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统一后,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公元622年,新罗遣使入唐。唐高祖亲自慰问新罗使者,并派庾文素出使新罗。从此,唐与新罗保持密切来往。公元639年,善德女王开始遣子弟入唐求学,到公元837年,新罗在唐朝国学学习者达216人。这些留学生当中,有不少人著述颇丰,如崔致远有文集三十卷。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新罗王金政明遣使来唐,求得唐礼一部并其他文章。公元788年仿唐科举制公布读书三品出身法,以儒家经典与汉学为主要考试科目,进行国家考试,以录用官吏。其标准是对汉文典籍的通晓程度和汉文的写作能力,以学问的高低和汉文熟练的程度来决定其官职。新罗人虔信佛教,纷纷入唐求法。当时长安诸寺中的新罗人较多。这些人“得法归国”后,“皆为国王之师表,佛门之领袖”。

——摘编自吴葆棠《唐与新罗关系研究》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密切的背景。
(2)据材料,归纳新罗学习大唐文化的主要途径。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文化东传新罗的意义。
2024-05-28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语内阁一词,源于法语,本义是小房间、密室。“光荣革命”前,英国国王经常召集少数重要人物在自己的密室开会,商讨政事,由此形成了内阁制的萌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在少数大臣的参与下召开,权力受到限制的国王逐渐不再出席。18世纪20年代,在当时的多数党领袖、财政大臣沃波尔主持下,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内阁的首脑是首相,成员是各部大臣。首相由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权提名各部大臣及其他高级官员,主持内阁会议,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同时又能通过议会对立法活动施加重要影响,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则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节选自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由于1832年的改革,(英国)全国选民人数从1831年的48.8万人上升到1833年的80.8万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约2%增加到3.3%。

——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

材料三   1832年议会改革是“光荣革命”以来对英国政治制度的一次大改造。……在改革法案中,统治阶层尽可能地满足强大起来的社会阶层的政治要求,通过给予资产阶级和上层中产阶级选举权……此后议会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君主立宪制下内阁对议会负责原则迅速确立。

——摘编自方家、张士昌《迈向大众民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探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光荣革命”前后英国内阁演变的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主要成果。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历程中获取的启示。
2024-05-1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材料二   马克思上中学时,启蒙运动的精神已在学校传播。校长是他的历史老师,也是他家庭的朋友,被称为“康德哲学专家”。毕业时,马克思在一篇作文中写道:要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即完美境地的职业。马克思认为,康德哲学乃是与法国革命相呼应的思想革命。在康德的哲学世界中,一个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使其意志所遵循的准则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面对时代的转形移步与思想的起承转合,马克思借助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试图把社会主义从“乌托邦”的错误起点拯救出来。

——摘编自【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等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经济、阶级、科技等方面原因。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中康德的思想观点,归纳马克思与启蒙思想的关系。请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矢志不渝的思想准则。
2024-04-16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桃源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4 . 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筑长城,意在阻止匈奴南进,减少对新政权的威胁,但不能阻挡住匈奴和汉族之间的交往。王莽采取对少数民族歧视政策时,大臣严尤援引秦始皇筑长城“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进行批评。到了唐代,唐太宗被各部落尊为“天可汗”,还特意修了一条“参天可汗道”,方便往来,加强联系。“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深刻的反映着他的民族观念。

——摘编自田小飞、王延庆《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民族观》

材料二: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据《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概括秦汉至唐朝民族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朝为实现“对边疆地区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的创新措施?归纳元朝的边疆管理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和元朝边疆治理措施的共同作用。
2024-04-0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

——摘编自《后汉书》

材料二   中国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犹于枝叶。

——摘编自《旧唐书》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番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到达),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法令)。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三   (雍正十一年四月乙卯)夷之字样,不过方域之名。夫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并非中外之分别也。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

