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8 道试题
1 . 早在四千多年前,《吉尔伽美什》就已在苏美尔人中流传。史诗讲述了英雄吉尔伽美什一生的传奇故事,故事内容在人们口中广泛流传并得到大量补充,最后由诗人们不断加工完善,定型于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由此可见,该史诗(     
A.注重维护奴隶社会等级制度B.表现出亚非文明的交流融合
C.对汉谟拉比的统治影响深刻D.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2024-09-0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青桐鸣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下·山东烟台·期末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赵五贞事件”舆论风波

材料   191911月,湖南长沙青年女子赵五贞经“父母之命”被迫嫁给古董商吴凤林做续弦,出嫁路上在花轿内以剃刀自刎身亡。原因众说纷纭,包括曾经许配,拒绝改嫁等。事发后湖南《大公报》辟出专栏对这一包办婚姻案进行讨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至122日共发表近40篇文章,关注焦点并不是追究赵五贞自杀真相,而是对这一事件在当时的社会意义进行剖析、评论。以下是讨论热潮中的部分代表性观点。

“近今侈自由,俗教廉耻亡……一死完清操,千载有余芳。敬告采风者,树此贞女坊。”

——《赵贞女诗》

“他生平喜欢看一些韩湘子化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一类的书,终身持斋不肉食,这话如果确实,也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完全由旧式社会养成出来的人,新近的解放学说,梦也不曾梦到。”

——殷柏《我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感想》

“赵女士而竟求死了,是环境逼着他求死的……是三面铁网(社会,母家,夫家)坚重围着,求生不能,至于求死的。这事件背后,是婚姻制度的腐败,社会制度的黑暗,意想的不能独立,恋爱不能自由。”

——毛泽东《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

“吾人于此,应主张与社会奋斗,争回所失的希望。奋斗而死,则是‘被杀’,不是‘自杀’。”即使“截肠决战,玉碎而亡”,也在所不惜,这才是“天下之至刚勇”。

——毛泽东《非自杀》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赵五贞事件”引发的讨论进行评析。(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7-15更新 | 4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知贡举官赴贡院时,允许台阁近臣“公荐”某某举人。唐代的科举考试实行公卷制,在正式考试之前,考生将自己平日的诗文送给有学问的官员品评,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作为录取时的参考。这两种做法流弊甚大,宋太祖下诏废除了公荐制。庆历元年(1014年),公卷制被正式废除。

——摘编自李思瑶《中国科举制度简史(三)——宋代改革》

材料二   殿试是由皇帝在宫殿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唐代武则天首创该制度,但未成定制。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省试之外又举行了最高级别的殿试,并且从此将殿试定为了“常式”。此外,北宋政府还严格规范殿试进程,进一步杜绝权贵对科场的干预和操纵。对于宋朝的士子而言,凡是参加过殿试,就能以“天子门生”自居。这些天子门生常常能得到皇帝赐宴、赐诗、赐物等隆重礼遇。

——摘编自王磊《唐宋比较视域下的科举殿试》

材料三   北宋是科举制得以完善的重要时期。王安石对此作出重大贡献。熙宁四年(1071年),他推动科举制改革,废除了明经科,增加了进士科名额,考试内容为策论等,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

——摘编自夏亚飞《朱虹:改革家王安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科举制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2)北宋是科举制得以完善的重要阶段。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论断的史实依据。
2024-07-1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七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西晋富豪石崇在《金谷诗叙》中描写自己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的金谷园时写道:“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这说明(     
A.金谷园是民众的游玩中心B.北民南迁推进士族制的发展
C.金谷园是士族的封建庄园D.魏晋玄学影响当时社会风气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作为我国文明象征,在我国十分的重要。群众将饮茶作为一种生活或者是说一种艺术,在各个地区也都会有茶馆、茶楼,所以说茶文化是我国很多文化形式的载体。茶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茶诗也成为茶文化传播和精神传承的一个载体。比如儒家人士都会借助于茶来表达出自己的平和与高雅,而道家人士则会借助于茶叶文化来怡情养性,在《茶经》之中我们就能够发现作者使用茶来表达自己的意象以及精神,将自己的理想以及追求与茶文化紧密相连,这样就能让茶文化呈现出其自身的内在魅力。

——摘编自沈玲《茶叶的科学研究与文化创新》

材料二

国别

作者及著作

概述

中国

陆羽《茶经》

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王玲《中国茶文化》(2006

涉及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风俗、人文等方面,详尽而充实。

林治的《茶艺英语》(2010

内容包括茶具、茶叶介绍、礼貌用语、茶艺解说等方面,是简单、实用、实操性强的指导类书籍。

日韩

布目潮渢(日)

