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在著《四书集注》时,采择理学家中与已意相合的论说,加入自己比较通俗浅近的注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朱熹极为重视少年的教育,著《小学集注》,收集《礼记》《曲礼》《列女传》等古籍中有关三纲五常的说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又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直到杂细事宜,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册)

材料二 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刘禹锡《名子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
周怡《勉谕儿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张英《恒产琐言》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材料三 下面图片是当今我国市场上售卖的“仁”字小饰品和街头的“仁”字广告牌。



(1)依据材料一,归纳朱熹推广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理学传播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概括古代家训的主要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意义。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仁”还寄托着现代国人怎样的期盼?
2021-11-1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巴中中学、南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香料的用途广泛,可用来烹饪菜肴、配制药剂、制作香薰。在大部分欧洲人眼中,香料比黄金更加重要,是欧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3世纪以来欧洲进入小冰河期,气温偏低且十分干燥,不适合种植肉桂、丁香和胡椒等作物,因此高度依赖产自印度、中国及东南亚的香料。在传统贸易体制下,香料需要辗转陆路和海路,或横跨中国及欧亚草原,或途经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后进入地中海,最后才能抵达欧洲,耗时极长且运费高昂,一路上香料要在不同商贩手中转手十余次,每次转手都会使价格飙升。阿拉伯人为了维护自己在行业中的垄断地位,还隐瞒各类香料的原产地,以便坐地起价,攫取大量财富。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切断了亚欧之间历史悠久的陆路香料贸易通道。为满足本国对香料的需求,欧洲国家纷纷寻找新的海上航线。

——整理自【美】劳伦斯·贝尔格林《黄金、香料与殖民地-转动人类历史的麦哲伦航海史》

材料二   17世纪的东南亚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香料贸易中心,欧洲国家如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都争相进入东南亚,设立贸易据点,以谋求殖民扩张和商业利益。除了直接同当地商人进行香料交易之外,欧洲国家还在东南亚设立贸易公司,通过垄断贸易和殖民政策,获得了更大的利润和控制权。例如,17世纪20年代荷兰通过血腥屠杀独占班达群岛,垄断了肉豆蔻的生产;17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毁树政策提高香料售价,并获得了丁香贸易垄断权。自此荷兰在世界香料贸易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整理自金祎成《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的香料贸易》

(1)根据材料一,归纳15世纪欧洲国家开辟香料贸易新航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世纪世界香料贸易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料贸易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3 . 观察下列图片,归纳影响近现代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辛亥革命后的中山装

20世纪50年代的列宁装

文革时期的服饰
A.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B.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
C.受社会文化发展影响D.受当时政治氛围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国有企业改革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国营企业国有企业国家出资企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营企业最初的改革是政企合一下的放权让利,试图通过企业基金利润留成等方式扩大财务自主权,以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随即经国务院批准,通过了《关于国营企业试行企业基金的规定》《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营企业利润留成的规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有企业迎来了较大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开始探索并建立了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国家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李保民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三中全会与国企国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国营企业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营企业改革的影响。
2022-08-0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在欧美,民主与法制具有一定的继承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是通过哪些方式实行直接民主的?

材料二   苏格拉底……是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极高名望的人物之一。……苏格拉底在70岁的时候,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和腐化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


(2)据材料二,说明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材料三   第3表: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

第5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8表:凡打断自由人一骨的,处300阿斯的罚金;如被害人为奴隶,处150阿斯的罚金。

第11表:平民和贵族,不得通婚。

——《十二铜表法》


(3)从材料三归纳《十二铜表法》涉及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候的罗马,你(贵族、平民或奴隶)会有什么感想?(任选一种角色分析)

材料四   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一次之议员组成……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合众国的参议院由每州的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参议员的任期为六年,每名参议员有一票表决权总统……除了弹劾案之外,他有权对于违犯合众国法律者颁赐缓刑和特赦。

——《1787年美国宪法》


(4)据材料四,说明美国民主制如何发展了古希腊的民主制?美国继承了古罗马的什么传统?
(5)苏格拉底如果生活在美国,被法院宣判了死刑,他会死吗?为什么?
(6)通过上述材料和问题涉及的核心思想,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2019-07-2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龙泉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二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为此,梭伦在改革中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D.赋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民有不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欧阳文忠公全集》
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封建国家对小农阶层政策的特点及由此给封建统治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归纳小农阶层的社会地位。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并分析原因和结果。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诗人高适是一个有较强生命意识的人,这不仅表现在他努力追求生命的长度,更表现在他尽力提升生命的质量。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从小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然而家道中衰使他在青年时期生活穷困,虽然身处开元盛世,却沦落到要“求丐取给”的地步。家境贫困带给他的生存压力、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赋予他的外在动力,最终促使了高适生命意识的形成。50岁之前的生活虽然困窘,却怀有兼济天下的使命感,早建功名的紧迫感,亦有怀才不遇的悲凉感,体现了他追求生命存在过程的真实和圆满。后从军入哥舒翰幕,历任淮南节度使、彭蜀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最终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故而《旧唐书》说: “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摘编自赖对对《对高适生命意识探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适生命意识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高适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2024-02-22更新 | 99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主教制度改革是英国宗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中世纪晚期,英国的主教在身份和职能上都具有双重性,他们既是国王的封臣,又是罗马教皇的使节。都铎王朝将主教任命权收归己有,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主教制度改革终止了国王和主教之间的封建关系,使二者的关系变成普通的君臣关系,结束了英国以教会为核心的教权统治体系。由此,主教的个人宗教立场让位于国家的政治现实,主教群体成为至尊王权的捍卫者。此外,主教的职能被限定在宗教领域,并取消了主教一系列宗教特权,英国国王实现了在宗教领域和世俗领域完整的司法审判权。主教制度改革完成了英国宗教国家化,是都铎时期英国国家建构的重要步骤。

——摘编自赵博文《主教制度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时期的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主教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主教制度改革的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1912-1919年,全国共设厂472个,资本额高达9478万元,平均每年设厂59个,几年时间民族工业的资本总额就超过过去的50倍。尤其是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迅猛发展。1895-1919年,全国共有纱厂18家,平均每年设厂1.1家,一战期间共设厂50家,平均每年5.5个,设厂数量为过去十几年的2.8倍;面粉厂由1911年的2家增加到1915年的46家。

——据杨大金《中国工业志》

材料二   1950年,政务院通过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指出:“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经济政策的规定,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鼓励并扶助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企业。”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决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对民族工商业政策的调整,并分别说明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