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孟子在人性善的基础上构建其政治理想,他通过“民贵君轻”的价值阐扬、“保民而王”的具体策略以及“与民同乐”的共生情怀,实现了从“仁心”到“仁政”的超越。孟子的仁政思想(     
A.要求君主与百姓都应具有一颗仁爱之心
B.“保民而王”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最终落脚点
C.民贵君轻思想得到所有封建帝王的认可
D.“与民同乐”的情怀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
2023-11-0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王朝在民族地区分别设置管理机构,在中央专门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机构体系。清王朝在东北、西北、西部、西南等民族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民族管理制度,制定了较为符合民族实际的统治政策与措施,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统治者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的沿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清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了全面的管理,这种管理涵盖面覆盖到思想管理、经济管理等,全面渗透到少数民族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材料二

1937331日,党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议》中,批评张国焘“在少数民族问题上以大汉族主义代替了列宁主义的民族政策。”1938324日:彭德怀在《第二期抗战与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在少数民族区域(如蒙回)应遵照孙总理民族平等的原则进行工作,尊重其信仰及一切风俗习惯礼教”。19394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实现蒙回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与汉族的平等权利”。从19378月到19418月,在四年的时间里,陕北公学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民族工作的干部。

——摘编自王金玲《延安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历史价值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延安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3年10月底,马克思来到巴黎,着手研究法国历史并投身法国社会运动,最终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他为第一国际起草《共产党宣言》,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产党宣言》把握了第一国际的理论方向,帮助了第一国际组织工人运动。

马克思将唯物史观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实现了由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转向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批判,并大量征引政治经济理论著作及其评论资料,特别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对其研究进行周密论证,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摘编自余斌《一生不变的马克思》

(1)请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著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成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克思著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时代价值。
2024-01-13更新 | 157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江南瘴疠地,九州之隅角”到“苏湖熟,天下足”,乃至江南“富甲天下”“衣被天下”,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段。大体而言,以西晋永嘉南渡为起始,江南人口开始加速集聚,并以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开展农业生产;经唐安史之乱和宋靖康之变后,江南逐渐完成了这一历史形象转变。

——摘编自樊良树《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开发概论》

材料二   明代,江南棉、桑种植逐渐广泛,可谓“乡间隙地,无不栽桑”“尺寸之堤,必树之桑”,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地宜稻者十之六七,皆弃稻栽(棉)花”。以致曾经“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至明代“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即使是产米之都的苏州,也多依赖湖广之粮。江南地区种植烟草、竹木、花卉之人日广,扬州、杭州等地甚至形成了专门的供应市场。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推动了农业雇佣的发展,形成了长工、短工、月工、忙工、伴工等雇佣形式。他们多接受雇主的工钱,同雇主的生产相结合,为雇主生产,增殖其价值。此外,江南农民或迫于生计,或欲发财致富,弃本逐末现象也日益增多。

——摘编自朱子彦《论明代江南农业与商品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谈谈你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周书》有言:“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中华民族在伏羲时代就有了在自然和天地万物之间学习农业的耕种意识,随着农业文明的不断发展,耕读文化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得以建立,形成了以“耕”为手段,“读”为价值核心,为生存而耕,为济世而读的教育理念。这反映出(     
A.农耕文明赋予中华文化特色B.农业生产实现精耕细作
C.耕种意识决定人民教育理念D.中国教育理念趋于完备
6 . 《诗经》是自商代至春秋时期不同地区的诗歌汇编,内有商周始祖的降生神话传说,有周室及各国史实、时事材料,以及民众生活、风俗民情和一些社会与自然现象。这说明《诗经》(     
A.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B.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C.具有丰富的史学价值D.体现了区域文明的趋同
7 .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给予了美国大量的贷款和价值600万英镑以上的武器。1793年法国对英国宣战,希望美国加入共同对抗英国,但是美国采取了中立的立场,导致了法美联盟解散。这从侧面反映出(     
A.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B.法国革命的曲折性
C.美国开始实行孤立主义D.英国实力依然强大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83月,白求恩抵达延安,要求到最艰苦的抗日前线。到晋察冀后,为了第一时间抢救伤员,白求恩常常将手术台搭在最前线。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是白求恩一刻不停歇给重伤员做手术时的常态,他创造了69个小时完成115台手术的奇迹。他发明了“毕普”药膏,伤员自己都可以换药,有效避免了伤口感染。他创建了模范医院,同时开办附属卫生学校以培训医生和护理人员。在一次手术时,不小心被感染,他仍然超负荷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他不到600字的遗言中,有一半以上都与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医疗事业有关。毛泽东写下《纪念白求恩》一文,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号召全党全军向白求恩学习,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白求恩精神成为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永恒丰碑,跨越时空,历久弥坚。

——摘编自赵小成《共产党员的模范白求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白求恩赴华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求恩精神的精髓。
2023-04-1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96月,英国皇家艺术协会讨论在1851年举办一次展览会的可能性。这次会议就展览的几个关键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第一,"展览会必须是国际性的、展品要有外国产品参加”,从而“让世界清楚地了解英国作为工业领袖的角色";第二,展品按照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雕塑来分类;   …这次会议“开启了1851年的大博览会”。通过此次展览,英国向全世界展示了本国工业化的成果,提升了其作为世界工厂的形象,加速了自由贸易的进程。它还在某种程度上结束了英国社会“对商人和技工的蔑视",“体力劳动者如今在社会上获得了认可和尊重"。

——摘编自傅新球《伦敦世博会:缘起、组织及影响》

材料二   如果说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从贸易体制上融入世界的话,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是中国在精神和价值层面上与世界的一次拥抱,是一次中国社会走向开放和现代化社会的“成人礼”。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几乎将上海和中国的城市化问题(主题)天衣无缝地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问题相联接,从而使这届世博会更具有普世意义。

—摘编自徐波《用世博精神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英两国举办世博会的影响。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世博会的主要不同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发起了“小说界革命”。
主题类型内容特征
开明智类宣传民主、自由、科学等新思想、新知识。
谴责类揭露时弊,抨击政府,谴责社会黑暗。如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言情、历史、武侠类把干预现实作为出发点,如描写造成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往往是政治风云的变化。

据此可知,晚清“新小说”(     
A.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发展B.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C.践行了白话文运动改革D.成为了社会改造的武器
2023-03-14更新 | 128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