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45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启蒙时期批判传统伦理的一个重要主题,即以个人主义批判礼教之宗法主义家族伦理。陈独秀倡言“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中国伦理变革,应“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李大钊也将家族制度归为摧折个性的“万恶之源”。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旧伦理束缚和思想观念、建立新型家庭婚姻秩序和伦理秩序,《婚姻法》成为新中国最早颁布的重大法律。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得到大发展,家庭结构与功能逐渐“小型化”:其一指家庭结构、规模逐渐由繁变简、由大变小;其二指家庭职能逐渐由多变少。 由此引起了夫妻、亲子等婚姻家庭伦理关系的重大变化。家庭关系的轴心已由亲子关系转移到夫妻关系,家庭的关注重心开始由长者下沉到年轻人和儿童身上。

——摘编自赵庆杰、王利华《近现代中国社会家庭的伦理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民弱者国弱,民强者国强”,严复、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将国民改造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是故国之强弱贫富治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验证也,必三者既立而后其政法从之。于是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于其智、德、力者存,违于其智、德、力者废。……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1896年严复《原强修订稿》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国家是由国民组成的,国民不新则国不能新。“国也者,积民而成。”因此,新国民应该要有国家思想、国家观念。“国家思想者何?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二曰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三曰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四曰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国民应该认识到国家的重要性,对于个人,对于朝廷,对于外族,对于世界都应该以国家为重。同样,梁启超也把民族主义融入了他的“公德”观中。处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心的中国,非一二英雄可以抵御,只有集合全民族的力量才可以救亡图存。

——周炯《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观刍议》

(1)据材料一,指出严复认为当时中国强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提出此主张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梁启超的“新国民”观与严复的主张有哪些异同?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维新派“改造国民”的方式并归纳其对当时的作用。
2024-01-05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迎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凡贸易,金太贵,而不便小用;米不能久而不便大用;钱近实,而易伪易杂,钞太虚,亦复有泡烂。是以白金之为币,长也。”对于民众来说,白银有保值和储存的便利。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形成……民间海外贸易的自由发展,一个自然的结果就是对明王朝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等级秩序的致命颠覆,开创了自由思索与行事的开放氛围。明中期笔记曾有记载“纳银四十两,即得冠带(借指官吏),称义官”。明某话本中写道“如今人最易动心的无如才,只因人有了两分村钱,便可高堂大厦,美食鲜衣,使婢呼奴,轻车骏马……又有这些趋附小人,见他有钱希图叨贴,都凭他指使,真是个钱神”。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围绕白银流通,当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郭良伦《白银货币化之下的明朝中后期中国与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2023-12-28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丘逢甲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时养成了“平居好学,手不释卷”的学习习惯。1889年殿试中进士,被钦点为工部虞衡司主事,他到署不久, 目睹清政府的腐败,外国列强的野心,即弃官归台从教,主张以新思想新知识课士,迈开了其教育救国的第一步。“抗日护台运动”失败后,他总结归纳出失败的原因是“人民缺乏教育”。内渡后,他主持创办了岭东同文学堂,强调学堂应“造就有用之学”,录取的学生应“以志趣远大者为上”,提倡男女平等,倡办女子学校。在教学中强调“孔子之教为主义”,还开设了格致、外语、化学、生理卫生等科,由于同文学堂学生“多在二十五岁以下者”,故教学应该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凡“所出之题, 皆宜浅而易解者”。在学习中提倡学生应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切莫人云亦云”。

——摘编自赖世极、赖惠玲《论丘逢甲的教育思想》


(1)据材料概括丘逢甲教育救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必然性。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丘逢甲关于教育救国的思想主张。
2023-12-0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依托乡里组织展开和进行。由一群少拿或不拿官俸的乡里民众来担任各种职务。乡里组织作为法定基层组织,拥有国家赋予的控制基层社会的权力。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们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乡里组织。在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士绅阶层”,成为基层社会的治理力量,士绅阶层包括士族和乡绅。他们拥有柔性权力与威望,依靠这种影响力而成为治理者,治理着当地的社会。而治理中所依据的礼法,除了国家制定的明文律法和制度之外,士绅们可以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及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

——摘编自薛凤伟《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策略及目标探析》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逐渐形成了域乡分立的两种基层治理体制。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建立了居民委员会,建构了以居委会为基础的“街道——居委会”城市基层组织和治理制度。在农村,逐渐建立了“政经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每一个农民都被纳入公社组织和体制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宜山、罗城等地的村民群众自主探索,率先创造了村民自治制度,国家在城市普遍推行居民自治。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在基层治理制度建设中积极推动城乡基层基本治理制度的一体化。同时开展了城中村改造、特色小镇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等一系列新型城镇化行动,进而生成了城中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不同于传统城乡社会的特殊社会样态。

——卢福营,沈费伟《中国基层治理的空间格局:历史演变与影响维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基层管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023-11-3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选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带来了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变化:美国、日本对欧洲的中心地位提出了挑战,美日对国际事态的发展开始产生重要影响;国际体系不再仅限于欧洲,一个在地理空间上囊括全球、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为基础、现代民族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性国际体系初步形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对德国的惩罚过于苛刻,同时也难以约束日本等列强的侵略行为;成为世界强国的美国未加入国联,不愿意承担应有的大国责任。同其他几个国际体系相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了最短命的体系。

