第编年史《中书》
数学法萨利将印度的数字及数字体系译成阿拉伯文
医学拉齐斯《医学集成》(集当时古希腊、印度和中东的全部医药知识)

——摘编自丁瑞忠《试论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

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开始筹建京师同文馆译书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等机构从事大规模翻译活动。徐寿1868年在江南制造总局主持译书工作,前后译书17部约280万余字,所印书籍涉及经济、军事、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甲午战争之后,翻译活动迎来新的高潮,逐步走向民间。形成了近代晚期断兴的翻译群体。他们都怀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有海外留学或驻外经历,对两方政治、经济、法律等有深入的了解、例如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标准,确立了翻译作品的真实性、严谨性和可读性、他在所译作品中都有序言,介绍翻译本书的目的,同时对书中旨意进行阐述。

——摘编自史日丽《近代翻译活动的时代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翻译活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一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编户齐民”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人户要迁移户籍,须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户籍遗失要被罚为官家奴仆。赋税与徭役的征收及社会控制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发达的户籍制度来支持。

材料二   唐代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还必须接受一道叫做“团貌”的程序,即居民登记户籍时,验查户籍上所有人的年貌,以防止有人虚报年龄或假冒残疾来逃避赋役,因此,户籍档案通常记录了人户的体貌特征,如肤色、身高、面部有何特点。户籍登记,每三年举行一次。国家要按照户籍上的丁口向每个家庭授田,商人的授田数量是平民的一半。获得了国家授田的百姓,需要为国家纳税和服役。农民也因此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自由迁徙。唐代户籍包括“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贱民主要包括给官府服役的官贱民和依附于门阀世族的私贱民。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钩《户口簿上的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和唐代户籍制度的相同之处,并指出唐代户籍制度相比汉代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唐户籍制度。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率兵南伐,无功而返。大臣高闾上表说:“蓄力以待敌衅,布德以怀远人,使中国清穆,化被遐裔。淮南之镇,自效可期;天安之捷,指辰不远。”高闾建议孝文帝封禅,孝文帝认为没有完成南北统一,是不适合封禅的。高闾说:“汉之名臣,皆不以江南为中国。且三代之境,亦不能远。”孝文帝说:“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此非近中国乎?”

——魏收《魏书》

材料二   契丹曾是游牧民族,但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始,就将俘获和投降的汉族及其他部族的人口迁至国内建城安置,从事农耕。在农耕区内不仅保持中原制度,有的连州县名称都仍用原地的……对契丹人、女真人(的)政权来说……这不仅使它们有了一个稳定的后方基地,而且取得了统治农业民族的经验。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三   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比较材料一中孝文帝和高闾关于“中国”观念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其相关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并分析该政治制度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从魏晋至元代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国观”的变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仪式,进入阶级社会后改造成体现等级秩序的行为规范。西周初,实行礼制,礼成为国家运转的大法。按照儒家思想,刑事法律规范的规定必须以道德规范为基础,并按照伦理道德原则来评价立法、司法和执法的优劣。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者以经义注释和施用法律之后,儒法会通合流加速,礼与法的关系形成“本”与“用”的关系。所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礼有治国、理家、律己的功能,礼刑结合、儒法会通,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治久安、国家治理的关键。

——摘编自冯玉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资产阶级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规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法律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的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正公开,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从普通民众中产生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汉代“礼”的功能的变化,并简析汉代礼法关系变化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西方法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5 . 反腐倡廉,提高政府官员的行政能力和效率,是古今中外政治史的一个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依照传统理论,从政之道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品性,一个从政者应该是一个有德行、有责任心的人,这样的人居于官位,一方面能保证更大程度地发挥权力的正面效能,防止权力异化,另一方面,在“上行下效”的原理下,好的官德会形成良好的官风,好的官风又会带动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如果民众都能自觉效法官员的道德行为,天下之治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儒家一贯秉持“有治人,无治法”的观点,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这一观点为后代执政者所普遍接受。

                              ——孙季萍   冯勇《中国传统官僚政治中的权力制约机制》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

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 自1938年8月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在1943年2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边区政府对王震等22名克己奉公,功绩卓著的干部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毛泽东逐一为每份奖状题字,使受奖者感到莫大的光荣。同一次会议上,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

