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史家批评宋明以来空洞议论和肆意褒贬的治史学风,把考证历代典章制度和历史事件作为历史研究的目的,大力提倡考据,史学形态又一次发生嬗变。在王鸣盛的史学观念中,考证史书所记载的典章制度、历史事实是否真实是作为治史原则提出的。这种理论认识的宗旨在于探求历史真相,只有弄清真实的历史事实,后人才可以从中明辨是非,起到褒善贬恶的作用。钱大昕主张史学的性质在于求得历史的真相,而不在于书法褒贬和义理阐释。针对我国古代历史著作中大量存在的谬误,他对古代史籍进行考异、纠谬、辨伪、祛疑。

——摘编自罗炳良《中国传统史学形态嬗变与厌史知识社会功能转型》

材料二   19世纪,德国史学家兰克在他的著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中写道:“历史学被赋予判断过去,指导现在,以利于未来的职能。本书不敢企望完成这样崇高的任务。它只想表明实际发生了什么。即历史学首先要做到‘如实直书’。”兰克认为,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应该避免空想和逻辑的推导,趣味和文采让位于客观性。为了寻求历史的客观性,兰克发展了史料考证的方法,提出历史学家应该批判地考证史料并以此作为叙事的依据。在进行史学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兰克虽然强调历史的整体性,但他认为“历史告诉我们,有些民族完全没有能力谈文化……我相信从全人类的观点看,人类的思想……只有在伟大的民族的历史中形成”。

——摘编自江华《论西方传统史学的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嘉史学与兰克史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乾嘉史学与兰克史学产生的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史学研究的启示。
2024-06-1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2 . 1912年3月,北京临时参议院在讨论制定国会组织及选举法大纲时,多数革命党议员主张依财产多寡和是否识字来限制选民选举权,不主张普选制。材料说明当时中国(       
A.三民主义思想遭到抵制B.反对复辟政治斗争任务艰巨
C.民主政治建设面临困境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024-06-1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清朝以来,晋商前赴后继,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为边疆人民带去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独具特色的山西文化,闻名天下的山西汾酒、陈醋和面食深受边城百姓的喜爱。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人群体的壮大B.商品经济的繁荣
C.地区发展的差异D.边疆局势的稳定
2024-06-1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宋人惯于在浅斟低唱中找寻心灵的慰藉,试图在书斋中修行以获得人生价值。这种经过敛缩后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状态,便凝定为“平淡”这一特殊的审美概念。这一观念(       
A.服务于市民阶层的需要B.践行了知行合一思想
C.顺应了文学世俗化趋势D.与儒学修养理论相关
2024-06-1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西汉末年,官僚、外戚经商成风。政府一度废除了盐铁专卖政策,而任商贾私营,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富商大贾,如大酒家赵君都、贾子光等称霸于长安,“二十年莫能擒讨”。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豪强地主威胁政权稳定
C.国家统治基础发生变化D.政府的社会控制力减弱
2024-06-1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6 . 下面为武周时期恒州鹿泉县检校官裴琳的德政碑的部分记载。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其年(长安二年)检校官奉敕总停(朝廷停罢检校官),君(指裴琳)则随停,例也。百姓众庶而谋,我君去矣。人斯悴矣。若不□命而诣阙(奔赴京都)乞留,道路相属。奉长安三年四月救:“元瑶清平化俗,奉法无私、人不忍欺,吏不敢犯……特听修旧检校。”
A.德政是地方监察的价值导向B.中央与地方政府存在权力博弈行为
C.官僚考课呈现多元评价体系D.民间力量在国家治理中具有能动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大臣乌尼传》是古埃及第六王朝大臣乌尼的传记,其中写道:“陛下让我进入,为的是单独听取(案件)。竟然没有大法官和维西尔(相当于宰相)在场,也没有王子,只有我在那里,因为我是卓越的,因为我是令陛下的心欢悦的。”这一记述表明古埃及(     
A.官僚系统较为完备B.司法程序公正合理
C.司法权由国王掌握D.权力制约机制完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北华捷报》报道,洪秀全对于引进欧洲铁路、蒸汽机等极表赞成;李秀成经常向西方传教士讨论如何仿造外国机器;1862年,太平天国建造铸造厂,仿造西方枪炮。上述现象表明(     
A.中体西用已成社会共识B.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开始出现
C.自强思想逐渐获得认同D.太平天国冲破了封建制度的禁锢
9 . 明代,合伙经营的契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经济活动中,以至于在应用样文书中也提供这类合同范本,如崇祯年间刊行的熊寅几编的《尺牍双鱼》,便载有《同本合约》。这一现象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B.经济纠纷激化了社会矛盾
C.政府注重规范商业行为D.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外交实践较多地体现为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双边外交,多边外交的实践相对有限,但也不乏成功的范例……1955 年后,一些原来对中国态度并不友好的国家开始对中国驻外使馆人员表现出友好的态度。1949~1954年,同中国建交的民族国家仅仅有印度、缅甸、印尼和巴基斯坦4个国家,而到1959年底,尼泊尔等11个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至 1965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从建国初期18个增加到49个……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摘编自陈玲《建国初期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分析》

材料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中国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中国外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党的十三大开始,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将和平与发展作为中国制定内外战略策略最根本的依据。邓小平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本质体现,国际交往主要是以合作为基础。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这两条要反复讲。”“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江泽民则强调“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中国“不仅要发挥亚太地区重要大国的积极作用,更要争取成为国际社会‘指导委员会’(如联合国)和各种国际机制的关键成员,在‘有理有利有节’和斗而不破的策略指导下,渐进地和有效地推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使之更加符合多数国家的利益和人类的方向”。

——摘编自张涛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的选择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多边外交成功的范例,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发展的基础,并说明中国多边外交发展的方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