——据刘建飞《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短命的国际体系》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设立了核心机构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安理会通过决议后联合国便可以对危机实施武力干预而无需经过会员大会的表决。在欧洲,由美英法苏四国对德国领土实行分区占领,进行了比较彻底的非纳粹化运动。在亚洲美国对日本实施了单独占领进行了民主化改造。为了实施对战争罪犯的国际审判,设立了欧洲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联合国将“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作为宗旨,第一次使民族自决成为公认的国际准则。中国努力推动将“非自治领土及托管领土须走向自治与独立”的主张写进联合国宪章。

——摘编自王建朗《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国际体系带来的改变,并分析其“短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国际社会为建立持久和平所做的努力
2024-05-23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选修)(二)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世家地主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瓦解了,门阀地主取代了世家地主的地位。门阀地主有世袭的社会身份和经济上政治上的特权,这是跟世家地主相同的。门阀地主跟后者不同之处,首先是,他们有世代传袭的私有土地,而不是国家的封国、封邑。其次,他们掌握的劳动人手大量是荫附于他们的农民,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部曲,不向国家纳税服役,不是国家户籍上的民户。再次,他们的剥削所得,不是跟国税统一起来的地租,而是跟国税分离的地租。

材料二   这本来是在社会大变乱时候选用人才的一种方法,但很快就成为形成、巩固以至扩大门阀地主拥有特权的工具……。隋唐时期,在政治上出现了跟门阀地主竞争的越来越多的人,因而门阀地主的社会地位逐渐受到削弱,但仍然占有很大势力。

材料三   寺院地主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又一新兴的地主阶层。他们有宏大的寺院,有丰富的寺产,有人数众多的劳动人手。他们不纳税,不服役。寺院中的田地和资产,实际上是他们所私有。寺院中的劳动者,实际上是为他们劳动。他们各立门户,有师徒长期沿袭的财产和佛学传授系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1)据材料一归纳门阀地主与世家地主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维护门阀地主拥有特权的工具”是什么?概括隋唐时期为削弱门阀抬高新贵的选官措施及其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寺院地主兴起对国家发展的消极影响。你认为国家应该如何解决此问题?
2023-11-2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语内阁一词,源于法语,本义是小房间、密室。“光荣革命”前,英国国王经常召集少数重要人物在自己的密室开会,商讨政事,由此形成了内阁制的萌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在少数大臣的参与下召开,权力受到限制的国王逐渐不再出席。18世纪20年代,在当时的多数党领袖、财政大臣沃波尔主持下,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内阁的首脑是首相,成员是各部大臣。首相由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权提名各部大臣及其他高级官员,主持内阁会议,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同时又能通过议会对立法活动施加重要影响,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则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节选自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由于1832年的改革,(英国)全国选民人数从1831年的48.8万人上升到1833年的80.8万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约2%增加到3.3%。

——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

材料三   1832年议会改革是“光荣革命”以来对英国政治制度的一次大改造。……在改革法案中,统治阶层尽可能地满足强大起来的社会阶层的政治要求,通过给予资产阶级和上层中产阶级选举权……此后议会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君主立宪制下内阁对议会负责原则迅速确立。

——摘编自方家、张士昌《迈向大众民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探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光荣革命”前后英国内阁演变的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主要成果。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历程中获取的启示。
2024-05-1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乌铃薯传入欧洲慢慢传开后,除了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各国主要种植在庭院,供观赏和植物学家药学家收藏和研究。18 世纪60年代起,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就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帕门梯耶尔设土豆宴席款待上层人士,劝说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安托瓦内特穿印有或绣有马铃薯花图案的衣服,向陛下推介在衣服纽扣上别新鲜马铃薯花以示高雅、在巴黎郊区种了40 英亩土豆田,成熟后不收,任由饥饿和好奇的人们偷窃、食用、试种。他还研究土豆,于1774年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书中详细深入地分析检测介绍了马铃薯含的丰富营养成分和可以辅助治疗的各种疾病。法国的马铃薯种植和食用有了很大发展。到1815年,法国的年产量飙升到 2100万公石,1840年猛涨到11700万公石。

——摘编自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它在世界上的发展与传播》

材料二   马铃薯传播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铃薯在法国得到推广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马铃薯对世界发展的主要贡献。
2023-11-11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世纪以来的西欧,随着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广,耕地与人口都有较大增长,处处可以遇见渴望到远方碰碰运气的年轻小伙、找钱赚的冒险者。国王或领主授权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权。它们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为中心。某些宗教节日,如礼拜日或圣徒日,也会成为市场日。随着十字军东征,地中海贸易重新开通,威尼斯、热那亚等许多商埠在东征途中发展起来,但绝大多数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据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等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往往于要冲设镇,派遣心腹主持镇务,插手地方政治,从事商业经营。两宋之时,既裁撤旧镇,也建置新镇:盖因诸镇“人烟繁盛”“居民不雷数千家”,镇的主要官员由镇将逐渐变为监镇、巡检等。监镇负总责,巡检管治安,还有专门的监酒、监盐等掌税收。熙宁四年(1071),神宗下诏,“勾画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

——据于云汉《宋代“镇”的废与置》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镇在宋代的变化,并指出其与西欧中世纪城市相比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2024-05-01更新 | 3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选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