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82 道试题
1 .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应交流互鉴,共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的使用,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活字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材料二   明末,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传教士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与此同时,他们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主要活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西文化交流带给你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历代君主都很重视上帝、山川之祭祀,而在宗教建设上汉承秦制,刘邦持续了诸秦王的工作。 武帝刘彻在宗教建设方面自觉性更强。 “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而汉武帝封禅所需的相关礼仪都记载在六经中,当时“唯有儒者熟习六经”,这成为儒家之机运。武帝刘彻时代,国家宗教与儒家结盟已成大势。这一过程中,国家是主动的一方,宗教需求是主要动机,前朝完成的国家统一,国土与行政的统一必须有精神的统一为基础。 而此时,董仲舒将自己对上天、天道的理解与《周易》的诠释完全相合,共同构成中国思想正统。

——摘编自谢遐龄《董仲舒:儒家与国家宗教始结盟》

材料二:明清鼎革之际,中国社会经历了“海徙山移”的历史巨变,士人们开始对传统帝制时代的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其中唐甄(1630—1704)以平等思想激烈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一位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平等问题的思想家。 唐甄从人的自然生理角度论述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追求生存和发展是人天然的权利。 他又提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 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人之生也,无不同也”。 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建立新的君臣关系,批判社会贫富悬殊。在家庭伦理领域,唐甄提出“父母,一也;父之父母,母之父母,亦一也。 男女,一也;男之子,女之子,亦一也”,主张夫妇之间应该“敬且和”。

——摘编自梁靖《唐甄的平等思想及其特色》

材料三:1921 年,人民出版社曾出版15 种“马克思全书”、14 种“列宁全书”等共计59 种书籍,旨在“和海内外同志图谋精神上的团结”。除译介外,以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也纷纷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理论来宣传。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不满足于“只向知识阶级作‘学理’的宣传”,他们对建立更大范围的“联合”抱以期待。 为此,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实践中围绕“劳动”等具体观念,推动建立民众与知识阶层团结一致的阵线。 1919年5月至1920年5月期间,国内各种报纸上登载俄国革命相关的译介文章约在110篇以上,其中态度客观及报以同情的文章达95篇之多。 以《新青年》“俄罗斯研究”栏目为例,虽大多为译作,但内容涉及劳工联合、农业制度、经济政策、教育、妇女解放,文学文艺等众多议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

——摘编自蒋含平、汪娜娜《从“学说”到“思潮”的知识演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917~192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甄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
2024-01-15更新 | 2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主观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地铁建设的酝酿和筹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地铁建设从战备工程回到市内交通运输上,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1号线南段建成试运行,标志着上海的城市交通进入立体化时代。

材料二   上海地铁开工建设到现在30年了,已经形成19条线、772公里、459座车站的大网络,通车线路总里程位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

材料三   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于2023年7月正式开通运营,并与上海地铁11号线实现“双11”交会。苏州、上海这两座位于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实现了轨道交通系统的跨省市互联互通,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上海地铁建设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海地铁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分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 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宗族和国家合一、宗族既是血缘单位,也是政治单位、军事单位和经济单位。在这种宗族社会体制下,只能是世族世官制,国家权力按照宗族地位的高低进行分配,政府职位由各级宗族主即族长世袭担任,权力大小和贵族身份的高低相对应,国家要职只能在具有同等任职资格的几个贵族之间比较选择.官僚只是贵族的附属体,是为贵族和贵族政治服务的。

——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进入春秋时代,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诸侯国之间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各国内部愈演愈烈的宗族倾轧,导致了大批宗族的消亡,宗族统治随之土崩瓦解,新型的官僚政治体制应运而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一家一户的个体经济日益发展并最终脱离了宗族的束缚,由隶属于宗族的家室逐渐变为依附于国家的编户齐民。连绵不断的外部战争和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以及土地分配,工商管理,赋税征收等繁杂的经济事务.都需要国家处理和应付。这种需要既促进了国家机器的迅速发展,也促使了官僚集团的产生。

——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三   秦朝、唐朝中央官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官僚政治产生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指出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央官制,归纳中央官制演变的实质。
2024-01-1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爆发后,由于劳动力短缺,英国政府劝说工人阶级妇女在工厂劳动。为高工资和爱国主义所吸引,妇女涌向了这些新的、以前由男人从事的工作。妇女作为非熟练工人参与军火生产,有效地保证了军火供应。1917年俄国纪念国际妇女节直接引发的二月革命导致沙皇的下台,后来的十月革命又催生了布尔什维克政权。英政府生怕战后普选权运动风声再起,危及政权,于是1918年英国下议院一反四年前的态度,通过了《人民代表法案》,给予30岁以上、拥有财产的妇女投票权。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资料》

