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唐代科举考试,考生考前常把作品送给达官贵人乃至主考官员,受到赏识的考生更有机会被录取。宋代发展出弥封(糊名)、誊录等办法,欧阳修称之为“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这表明宋朝科举(     
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B.录取难度逐渐变大
C.杜绝了科场舞弊现象D.选才更加公平公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北魏初期,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代政府征收赋役。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接受建议,“革旧从新,为里党之法”,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赋役。这一制度的实施(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瓦解了地主庄园经济
C.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D.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西周时期,周王和诸侯、卿士之间实行定期的会盟朝聘之礼。据《春秋》记载,春秋时期由诸侯主持的会盟就有22次之多,而诸侯之间的朝聘更是频繁。会盟朝聘活动的变迁表明(     
A.礼乐制重在规范人伦秩序B.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
C.传统的政治秩序开始瓦解D.思想变革影响政治形势
4 . 在先秦时期,“中国”一词用于指称周朝的施政范围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夏各政权,用于区分不同的人群以及华夏政权。春秋时期,秦、楚不在“中国”之内,而战国时期,秦、楚、吴、越则逐渐被囊括在“中国”的范畴中。这种现象说明先秦时期(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B.中央集权体制已经确立
C.已出现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D.华夷观念开始受到冲击
5 . 《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主要的来源有:其一,波斯和印度;其二,阿拔斯王朝的伊拉克;其三,马木鲁克王朝的埃及。同时,多处涉及“中国元素”,如《阿拉丁神灯》故事发生在中国都城,主人公阿拉丁是一位中国人。这反映出《一千零一夜》
A.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B.强化故事的异域风情
C.体现多元文化的融合D.广泛影响了各地文学
6 . 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规定:“移难民在居住、垦荒、贷款、医疗、选举权方面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据1943年统计,边区5年扩大耕地面积240万亩,其中200万亩是移民开荒增加的。该政策的实施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B.突破了国民政府的军事封锁
C.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D.有利于开发边区与支持抗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立宪运动和辛亥革命本来是以建立民主制度为目标的,但因为广大民主没有觉醒,民主制度缺乏社会根基,少数人的革命只是改换了政权的名号,民主制度之实,杳不可得。用陈独秀的说法,“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当时中国的先觉分子认识到,徒有共和国的名号是没有用的。要使中国真正从专制、落后、腐败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走上民主、富强之路,必须使中国国民之大多数,清除其头脑中的专制主义余毒,树立民主共和的理想,从而为民主共和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左玉河《五四那批人》


根据材料,从整体或局部提炼出一个具体论题,并运用中外近代史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8 . 西周时期,诸侯国既是中央政权控制地方的军事据点,又是宗周行使统治权力的政治派出机构。周公封鲁而命以《诫伯禽》,封康叔于卫而命以《康诰》,封唐叔于唐而命以《唐诰》,为诸侯国确定了各自的政治方针。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原始民主传统依然存在B.地方治理有所加强
C.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缓和D.中央集权趋于完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考古发现,江浙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A.兼容并蓄B.多元一体C.和谐共存D.天人合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学者认为,古希腊没有其他古老文明中常见的、拥有崇高威望的和巨大权力的专职祭司群体,宗教只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不那么起眼的一部分,没有庄严繁复的礼仪,也没有戒律,更没有体系化的教义。该学者意在强调(     
A.城邦中的宗教与政治完全分离B.区域文明的发展路径存在差异
C.人文主义成为古希腊文化主体D.古希腊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