                                   ——《建党85周年特稿:五个案例见证党的反腐之路》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廉政措施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弘治帝时,朝廷批准了兵部发起的在全国实行保甲制的建议,但未见地方认真执行。王守仁在镇压江西南部农民起义之后,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山中贼”是对农民起义军的蔑称,“心中贼”指农民心中犯上作乱的思想。为此,他开始探寻控制基层农民行为与思想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十家牌法”,即每十家为一牌,牌上写明同牌十户户主姓名、籍贯、各户主要人员及职业。每家轮流值日,值日一家每天到同牌家中检查人口出入动静,家里多了何人,从何地来,来做何事,少了何人,去向如何,——记录并交乡官,如果一牌之中隐瞒事实,出现事故,则十家同罪。

——摘编自王金洪等《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体系探析》

材料二   村名委员会的形成和发展历程(部分)

阶段概况
初创:1980年村民委员会诞生到1982年8 月中共中央36号文件颁布之前村委会的诞生多是“自发”的,名称不统一,组织机构不健全,村规民约不够完善
试点:从1982年中共中央36号文件颁布到1982年宪法颁布村委会的性质,职能、地位、特点.作用已基本明确,人们的认识也趋于一致,组织机构逐步健全
普遍建立:1982年宪法颁布到1984 年年底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在全国开始组建村民委员会,将此前对村级的行政管理,改为村民自治
整顿完善:从1984年年底至1988年1987年,《村委会组织法》正式通过

——摘编自李金台《乡村干部培训教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家牌法”的主要内容及创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我国农村基层自治制度建立与完善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代与新中国基层自治的本质区别。
2023-12-0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十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君主专制时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   唐朝建立了另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虽然谏官以皇帝为监察对象,把皇帝当作国家的最高官吏,对传统的监察——“以法治吏”,不失为一项重大突破。谏官,职能为对君主言行和违失进行直言规谏,规劝其改正错误……谏官系统这一面独特的“监察镜”,及时纠正了不少决策上的失误,避免害民乖谬之政,防患于未然。它虽然仍受到皇帝、谏官双方政风的制约而难免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其监察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至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划归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

——摘编自饶文波《廉洁文化之旅之中国古代的廉政制度》

材料四   权力应当是居于制度、法律之下的,权力应当是相对被动和受控制的。遗憾的是,中国传统的人治政治,造成权力无限、为所欲为的后果。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方面政治制度与法制十分发达,一方面却是贪污腐败盛行的矛盾现象的总根源。王亚南先生甚至认为,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

——摘编自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御史大夫的地位与职能。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的监察制度相对于秦汉有何突破。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发展到顶峰的清代监察制度为何不能肃清官员贪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提倡全民同利、有财相分、有利相交的平等公正观。他主张“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在社会关系上,应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免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强调,正义在于公利,为天下兴利除害,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对策。追求公共利益,就要反对自私自利的思想与行为。墨子把“国家百姓之利”作为义与不义的尺度,义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它的终极目标在于惠民,这正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墨子主张尚贤、尚同,消除歧视,君主平等用人,人民平等参与政治。

--摘编自何芳《墨子“民本”平等思想的现代审思》

材料二  谭嗣同的社会教化观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观点,确立了社会生活实践的基本要求。政治方面谭嗣同反对“势”(君主的威势),要求消除“众生业力”,提倡“自主之民”,以期达到西方的平权;他提倡君民地位平等、世界(各国)“互通”、中西贸易要讲“均”,从根本上还是要自强兴国,以真正达到和西方各国的平等;他还强调“君民犹本之于末”、人无“等差”“分殊”、男女天生“无异”,最后落脚于伦理立法,以构建新的伦理关系;他肯定孔子“有教无类”、主张不以科举内容“差高下”,终极目标是以“感化”取代传统“教化”。

——摘编自董平平《谭嗣同平等思想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简评其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平等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材料二:今介甫(编者注:王安石,号半山)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2020-04-01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0届高三3月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高祖时,多用关陇贵族辅政。太宗大量拔摧山东豪杰和江南士人,与关陇集团兼用。太宗曾对房玄龄说:“达到治理的根本在于审慎,所以任命官员要以道德和才能为标准。”房玄龄、杜如晦并称贞观贤相,即分别出自山东、关陇。马周本为武将常何的门客,因代何言事称旨而被起用,后官至宰相。太宗主张“选无清浊”,重用的山东豪杰多是寒门普通地主,如魏征、马周、李绩等。这些人经历了隋末动乱,对于山东的政治形势和社会比较了解,重用他们有利于迅速稳定山东局势。太宗对山东“郡姓高门”采取压抑政策,修定《氏族志》时,以当代官爵高低为标准,改定氏族等第,从而建立以李氏皇室为首、功臣贵族为核心的新门阀体系。

——摘编自王小甫《隋唐五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选官用人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选官用人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