材料二   美国参战以后,妇女占劳动大军的比例从1940年的25%增加到19447月的35%,1945年已高达38%。19411945年就业的美国妇女年龄普遍比以前就业的女性大,且多为已婚妇女。而这种情况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战时美国服役的女兵达35万之多,有很多妇女还在海外服役,足迹遍及欧、非以及太平洋战场,以她们的出色表现向世人显示了美国女兵的风采。黑人妇女成为“双重受益者”,做女佣的黑人妇女的数字从72%下降到48%,在工厂劳动的黑人妇女的比例却增长到几乎19%。1964年《民权法案》第七条生效,性别歧视被视为非法;1972年,国会通过“全国妇女组织”提出的《全国妇女组织人权法案》;《平等工资法》也延伸到各行各业,并有35个州通过了“平等权利法案”。

——摘编自周良君《试析二战期间的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后英国妇女获得投票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妇女就业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百年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新编》总论

材料二: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然而,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发展资本主义走向富强;封建主义也设置重重障碍,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挤压的夹缝中奋力拼搏。辛亥革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创造出不少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材料三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中华民族为“近代化”进行了哪些努力(重大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一化三改造”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024-01-1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依托乡里组织展开和进行。由一群少拿或不拿官俸的乡里民众来担任各种职务。乡里组织作为法定基层组织,拥有国家赋予的控制基层社会的权力,与世世代代聚族而居的血缘群体不同,乡里组织是政府强制在基层社会推行的,以地缘为特征构建的法定行政区划,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们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乡里组织。在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士绅阶层”,成为基层社会的治理力量,士绅阶层包括士族和乡绅。他们拥有柔性权力与威望,依靠这种影响力而成为治理者,治理着当地的社会。而治理中所依据的礼法,除了国家制定的明文律法和制度之外,士绅们可以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及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

——摘编自薛凤伟《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策略及目标探析》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逐渐形成了域乡分立的两种基层治理体制。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建立了居民委员会,建构了以居委会为基础的“街道—居委会”城市基层组织和治理制度。在农村,逐渐建立了“政经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每一个农民都被纳入公社组织和体制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宜山、罗城等地的村民群众自主探索,率先创造了村民自治制度,国家在城市普遍推行居民自治。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在基层治理制度建设中积极推动城乡基层基本治理制度的一体化。同时开展了城中村改造、特色小镇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等一系列新型城镇化行动,进而生成了城中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不同于传统城乡社会的特殊社会样态。

——卢福营,沈费伟《中国基层治理的空间格局:历史演变与影响维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层管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代开始,封建王朝就着手建立强大且权威的监察机关,以作为自上而下控制臣属的工具。监察系统脱离行政系统,始于魏晋之时,此后历代承袭未改。直至明清,构筑形成了纵横交错、体制严密的监察网络。垂直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得监察官员在行使监察职权的过程中,不仅具备极高的权威性,同时也优化了监察体制的行政效能。古代监察法律赋予了监察系统广泛的权力,从立法、司法、行政到财政、人事任免、军事防务以及思想教育领域,几近无所不包。御史谏官就可以法律为参照系,对各个领域的官僚群体进行排查梳理。作为”察举非法,纠黜昏庸,的治官之官,其选用条件除了忠诚皇帝以外,还应廉洁奉公、无阿私者,具备良好的法律储备和文化素养,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较强的工作能力。而对于勤恳奉公、举百司紊失的官员,朝廷会极力褒奖:对于玩忽职守、徇私作弊的监察人员,处罚也要重于一般官员。

——摘编自张仲旺阮兴《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现代意义》

材料二   伴随着雅典民主政治的出现,相应的官员监察机制也应运而生。公民大会、陪审法庭、议事会分别负有监督职责。公职官员在任职之前,要对其政治观点、道德高尚程度、年龄等进行审查,若不通过,则不可任职。任满后的公职人员也要接受专业人员对其执政期间的账目进行审查。公职人员并非终身制且一般情况下是不可以连任的。此外,从第一部成文法—德古拉立法,到梭伦建立民主政治开端的宪法,再到古典时代伯里克利颁布的各种法令等,雅典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大量法令构成的法律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是雅典官员监督的重要基石,还是雅典民主政治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石天炜《简析雅典古典时期官员的监督机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为监察公职人员所采取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2023-11-1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周易》提出:“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称:“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的诸子百家以及后来的经史子集各门学问,多为治国安邦的国家安全之学,国家安全始终是统治阶级的基本追求。历代统治者多遵守“划疆自守,不事远图”“尚武而不黩武”的理念,坚持“守内制外”,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唐太宗更是强调“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

——摘编自刘江永《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安全思想与经验教训》

材料二   清末,清廷逐渐注重以科学的经纬度来测绘精确的边界地图,现蒙古、西藏、新疆同中原地区一起被纳入国家安全的施政范围内。清末有识之士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要“筹自强之计,为安危全局一大关键”,并且对危机下的国家安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尝谓中国自南北统一之后,中国之火患,不在内讧,而在外侮。故中国之守备,不在腹地,而在边疆”。于是以洋务派为代表的近代海军建设逐渐发展起来。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论中国传统“国家安全观”的流变与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的国家安全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晚清时期国家推动近代国家安全思想形成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