《中国喫茶文化史》

是作者研究中国茶学三十几年的成果。

韩雄斌(韩)《中国茶文化纪行》

奠定了韩国茶文化向中国寻根的观念。

欧美

罗伯特·福钧(英)《在茶叶的故乡——中国的旅游》等

成为西方研究者们研究中国茶叶生产、种植和加工的最宝贵的材料。

威廉·哈里斯·乌克斯(美)《茶叶全书》

对中国茶树栽培与制造、茶叶贸易、饮茶习俗和文学等方面有详尽而专业的介绍。

——摘编自盛敏《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

材料三   中英茶叶贸易正式开始于1637年。17世纪时,因为价格昂贵,饮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茶才真正进入一般平民的生活。英国上流社会风行的时尚逐渐平民化。旧帆船由于航速缓慢,新采下的茶叶要在海上漂9个月,甚至整整一年的时间才能到达英国,提高帆船的航行速度便成为竞争焦点,于是,高桅帆船应运而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英国城市的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疾病传播率也随之上升,霍乱是水源性传播疾病,市民由于饮用不干净的水而染病。喝茶因为要用沸水冲泡能够保护市民免于这一灾难。在机器大工厂,醉酒的工人操作机器会出现经常性失误,导致工伤事故频发。饮茶不但没有醉酒的弊端,还能醒目提神,让工人们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完成工作。

——摘编自亢丽芳《中国茶叶传入英国及其对英国产生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茶叶的文化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茶文化研究著作对研究茶叶的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英茶叶贸易进行简要评析。
2024-07-08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6 . 明代诗人张煌言《枞阳谣》其一:“八尺风帆百丈牵,枞阳湖里去如烟;江南米价秋来长,喜杀桐艚卖稻船。”其二:“沿湖下网荡湖船,网内纤鳞锦样鲜;灯火湖边儿女笑,鱼秧种得不须田。”对该诗描述内容解释合理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业已完成B.艺术创作应该强调意境
C.长途贩运贸易迅速兴起D.农业生产存在多种经营
2024-07-0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7 . 《全唐诗》和《全唐文》中收录唐太宗文7卷、赋5篇、诗1卷69首,诗文中彰显出他修身立事、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以下有可能在李世民诗中体现的思想包括(     
①发展生产   ②明慎刑赏   ③察善纳谏   ④格物致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4-07-06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8 . 中晚唐士人写的民生诗普遍致力于通过蒙太奇式的场景拼贴展现一个分裂的世界,宋代士人写的民生诗则着眼于弥合官与民之间,乃至于民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裂缝,在不改变社会基本架构的基础上修补建设,最大程度地实现多方兼顾。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文学表达具有多元化特点B.士人群体政治地位得到调整
C.国家对人身控制比较松弛D.宋代社会主要矛盾缓和
2024-06-1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9 . 有学者评价元末吴中诗派“不乐仕进,甘于隐遁,抛开士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过着亦俗亦雅的生活,不避物质享乐及文人情趣的追求,沉湎于诗酒书画之中,甚至有惊世骇俗的行为。”以下符合该学者对吴中诗派看法的是(     
A.力求突破理学束缚B.思想源于经济发展
C.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主张反抗异族统治
2024-07-2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四校(华附、省实、广雅、深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衔命将辞国(唐朝),非才忝(荣幸做)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国家责任)。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阿倍仲麻吕《衔命还国作》

注:阿倍仲麻吕,开元初入长安国子监学习,后入朝为官;天宝十一年(752年)第二次向唐玄宗请辞被允许,于次年随日本藤原清河大使一行辞别长安,临行前作该诗回赠故人。

材料二   629年,突厥灭国,唐朝开始积极招抚四方,构建新的国际关系体系。630年,孝德天皇延续圣德太子的外交方针,派遣曾经来过隋朝的犬上三田耜和药师惠日率领遣唐使团来访。654年,高句丽联合靺鞨进攻归附于唐的契丹,日本随即派出第三次遣唐使。660年,唐灭百济后,又击垮来援的日军;至670年,新罗逐渐统一朝鲜半岛后,日本遣唐使出现中断。八至九世纪,日本重新向唐朝派遣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开启了“唐风文化”时期。日本遣唐使多由通晓经史、擅长诗文的好学之士充任,入唐后“请儒士授经”“市文籍”而归;留学生则以入国子监为目标;短期请益者一般专攻一门,包括天文、历学、算术、医学、法律、音乐、舞蹈、围棋等。

(1)630年

(2)653年

(3)654年

(4)659年

(5)665年

(6)669年

(7)701年

(8)717年

(9)733年

(10)752年

(11)759年

(11)761年

未成行

(13)762年

未成行

(14)777年

(15)779年

(16)804年

(17)838年

(18)894年

未成行

——摘编自韩昇《东亚关系的变动与遣唐使始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史学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7世纪日本派遣遣唐使的目的,并概括日本遣唐使活动的特点。
2024-07-2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