——摘编自《清世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归纳汉、唐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方式。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则材料在民族关系理念上的发展,并阐述清朝在该理念下维护疆域统一的措施。
2024-01-23更新 | 318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前,传统的社会治理主要依赖官方与民间系统,治理方式上依靠官权和绅权的结合,具有典型的“人治”特色。晚清以来,各种社团逐渐出现,在救济与调解纠纷等基层社会治理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同时,工人、资本家、外国人的出现,既增加了新的治理对象,也加剧了原有治理对象的复杂性。伴随着国民思想的进步与法律意识的觉醒,传统社会的“人治”受到冲击,基层社会治理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材料二   一战前,民间的教会、学校和社会组织,是传统社区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以非国家行为来推动社区治理。一战期间,社区中的学生和教师被组织起来,参加战时生产等工作,许多平民百姓热心于分担战争的重担。1929年之后,社区组织四分五裂缺乏协调,无力维持社会自助,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加强了对社区的救济。二战后英美经济发展经历了20年的“黄金时期”,为国家介入社区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英美国家的社区政策突出表现在对城市贫困区、边缘人群的救济方面,可被视为凯恩斯主义的一部分。国家和区域政府以及私营公司正在接管社区的许多职能。

——摘编自吴晓林《社区里的国家:国家行为的转变与社会传统的底色》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社会治理转型的共同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区治理中国家行为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4-01-1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人数甲于五洲;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材料二   夫计划之确切,组织之严密,技术之专精,会计之优良,以及一切管理之科学化,固为经营工业应备诸条件……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完成以下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外洋”富强的关键所在并归纳作者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作者践行其主张的实践一例。
(2)据材料二、归纳民族工业发展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工业“前途渺茫”的根源。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工业发展与社会条件的关系。
2023-12-2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下表是元明清三代管理西藏、蒙古措施的对照表


元朝明朝清朝
西藏封授僧俗首领;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蒙古设行省重修长城,订立和议;接受册封,恢复贸易。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盟、旗两级管辖,任用蒙古王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至少3例)。
(2)结合所学,填写材料二表格中①处的机构名称。并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两代对蒙藏地区管理的共同特点。
(3)结合以上材料归纳古代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政策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
2024-01-2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宿迁青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统测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963年,宋太祖令判大理寺事窦仪主持立法,数月后,《宋刑统》制定完成,成为反贪倡廉的主要律条,《诫告贪污诏》等多类反贪法律亦相继颁行。宋代中央专门设有御史台和谏院负责监察事务,御史甚至可以“风闻”言事,即使纯属捕风捉影,也不承担诬告责任,算合法监督。宋代还通过官员、儒士等的奏折、上书或社会评议等形式的舆论对官员进行监督与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贪官枉法之行,确立了追求清正廉洁、重义轻利的良好道德取向。由此,宋初“与民休息”的仁政得到顺利贯彻,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张全明《宋代廉政措施的特点与实效》

材料二   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三编《大诰》,将之与《大明律》并行作司法依据,并以大量惩治官民贪赃受贿、侵吞税粮等重刑案例“警省愚顽”。太祖“许境内耆宿人等,遍处乡村市井联名赴京状奏”,亦许民将贪官恶吏“绑缚赴京治罪”。太祖以重典治吏,规定:“赃至六十以上者,枭首示众”;因公乘坐官府的牲口车船,附栽私人物品超过规定重量者,也要处斩。御史余敏等人告发郭桓等贪污税粮,侵吞国库,太祖亲自审问,追回赃粮。《明史·循吏传》称:“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摘编自彭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整顿吏治的主要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朱元璋整顿吏治措施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整顿吏治的意义。
10 .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伟大实践的精神结晶和价值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凝聚和锤炼出的浩然正气,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精神境界、精神风貌、精神力量的总写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实上,正是转移到嘉兴南湖“红船”上召开最后一次会议,中共一大最终完成了全部重要议程,中国共产党才正式宣布成立,中国革命的航船才在新的起点扬帆启航。而“红船”在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涵之后,就成了一个有着特殊寓意和政治意涵的象征性的政治符号。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灵魂。

——高凡夫《“红船精神”提出的考察与认识》

材料二   井冈山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生动体现。历史证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是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政治发展很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农业大国,革命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在共产党的导师著作里没有现成答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中国国情出发,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郭亚丁《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材料三   长征跨越了中国14个省份,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斗,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4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5座位于世界屋价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除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中国工农红军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白云涛《长征精神与长征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并阐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共产党人寻找中国革命道路的困难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找到的中国革命道路是什么道路。
(3)据材料三,归纳红军长征所面临的困难。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