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革命,泛指重大变革,是历史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材料一   1688年,应议会之邀,荷兰执政威廉三世率军队来到英国,成为英国国王。这场不流血的革命成为英国近代第一次历史性革命。革命后的新政权“依法保护私产”“奖出限入、拓展海外利益”,为后来大机器生产的出现提供了条件。18世纪后半期,英国近代第二次历史性革命悄然来临,使英国站在了世界工业文明的领跑线上。

——摘编自吴于廑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19174月,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他分析了俄国的具体国情,认为在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没有被广泛动员的情况下,俄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这个阶段的革命仅仅是从形式上结束了君主专制,并没有使人民得到土地与和平;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手中。因此,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革命道路。1953年以来,共产党人又走上了一条社会主义革命之路,改造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共产党人开创的两条革命道路,吸纳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探索救亡图存的宝贵经验,成为民族复兴的起点。

——摘编自方莉《中国现代化探索中的“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两次“历史性革命”的名称,并简析二者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917年俄国两个阶段革命的不同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指出“共产党人开创的两条革命道路”的内容。
2021-08-2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法国崛起的一代启蒙思想大师,也接受孔子思想熏陶,高举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旗帜,将其发展到最高度、阐发到最强度,为法国启蒙运动注入了新的力量,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霍尔巴赫、狄德罗和重农学派代表魁奈,都表现出对孔子学说及其价值的虔诚与敬服,伏尔泰所倡导的“开明君主”就是中国儒家理想中的德君。狄德罗借助中国文化的材料,利用作为百科全书主编的特殊地位,开展对法国现实的无情批判。魁奈认为《论语》满载原理及德行之言,胜过于希腊七贤之语。启蒙思想家们通过研究孔子,进而把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写入1789年的《人权宣言》。

——摘编自陈奉林《孔子在欧洲》

材料二   20世纪的中国历经“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清人“天朝上国”的美梦破碎,“睡狮”惊醒。社会从渐进式的演变,骤然发生了急剧性的变迁,这种脱离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把中国带入了西方式发展的轨道。随之,文化思想领域“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孔子儒学遭遇空前的危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诸贤们,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和吴虞等知识分子,称孔子为中国历史的祸根,并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热潮,孔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往日神圣的光环,一时间尊严扫地,甚至成为人们诟病的对象。孔子长期的圣人尊号也被许多人改为“孔氏、孔老二、盗丘”等。

——摘编自傅丽丽《陈独秀孔子观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对待中国传统儒学的不同态度,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传统儒学在古代和近代的历史价值分别作出评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痛苦之后,各国已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即健全的国际货币制度和稳定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对世界贸易的扩展和经济的繁荣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努力实现国际货币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要求。1942年至1943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负形势比较明朗的时候,英美等国便开始检讨两次世界大战和全球经济大萧条所带来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混乱和无序,酝酿着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制度。

——摘编自刘虹蕴《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的起源和演变》

材料二   世界经济在1950~1973年比任何时候增长都要快,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黄金时代,世界人均GDP每年提高3%。在全世界GDP总额增长近5%的同时,国际贸易额年增长近8%,这样的增长影响了所有的地区……其原因是行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

——摘编自宗建亮等《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世界经济波动与国际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0~1973年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之盐法,变化无常。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和嘉祐三年(1058年),范祥先后两次奉命主持陕西盐政,进行盐法改革。凡原来禁盐的地区,一律恢复商运、商销,并将商盐销区扩大到缺盐的川蜀地带。停止商人用粮草等物买盐,一律改为缴纳现钱,官府以盐付偿,援以支盐凭证——盐钞,商人可持盐钞到指定盐产区领盐。该政策推行一段时间后,盐价时高时低,范祥上奏皇帝在京城汴梁设置都盐院管理盐务,依靠都盐院掌管的部分食盐来平抑、调剂盐价。当时市面上,青盐价贱而味佳,商贩争相购买,盐利外溢,范祥募人采购青盐,用“入中”优价办法,由政府控制起来,禁止私售。范祥的盐法改革取得了多方面的综合性效益,包拯称赞该新法“于国有利,于民无害”,成为后世盐法改革的模板。

——摘编自 刘伯午《北宋范祥盐法改革浅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范祥盐法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范祥盐法改革的意义。
2021-08-0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5 . 妥协是一种政治的艺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中期产生的A,不仅是把习惯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公诸于众,同时它还是平民和世族贵族政治斗争所达成的妥协。对平民而言该法律可防止世族贵族对自身的加害,对世族贵族而言则可以防范平民的革命行为。该法律对构建平衡的罗马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陈可风《A—罗马共和宪政的基石》

材料二   尽管来自这么多不同的州(你知道,这些州绝无相类),作风迥异,境况各别,偏见不一,众代表却能摒除各有理据的歧见,联合建立此一国家级政府的体制,此事对我来说,不啻奇迹。

——华盛顿致拉法耶特


(1)写出材料一A处所对应的法律名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对当时罗马构建平衡政治的意义。
(2)指出材料二中华盛顿所说的“奇迹”对应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奇迹”的实现过程。
2022-03-2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实验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在其形象塑造上没有变化多样的姿态,也与真实情况差距很大,蹄子与马蹄无异,且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北魏是表现骆驼形象的第一个高潮,骆驼载货、特别是驮载丝绸成为极富特征的造型。到了唐代,以骆驼为题材的塑像、绘画剧增,且大量出现在不是骆驼产地的中原地区;在骆驼形象的塑造上,很多陶塑抓住了骆驼习性中精彩的瞬间,充满动感,极为传神;很多则不再是简单的形象再现,它们或大步行走,或引颈长啸,像是与险象环生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渗透着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向往。这一时期骆驼载货的造型更为流行,驮载货物的品类也更多,并且胡人牵骆驼、胡人骑骆驼的搭配造型在骆驼陶俑创作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摘编自齐东方《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骆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唐文物中骆驼形象的变化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7 . 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处于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历史潮流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或亦同舟共艰,念厥孤愤,提倡保护,以成区区,则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1896年《时务报》


(1)材料一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顾亭林哪本著作观点的提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参与创办《时务报》的目的,并例举他的一份政论文章加以佐证。

材料二   1915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自此一直沿用至1926年终刊。以下是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部分文章

时间文章内容
1916《宪法与孔教》“孔教”与“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决不可相容
1917《俄罗斯革命与国民觉悟》俄罗斯革命与一战走向
1919《本志宣言》批判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及其所制造的罪恶;主张要靠劳动者彻底改造社会
1920.年《谈政治》“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

——摘编自陈翠芳、李小波《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道路的探索》


(2)阅读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发表的文章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哪些历史事件影响了陈独秀的转变?
2021-05-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各有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仿照汉法,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为前提……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摘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摘自《罗马法精神》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元朝和罗马帝国管理庞大帝国的方式。

材料三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不赞成建立一个君主制国家,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2)美国“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四   1981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3)为实现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构想?写出其成功实践的事例。
2022-04-2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山东·阶段练习
名校
9 . 家庭婚姻的沿革体现了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核心家庭已经成为家庭的主要形式。例如,英国的宗族和家庭从1500年开始衰弱,到17世纪中叶,家庭成员的平均数目降到了5人左右,核心家庭占据统治地位。一般来说,在核心家庭中,男女为了经济上的自立不得不晚婚。根据对当时英国一个村庄的研究发现,男女结婚平均年龄在27岁以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妇女第一次结婚,平均年龄接近30岁。

18世纪晚期开始,晚婚的模式被打破了。1750年以后,特别是在手工工场工人中间,婚姻更加自由,爱情在婚姻中的地位加强了,许多穷人在“仅有两架纺车,甚至没有一张床的情况下”就结婚了。一直到1850年,欧洲的婚育年龄在不断下降。

19世纪下半叶,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工人中间,恋爱婚姻已经取代工业化前的那种长期求婚过程和买卖婚姻。当时,一位法国人说:“结婚一般是因为相爱,而不是为了财产。”婚姻更多来自不同地区和城市,年龄也更加接近。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编写一段男女对话,体现欧洲近代家庭婚姻的变迁。
(2)结合欧洲家庭婚姻的变化,说明家庭婚姻的变迁所体现的社会进步。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扮演过不同角色。

材料一16世纪以来,原产美洲的玉米、土豆等多种作物传入中国,缓和了人地矛盾,到乾隆时期中国人口突破一亿大关。江南地区形成了专门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区域。专业养蚕产丝的苏州等地,大商户购买织机,雇佣机工进行生产。制作精美的中国瓷器、丝绸在西欧热销,世界白银产量竟有一半流入中国。可以说,16-18世纪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成功扮演着“受益者”的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842年的“协定关税”与1895年的“外商办厂”是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角色转变的两个关键节点,中国由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变为“被动者”。第一个节点瓦解着传统的自然经济,产生了对工业文明的“仿生效应”,即近代化官办或私营的机器大生产出现了。第二个节点进一步涤荡着中国传统社会,面向西方的“仿生效应”变成了国人“救亡图存”的呐喊,英国式、美国式的政治“仿效”先后在中华大地上展演。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1978年后的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动“参与者”。1980年中国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推动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资本交流。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有利于市场对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2014年以来,中国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了丝路基金。中国对经济全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马世力《中国当代经济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8世纪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受益者”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两个关键节点”后中国“仿生效应”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贡献。
2021-08-2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